芥菜白斑病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芥菜白斑病
外文名称; Leaf mustard Pseudocercosporella leaf spot
作物名称; 芥菜
为害部位; 叶片
基本信息
作物病害学名:芥菜白斑病
拉丁学名:无性态:Pseudocercosporella capsellae(Ell.& Ev.)Deighton; 有性态:Leptosphaeria olericola Sacc.
病原:无性态:芥假小尾孢; 有性态:油菜小球腔菌
病原所属分类:无性态:芥假小尾孢,半知菌亚门真菌; 有性态:油菜小球腔菌,子囊菌亚门真菌
病害症状
最先在叶片出现灰褐色或黄白色圆形小病斑,后逐渐扩大成为圆形或近圆形大斑,直径0.3~1.0厘米,病斑边缘绿色,中央灰白色至黄白色,病部稍凹陷、变薄,易于破裂。湿度大时,病斑背面产生浅灰色霉状物。病害严重时,病斑融合,致叶片枯死。
病原特征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菌丝块随病残体遗留在地面越冬,也可以分生孢子粘附在种子表面越冬。借雨水或灌溉水溅射传播,由气孔侵入。病菌喜温暖湿润环境,最适宜发病温度11~23℃,且要求相对湿度60%以上。播种过早,连作地块或肥料不足地块易发病。
传播途径
主要以分生孢子梗基部的菌丝或菌丝块附着在病叶上或以分生孢子粘附在种子上越冬。翌年产生孢子借雨水飞溅传播到叶片上,孢子萌发后从气孔侵入,引起初侵染。病斑形成后又可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
发病条件
此病5~28℃均可发病,发病适温11~23℃。旬均温23℃,相对湿度高于62%,降雨16毫米以上,雨后12~16天开始发病,此为初侵染,病情不重。生育后期,旬均温11~20℃,旬相对湿度60%以上,经过再侵染,病害扩展,连续降雨,就可促进病害流行。白斑病流行的气温偏低,属低温型病害。此外,播种早、连作年限长、下水头、缺少氮肥或基肥不足,植株长势弱的发病重。[1]
参考文献
- ↑ 芥菜白斑病识别与防治, 快资讯 ,2019-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