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曲
舞曲 |
中文名稱;舞曲 外文名稱;Dance music 含義;音樂風格 常指;電子舞曲、dance-pop 代表人物;郭富城、羅志祥、蕭亞軒、蔡依林 |
舞曲是電子音樂的一種載體,指的是電子舞曲和DANCE-POP。跟HIPHOP、R&B都是沒關係的。這個詞的起源是1935年,一部叫「see dance music"的電影。電子音樂里既有舞曲,也有非舞曲,那麼廣義EDM就代表着電子音樂中舞曲的部分。
1970年之前舞曲是指swing music、搖滾、靈魂和R&B。但這個時候,舞曲只是指舞廳音樂,那個時候還不是音樂風格。1970年disco開始推向大眾化之後, 到1970年代末,一種新形式的音樂出現了,應用電子元素,其實也就是電子舞曲,但和現在扭曲的電子舞曲理解又不一樣。這裡說的很純粹地就是指那些「讓人跳舞的電子音樂」,只是那時候並沒有電子舞曲這個詞彙。1970年代末,這個時候舞曲才開始算音樂風格,所以當舞曲這個詞彙真正算是音樂風格的時候,就已經是指當時的電子舞曲和dance-pop了。
很多人會誤以為舞曲就是舞蹈BGM,使得很多人對舞曲這個詞應用超出了範圍。舞曲應該是一種音樂類型,而不是在於什麼情況下使用決定。[1]
目錄
發展歷程
在原始社會中,舞蹈與音樂、詩歌是結為一體的,由於物質生產條件和藝術水平的低下,音樂十分簡單(多為原始的歌唱或打擊樂器的敲打)。在西方,舞蹈於古希臘首先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中世紀早期,由於教會的激烈反對,舞蹈的發展受到很大的阻力。1300年左右,在音樂理論家若阿內斯·德格羅謝奧所撰寫的論文中,始有關於斯丹蒂佩斯(一種吟唱詩人所唱的舞蹈歌曲)和杜克梯亞(一種只奏不唱的舞蹈樂曲)的記載。在13世紀後期的經文歌中,又有舞曲旋律出現在男高音聲部中的情況。
西方的舞蹈音樂於15世紀進入它的第1個繁榮期,這是由於15世紀時的歐洲宮廷熱衷於此的緣故。到16世紀,在琉特和鍵盤合奏音樂中,出現了包括前舞、後舞兩首速度不同的所組成的成對舞曲(如意大利的帕薩梅佐-薩爾塔雷洛、英國的帕凡-加亞爾德等)。與此同時,德國的阿勒芒德、法國的庫朗特、西班牙的薩拉班德和意大利或英國的吉格開始躍升為重要的舞曲體裁,並在17世紀中葉由前、後舞的對比原則,發展成為由4首舞曲組合而成的「古典組曲」。這一時期,一批來自法國民間的舞曲(布雷、帕斯皮耶、里戈東等),在法國宮廷里得到了藝術加工。其中最重要的為小步舞曲。18 世紀是小步舞曲流行的時代,也是蘇格蘭舞曲、連德勒舞曲等在維也納得到重要發展的時代。19世紀盛極一時、雄踞社交舞曲主導地位的圓舞曲,就是從連德勒舞曲發展演變而來的。19世紀30~50 年代,馬祖卡、波爾卡、加洛普、波洛奈茲等舞曲在歐洲得到廣泛流傳。民族樂派興起後,又有許多民族舞曲體裁被作曲家們所發掘和重視。其中,西班牙的塞吉迪亞、霍塔、凡丹戈等為人們所普遍矚目,並被專業音樂家所運用。進入20世紀後,拉丁美洲和美國的不少民族舞曲和社交舞曲(探戈、倫巴、桑巴、康加、狐步舞曲、一步舞曲、查爾斯頓等)又在世界許多國家風行。
主要體裁
古典舞曲
流行於16、17世紀的舞曲,到了17、18世紀時,因舞蹈不再流行而成為純器樂曲。最常見的有:
阿勒芒德 allemande[法]
意為「日耳曼的」。起源於德國。速度適中地緩慢。中速,多為4/4拍,弱起於一短時值音符。旋律流暢而多裝飾,採取平均的節奏,織體傾向於主調化。常用作古典組曲的第1樂章,近似前奏曲。
庫朗特 courante[法] corrente,coranto[意]
有法國式和意大利式兩種:法國式庫朗特的速度適中地快,3拍子,常從第3拍的弱部開始,含有一長一短的附點節奏,在每 1段落的結尾中,常把3/2拍子和6/4拍子結合在一起,有時甚至6/7拍子在全曲中占優勢,織體比較復調化;意大利式庫朗特速度較快,3拍子(3/8或3/4),旋律流動,有如奔跑(「庫朗特」有「跑」的意思)。兩種庫朗特都常用作古典組曲的第2樂章。
薩拉班德sarabande[法]
16世紀初由東方傳入西班牙,原是一種有色情動作的舞蹈。16世紀末傳入法國後逐漸變得莊重緩慢。3拍子,第2拍常為長音符。旋律富於裝飾,用主調織體寫成。常用於古典組曲的第 3樂章。17、18世紀的聲樂曲亦常採用薩拉班德的體裁,G.F.亨德爾的歌劇《里納爾多》中的《讓我痛哭吧》就是著名的曲例。
吉格gigue[法]
起源於意大利,一說起源於英國。速度很快。3/8、6/8或12/8拍子。富有歡快活躍的情趣。常用模仿復調的織體,類似賦格。第2段多採取倒影(反行)賦格的寫法。常用於古典組曲的末樂章。
帕凡和加亞爾德 一譯孔雀舞和快活舞。兩者都起源於意大利,16世紀流行於英國。帕凡是莊嚴緩慢的2拍子舞曲,加亞爾德是活潑快速的 3拍子舞曲。加亞爾德是繼帕凡而起的後舞曲,兩者在速度上、節拍上和性格上形成鮮明的對比。17世紀中葉以後,作為舞蹈音樂漸不流行,而成為純器樂曲。
帕薩梅佐和薩爾塔雷洛 一對意大利古老舞曲,帕薩梅佐是近似帕凡的 2拍子舞曲,較帕凡稍快。薩爾塔雷洛是帕薩梅佐的後舞,用同一主題而處理成快速的3拍子。另有一種3/8或6/8拍子的薩爾塔雷洛,是一種活潑的、有跳躍動作的舞蹈,近似塔蘭泰拉。
塔蘭泰拉 tarantella[意]
意大利那不勒斯的古老舞曲。意大利的塔蘭托港有一種蜘蛛,名叫塔蘭圖拉,相傳人被這種蜘蛛咬了要生熱病,患者須跳狂熱的舞蹈才能痊癒,舞曲由此得名。塔蘭泰拉為3/8或6/8拍子,速度很快,採用連續不斷的平均快速節奏,有如無窮動。
西奇利亞諾一譯西西里舞曲。大約起源於意大利西西里島的一種古老舞曲,6/8或12/8拍子,速度徐緩,近似田園曲。18世紀作曲家常用作組曲和奏鳴曲的慢樂章。
小步舞曲 menuet[法]
原為法國民間的 3拍子舞曲,因舞步極小而得名。17世紀後半葉為路易十四的宮廷作曲家J.-B.呂利所採用,因而傳入宮廷,成為速度從容,風格典雅的宮廷舞曲。在17、18世紀的組曲中,小步舞、加沃特、布雷、帕斯皮耶、盧爾等舞曲,是插入薩拉班德和吉格之間的不固定樂章。這些舞曲的中間部分常由 3件木管樂器演奏(如J.S.巴赫《第一樂隊組曲》中的布雷舞曲),故稱「三聲中段」。18世紀後半葉在海頓等人的創作中,將其用於奏鳴曲、交響曲等套曲的第三樂章,但風格已帶有幽默感,後貝多芬以諧謔曲所取代。
加沃特 gavotte[法]
原為法國民間舞曲,17世紀開始流行於宮廷和貴族社會。中速,2/4拍,往往以弱起小節開始。復三部曲式結構。中間部分是「風袋管舞曲」,常出現模仿風袋管低音的持續音,形成前後對比。旋律流暢悅耳,音樂形象輕快、嬌媚、典雅。
布雷:起源於法國的雙拍子舞曲,與加沃特相似,但從第4個四分音符(不是第2個二分音符)開始。
帕斯皮耶:流行於法國布列塔尼半島的舞曲,速度較快,3/8或3/4拍子,起於弱拍。
盧爾:用風袋管伴奏的法國鄉村舞曲(盧爾原是17世紀前一種風袋管的名稱)。中速,2/4或6/4拍子,第1拍加重。
里戈東:法國普羅旺斯地區的古老舞曲,17世紀傳入宮廷。速度較快,2/4或4/4拍子,起於弱拍。
波洛奈茲 polonaise[法]
一譯波蘭舞曲。原為波蘭民間的行列舞曲,16世紀末傳入宮廷。相傳法國安茹王朝的亨利三世於1573年即位為波蘭王,在慶典行列進行時演奏了波洛奈茲。17、18世紀成為獨立的器樂曲,偶用於組曲中。F.F.肖邦用此體裁作有鋼琴曲16首,以寄託其愛國思想。波洛奈茲的特點為:3/7拍子,起於強拍,樂句常結束於第3拍,大都莊嚴徐緩,或用中等速度;但肖邦的波洛奈茲速度較快,富於熱情。
福爾拉納 情趣歡快的意大利古老舞曲。6/7或6/8拍子。18世紀偶用於組曲中,近似吉格。
恰空chaconne[法]
16世紀原為西班牙的古典舞曲,情緒奔放激烈。17世紀起傳至歐洲各地,演變成3/4拍,速度徐緩的器樂曲。其主題常為八小節連續和弦的低音,在不斷反覆的低音主題上進行各種變奏。
帕薩卡利亞 passacaglia[意]
意大利舞曲。滿速,3/4拍。結構與恰空相仿,速度較慢,常以小調寫成,通常採用固定低音,低音主題有時移動到高聲部。
福利亞起源於葡萄牙的 3拍子舞蹈歌曲。結構近似恰空和薩拉班德。流傳於14世紀。17世紀後半葉在法國被用於芭蕾場面中。18世紀流傳更廣,常被寫成炫技性的哈普西科德、吉他或小提琴曲。有一個福里亞曲調,從16世紀初到20世紀,曾被許多作曲家用作主題,寫成各種作品(大多為變奏曲)。其中最著名的是A.科雷利的《第十二小提琴奏鳴曲》和С.В.拉赫瑪尼諾夫的《科雷利主題變奏曲》。F.李斯特的《西班牙狂想曲》也採用了這個曲調。
民族舞曲 各民族、各地區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民間舞曲,如今還用作舞蹈音樂,同時也可用作獨立器樂曲。其中有近代舞曲,也有一些是比較古老的舞曲。如:
凡丹戈:流行於西班牙民間的3拍子或6拍子的歡快舞曲。常常載歌載舞,用吉他和響板伴奏。18世紀末,C.W.格魯克、W.A.莫扎特等曾將其用於歌劇和芭蕾作品中。
塞吉迪亞:西班牙安達盧西亞地區的古老舞曲,至今還很流行。3拍子,近似博萊羅,但速度更快。常常載歌載舞,用吉他和響板伴奏,響板打着的節奏。
博萊羅:起源於民間的西班牙 3拍子舞曲。舞者打着響板,扭動手臂,成對地載歌載舞。響板不斷打出的節奏。M.拉韋爾按此體裁寫成的管弦樂曲極為有名。
哈巴涅拉habanera[西]
一譯阿瓦內拉。由非洲黑人傳入古巴,並由古巴傳入西班牙的中速,2拍子舞曲。其典型節奏與探戈相同。
霍塔 西班牙民間舞曲。流傳於阿拉貢、加泰羅尼亞、巴倫西亞等地。快速,□或□拍子,節奏生動,情緒活躍。多由人聲演唱並伴以吉他、曼多林、響板等樂器。
馬拉加尼亞 一譯馬拉加舞曲。西班牙安達盧西亞民間雙人舞曲。快速,□或□拍子。
桑巴巴西民間的一種 2拍子舞曲,以富於切分節奏為其特色。有兩種類型:鄉村型的桑巴急速強烈,與巴圖克相似;城市型的桑巴,由瑪希謝演變而來,速度中庸而較少強烈的切分音。桑巴是里約熱內盧狂歡節中最富有特色的音樂舞蹈之一,並作為社交舞蹈而流傳全球。
康加:古巴民間舞曲。起源於非洲。在拉丁美洲許多國家均流行。的節奏型貫串全曲。
法朗多爾:法國普羅旺斯地區的民間舞曲。6 拍子,活潑歡快。舞者列成長隊,手挽着手或拉着手帕,魚貫而舞。
連德勒:奧地利和德國的民間舞曲,因起源於連德爾(奧地利埃姆斯河北地區)而得名。3拍子,速度慢於圓舞曲,為圓舞曲的前身。舞蹈時1步1拍,舞步均勻而嫻靜。
波爾卡polka[捷]
19世紀30年代創始于波希米亞(今捷克西部)的一種圓舞,19世紀中葉風行全歐洲。大致分為急速、徐緩和馬祖卡節奏三種類型,2/4拍,三部曲式。斯美塔那最先用之於歌劇和器樂創作中,如《被出賣的新娘》中的波爾卡。
富利安特:波希米亞的民間對舞。源出於拉丁文furia(意為狂熱)。節奏活躍奔放,常常交替運用 3拍子和2拍子。
索塞茨卡:波希米亞的民間圓舞。速度較慢,節奏流暢,近似連德勒。常用於富利安特之後。
、恰爾達什匈牙利民間舞曲。包含慢而憂鬱的「拉舒」和快而熱烈的「弗里斯」兩部分,前者2/4或8/4拍子,後者2/4拍子。李斯特是在作品中採用這一體裁的第 1個匈牙利作曲家。他的《第二匈牙利狂想曲》就是按照恰爾達什的格調寫成的。
馬祖爾mazur[波蘭] mazurka[法]
起源于波蘭馬索維亞地區的民間舞曲。3拍子,常用的節奏。熱情、活潑而有騎士風度。用此體裁寫成的作品稱「馬祖列克」。肖邦曾將此體裁加以發展,作有大量馬祖卡舞曲,其中《C大調馬祖卡》(Op.56 No.2)常被稱為「馬祖卡中的馬祖卡」。現馬祖卡已成為馬祖爾和馬祖列克的通稱。
庫亞維亞克和奧別列克 近似馬祖爾的波蘭民間舞曲,兩者都比馬祖爾輕快活躍。庫亞維亞克的旋律比較流暢。奧別列克每兩小節的第3拍有1個重音。肖邦在馬祖卡中,把這兩種舞曲和馬祖爾融合在一起。
克拉科維亞克 波蘭民間舞曲,因起源於克拉科夫而得名。2拍子。情緒活潑,多切分音,典型的節奏是科洛南斯拉夫民間舞曲。其舞蹈為集體的群舞,與俄羅斯的輪舞相似,在波蘭、烏克蘭亦很常見。保加利亞的霍羅、羅馬尼亞的霍拉與科羅均相類似。此種舞曲多由民間樂器演奏,也有不用樂器而由人聲演唱者。科羅有多種類型,其主要區別在於速度的快慢不同。
霍羅:保加利亞民間輪舞。為2/4、5/16、7/16、9/16或11/16拍子,快速或中等速度,用風袋管等民間樂器演奏。霍拉 羅馬尼亞和蘇聯摩爾達維亞的一種民間輪舞。為□或□拍子,通常速度徐緩,格調平穩。常用小提琴、風袋管、橫笛等樂器組成的民間小樂隊演奏。
哈靈:挪威民間舞曲。因來源於挪威南部地區哈靈河谷而得名。此種舞曲亦流傳於瑞典。特點為:2/4或6/8拍子,用挪威民間的一種弓弦樂器演奏。E.格里格在創作中曾採用過此種體裁。
特列帕克:俄羅斯民間舞曲,2拍子,情緒歡快奔放,時時發出蹬足聲。
戈帕克:烏克蘭2拍子民間舞曲。源出烏克蘭語rо
пати(跳躍):因舞蹈動作有大步的跳躍。M.П.穆索爾斯基的歌劇《索羅欽斯克集市》第 3幕中的戈帕克是著名的曲例。
社交舞曲:社交舞蹈(又稱交際舞或交誼舞)的音樂,由民間舞曲演變而成。用於交誼舞會,也可以寫成獨立的器樂曲。社交舞曲因時代而變遷,重要的社交舞曲有:
對舞曲:因舞者面面相對而得名。起源於英國,流傳於法國和德國。2/4或6/8拍子,情緒歡快活潑,蘇格蘭舞曲是對舞曲的一種。從19世紀初開始,逐漸讓位於方陣舞曲和圓舞曲。
方陣舞曲:起源於法國,盛行於拿破崙帝國時期的交際舞曲。因舞者4人1組,兩人相對,構成方陣而得名。1816年後,先後傳入英國和德國。分 5段,交替着6/8和2/4拍子,分別稱為長褲舞、夏舞、母雞舞、特蘭尼斯舞、牧羊女舞。在流傳過程中,加洛普(始於19世紀20年代的一種有跳躍動作的 2拍子快速圓舞)也被吸收到方陣舞中來,成為它的一部分。
圓舞曲 waltz[英]
一譯華爾茲。18世紀末由連德勒演變而成。19世紀的圓舞發展成兩種主要類型:①維也納圓舞,又稱快圓舞或滑圓舞,舞者按每小節3步或2步的節奏旋轉滑行,並左右轉動着頭和身體。②法國圓舞,由3/8(或3/4)拍子的慢圓舞、6/8拍子的跳圓舞和快圓舞組成,速度依次逐漸加快,後兩種圓舞有跳躍的動作。現代舞會中的圓舞,是一種中等速度的維也納圓舞。圓舞曲的旋律平滑流暢,嫵媚動人。和聲的特點是每小節 1個和弦,由強拍的低音和其餘兩拍的「和弦塊」交替着。J.施特勞斯父子和J.蘭納是維也納圓舞曲最著名的作曲家。他們所作的圓舞曲多由數首短小圓舞曲連綴構成,形成一種套曲式的結構,稱圓舞曲套曲。肖邦、R.舒曼、J.勃拉姆斯、李斯特的圓舞曲,是這一體裁的藝術珍品,但不以伴奏舞蹈為目的。
狐步舞曲:黑人木屐舞曲的一種。1912年始於美國,不久傳遍世界各國,成為最流行的交際舞曲。狐步舞最初由長舞步和短舞步交替而成,4拍子或2拍子。不久發展成一種包含錯綜複雜、變幻不定的舞步的舞蹈,後來又加進了查爾斯頓的痙攣性動作,並分裂為快狐步和慢狐步兩種。
一步舞曲:20世紀初產生於美國北部的一種社交舞曲。20年代起流傳全歐。快速,2/4拍子。後為速度較慢的2步舞曲(即慢狐步舞曲)所取代。
查爾斯頓:1920年左右產生於美國的一種社交舞曲。其名稱可能與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州的查爾斯頓城有關。特點為:4/4節拍(有時為2/2),富於切分節奏。30年代末流傳整個歐美,以後逐漸衰微,其部分因素為快速的狐步舞曲所吸收。
探戈舞曲 tango[西]
起源於非洲西部,19世紀後期成為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近郊社會下層的舞蹈,20世紀普及與當地一般社會及其他拉美國家。中速,2/4拍,旋律與伴奏形成交錯節奏,與哈巴涅拉相似,以切分節奏為特色。1920年傳入歐洲,作曲家根據歐洲人的審美情趣所寫的探戈習稱「大陸談歌(continental tango)」。後作為一種雙人交際舞風靡世界。
倫巴舞曲、古巴舞曲。20世紀30年代起流行於美和歐洲各國。2拍子,包含複雜的切分音,不斷反覆着4小節的節奏型。
中國著名舞曲
《Play我呸》 蔡依林
《美人計》 蔡依林
《大藝術家》 蔡依林
《花蝴蝶》 蔡依林
《舞娘》 蔡依林
《看我七十二變》 蔡依林
《玩美》 蔡依林
《大丈夫》 蔡依林
《特務J》 蔡依林
《七上八下》 蔡依林
《I'm not yours》 蔡依林、安室奈美惠
《Dr Jolin》 蔡依林
《熱冬》 蔡依林
《美杜莎》 蔡依林
《電話皇后》 蔡依林
《娘子漢》 蔡依林
《招牌動作》 蔡依林
《迷幻》 蔡依林
《Mr.Q》 蔡依林
《瀟灑小姐》 蕭亞軒
《表白》 蕭亞軒
《super girl 愛無畏》 蕭亞軒
《不解釋 親吻》 蕭亞軒
《愛的主打歌》 蕭亞軒
《我愛我》 蕭亞軒
《WOW!》 蕭亞軒、羅志祥
《壞天使》 江映蓉
《把握你的美》 江映蓉
《發生秀》 江映蓉
《That girl》 張韶涵
《OK蹦》 張韶涵
《王子病》 張韶涵
《講不聽》 張韶涵
《Crzay》 江映蓉
《Boys》 何潔
《明明不是angle》 何潔
《Never say never》 溫嵐
《叩叩》 CoCo李玟
《so carzy》 CoCo李玟
歐美著名舞曲
『Vogue』madonna
『Ray of Light』madonna
『Hung Up』madonna
『Music』madonna
『Celebraton』madonna
『Like A Prayer』madonna
『Give It 2 Me』madonna
『Express Yourself』madonna
『Erotica』madonna
『4 Minutes』madonna
『billie jean』Michael Jackson
『black or white』Michael Jackson
『Thriller』Michael Jackson
『dangerous』Michael Jackson
『beat it』Michael Jackson
『bad romance』lady gaga
『poker face』lady gaga
『born this way』lady gaga
『Alejandio』lady gaga
『just dance』lady gaga
『lovegame』lady gaga
『telephone』lady gaga
參考來源
參考資料
- ↑ 免費舞曲- 免費舞曲大全,極點舞曲網 , 2021年1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