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福
文山區 |
---|
|
興福,又名十五分、十五份[1],是臺灣臺北市文山區的一個地名,位於該區北部偏西,範圍大致為今日的興隆次分區,包括興旺里、興泰里、興昌里、興光里、興家里、興得里、興業里、興邦里、興安里、興豐里東半部、興福里東大半部、景東里東半部。
目录
歷史
在漢人進入此地區以前,已有平埔族霧裡薛社原住民在此活動。台灣清治時期,興福地區為一街庄,稱為「興福庄」,隸屬於文山堡。該庄北與頂內埔庄、下內埔庄、六張犁庄為鄰,東與陂內坑庄為鄰,南邊為內湖庄,西邊為萬盛庄。興福庄得名自最初的開墾者蘇興存,清乾隆中葉,該地區由來自福建泉州安溪的蘇興存、高貽椒、林家修、楊元林、翁士軒、王賢宗、顏衷、許標重、許標勝、陳渥千、陳乾智、劉世棠等十姓共十二人共同開墾,共分為十五股,因此又名「十五分庄」。
1901年(日治明治三十四年)11月,該庄隸屬於深坑廳,編入第一區。1903年(明治三十六年)4月,第一區拆出內湖庄埤腹土名,其餘改稱「景尾區」。1920年(大正九年),該庄改制為「興福」大字,隸屬於臺北州文山郡深坑庄。日治時代初期,興福庄又稱十五份或什五份,大正十年(1921年)以後的地圖訂正為十五分。
戰後深坑庄改制為深坑鄉,隸屬於臺北縣,興福地區劃為臺北縣深坑鄉興福村。1950年3月,深坑、景美、木柵分治,本地區改屬新成立的景美鎮,興福村亦分拆改制為興福里及興德里[2]。1968年7月,景美鎮併入臺北市,改稱景美區。1990年3月,景美區與木柵區合併成為文山區。
現時原興福村已細分為11里,里名皆興字開頭,共同組成臺北市文山區興隆次分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