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灣,東河上一顆璀璨的明珠(萬七順)
作品欣賞
臧灣,東河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出浮梁古城,由南門渡溯東河而上,越崇山,過村莊,「九曲十八灣」行約五十華里,至一寬闊平陽之地。但見四周群山環繞,中間低平開闊通達。這裡,便是有着上千年歷史的古村落——臧灣。
兩漢時期,張氏便在此平陽之地世居。因東河流經此地,形成一個較大的「乙」字形灣,鄉人稱為張灣。北宋建隆辛酉年(公元916年),鄱陽臧南圖途經張灣,見此處「風水相宜」,遂率臧氏遷居於此。《臧氏宗譜》記載:臧氏原籍安徽歙縣篁墩,先遷江西鄱陽縣,後遷浮梁。從此,本就家學淵源的臧氏,藉此「風水」,在宋一代,更是人才輩出,臧氏祖孫三代九人中進士,門庭顯耀,家族顯赫,而張氏日漸衰微,村名亦由張灣改稱臧家灣,後簡稱臧灣沿用至今。
歷史上,臧灣就以商業繁華而聞名。而成就臧灣歷史上的輝煌,來自於一條古街,一個古市。
唐初,浮梁置縣,瓷茶大興。一條由浮梁縣古城經由王港、渭水、墩口,抵達臧灣,再繞鵝湖的橋溪、朱錦上曹村岡的浮祁大道也應時而建。作為浮祁大道要衝之地的臧灣,據天時得地利之便,人煙日漸旺盛,商業也因此繁盛起來。而臧氏眾多族人出仕入仕,衣錦還鄉之時,在故土建房、築路、修祠堂,臧灣便是人丁興旺。加之政通人和,交通便利,自然引得眾多商賈趨之若鶩,豆腐坊、屠鋪、飯館、藥材鋪……各類店鋪紛紛入駐臧灣,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手工藝者:木匠、桶匠、篾匠、鐵匠……也隨之融入,慢慢也就成了一處通衢市集——臧灣市。
說是市集,其實就是一條東西蜿蜒走向、長約三華里的街道。街面無異於其他江南古鎮。皖贛多山,山中多青石。街面中間一律由二尺見寬、一至二米長不等的青石板鋪成,兩側鑲以東河灘上隨處可見的鵝卵石。寬逾八尺的街面,既可保障車馬暢通無阻,亦為行商走販辟出一方交易空間。走在這樣空間富餘的青石板上,當年的熱鬧與繁華,便撲面而來。
古街沿東河北岸而建,距東河不足半里遠。順河而下的船隻,運瓷土,運茶葉,運窯柴的,常會停靠臧灣碼頭,歇歇腳。古街上因之人來人往,店鋪林立。青石板鋪就的路面,也被來來往往裝滿貨物的獨輪車碾出深深的凹槽。這些帶着深深車轍的青石板,在歲月深處,一身榮光地向人們訴說着這裡關於熱鬧非凡、關於繁華落盡的故事。
依坊牆單元分為三段的臧灣古街,林立的店鋪經營種類繁多。上街和中街以煙店、香店、飯店、餅店、屠店、豆腐店、槽坊、藥材店為主,下街除有眾多的豆腐店、藥材店、屠店外,還有多家當鋪和打線店(漁業織網)。其中,尤以中街最為繁華。這裡是人群聚集地。從東河南岸渡河而來的外鄉人與乘船路過的商旅,首先便是沿着臧灣碼頭通向中街的一條青石與麻石鋪就的小路進入臧灣市集。臧氏整個家族的位置也基本地處中街。作為臧灣「四大家族」之一的鮑氏族人,也是經臨近臧灣碼頭的鮑家弄進入臧灣,與臧氏一同興旺發達。
到得清代,臧灣更是繁華至極。作為御設「三關八市」之一, 「一臧二瑤三墩口」的美譽早就傳遍十里八鄉。「臧灣古市」三華里的古街由是號稱「十里金街」。
上世紀七十年代,一部反映革命歷史鬥爭故事的影片《閃閃的紅星》中的「有米不賣」片段,便是由八一電影製片廠在這條古街上拍攝的。這部電影講述了紅軍後代潘冬子在三十年代艱難困苦的環境中,自覺成長為紅軍戰士,機智勇敢與敵人作鬥爭的少年英雄故事。為了找到大土豪胡漢三,為犧牲的母親報仇,潘冬子改名換姓,進入茂源米店當夥計。茂源米店明明有米賣,卻天天掛着「今日無米」的招牌,有米不賣,以此囤貨居奇,剝削農民。於是,潘冬子便偷偷地將招牌「今日無米」換上「今日有米」。看到店鋪門口掛着「今日有米」,而店鋪卻大門緊閉,一群氣憤的農民便指責茂源米店「有米不賣」。這句經典台詞,便從影片中流傳至今,也永遠留在了臧灣古街。
古街上的老房子、老店鋪、青石板路依然保存完好,古貌依然,與電影劇本中描寫的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古鎮情景非常相似。打開電影中的片段「有米不賣」,臧灣古街的歷史風物,便一幕幕向我們走來。臧灣古街的盛世,穿越千年時空,再一次在我們心裡繁華起來。
歷史不會封存,繁華不會遠去。昌景黃高鐵正從臧灣這座古村落擦肩而過,風馳電掣的聲音將喚醒臧灣匯入新時代發展的大潮中。
臧灣,東河上一顆璀璨的明珠。[1]
作者簡介
萬七順,江西浮梁人,從事於中學語文教學工作,愛好旅行,攝影,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