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克家論稿:中國新詩啟示錄
臧克家論稿:中國新詩啟示錄 |
臧克家是中國詩壇上少有的用詩的筆觸迅速捕捉、直接描摹時代煙雲的詩人。他一生創作了70餘部詩歌,他的文學生涯、創作歷程與剛剛過去的20世紀幾乎同步前進。本書是作者近30年從事臧克家研究的一個總結。全書試圖通過對臧克家詩歌的分類解讀,完成一個詩人與一部新詩史乃至文學史對話的記錄。 臧克家誕生於1905年,從幼年起即酷愛文學特別是詩歌,中學時代接受了「五四」新文學的洗禮,1925年開始發表散文,1929年開始發表新詩,一直到2001年仍筆耕不輟。因此,通過對他的研究,便可以洞察中國新詩發展的歷程。
目錄
基本內容
內容簡介
臧克家是中國詩壇上少有的用詩的筆觸迅速捕捉、直接描摹時代煙雲的詩人。他一生創作了70餘部詩歌,他的文學生涯、創作歷程與剛剛過去的20世紀幾乎同步前進。本書是作者近30年從事臧克家研究的一個總結。全書試圖通過對臧克家詩歌的分類解讀,完成一個詩人與一部新詩史乃至文學史對話的記錄。
圖書目錄
引言
第一章 抒情詩解讀
一、文本解讀
豐富深廣的含蘊 凝重嚴謹的詩風
舊時代農民的悲歌
時代的痛苦的記錄
倔強靈魂的自白 民族心理的折光
含蘊深厚構思精巧
交織着罪惡和苦辛的城市交響樂
石韞玉而山暉 水懷珠而川媚
唐人風韻 時代剪影
春的讚歌 美的讚歌
沖淡的意境 悵惘的情懷
憤怒出詩人 歌呼為人民
理趣相生 意象諧和
探尋人生價值的哲理之光
二、抒情藝術
第二章 敘事詩掃描
一、《自己的寫照》點評
二、敘事詩鳥瞰
第三章 象徵詩簡論
第四章 舊體詩漫議
一、自覺的理論倡導
二、個性化的創作實踐
三、深遠巨大的影響
第五章 集外詩概觀
第六章 詩化的散文
一、個案分析之一:《老舍永在》賞析
二、個案分析之二:《(避暑錄話)與(星河)》賞析
三、詩化散文的新形態
第七章 詩人的序跋
一、成功的選擇
二、選擇的複雜
三、堅持和發展
第八章 詩人的書簡
一、鮮活靈動的個性坦示
二、豐富珍貴的文化史料
三、多樣化的文體、語體
附錄一 臧克家著作目錄
附錄二 臧克家生平與文學活動年表
附錄三 參考文獻與臧克家研究資料目錄
附錄四 心海帆影瑣憶臧老
結語
文摘
書摘
縱觀全詩,雖不免小有平平之處,但總體上是新穎奇特的,顯示了詩人化抽象為具象的藝術功力。有人稱讚第一個意象是深刻獨到、一新耳目的,同時責備詩人不該離開這一意象另生枝節,以致破壞了整體的和諧一致。但細讀《烙印》,就不免覺得這責備還有可議之處。一種情思,在一篇詩中集中用一種意象表現,固可收到集中、貫串因而印象深刻的效果,倘用多種意象,從不同層次、不同側面來表現,也是常用的手法,不足為責備的理由。破壞詩篇整體的和諧一致的凶素,不在所使用的意象是單一的還是多樣的,而在意象與情思契合得是否自然、意象本身是否新穎以及意象之間的內在、外在的聯繫是否緊密。如果要尋找《烙印》在構思上的不足,恐怕不宜以意象雜多、不夠集中為由,而應指出各個意象之間缺乏聯繫的紐帶。孤立地看,詩中不乏峰巒,時見光彩,總體來看,則各部分聯繫較為鬆散,缺少整體性的和諧統一之美。因此人們往往摘引「我嚼着苦汁營生,/像一條吃巴豆的蟲」等名句,臧克家的詩名,也往往和這些嘔心瀝血雕琢錘鍊出的警句緊密聯繫在一起,至於全詩,卻很難如同唐詩中的若干名篇一樣時時在人們記憶中浮起。這委實也不是臧克家一人的缺憾,要找同樣的例證,在新詩史上是俯拾即是的。
《烙印》把詩人感受到的痛苦以如此新穎、婉轉、懇切、鮮明的形式表達出來,給人以深刻的印象,但卻沒有點明這痛苦的內容。從這一角度看,《像粒砂》可以說是《烙印》的重要的補充。
《像粒砂》的基調,與《烙印》大體類似,但意象集中,主題明確,沒有索解為難之處。詩人把包括自己在內的或一類人,比喻為在狂風的播弄、擺布下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顯得軟弱無力、卑微可憐,但心中依然藏着不平和憤激,依然未能忘情於昔日的力量和心中的方向的砂粒。使砂粒萬般痛苦的,不但在於它只能在風的挾持下飛揚,直到「黃昏拋下黑影」,才「可以抱緊草根靜一靜」,自己完全成為狂風肆虐逞暴、顛簸戲弄的掌中玩物,喪失了自尊和自持,泯滅了人格和個性;尤其在於這並非一粒自甘沉淪或從未進取過的砂,它過去有過力量,心裡有過方向,明白要去的地方。今昔對比,才倍感苦痛,才充溢着對現實的憤激。「不要記住你還有力量,/更不要提起你心裡的那個方向」,正說明它在懷念着有力量有方向的過去,憎惡着無力量無方向的現在,並且隱約地也在憧憬着有力量有方向的未來。這就是使年輕的詩人把生活看成痛苦的謎,把自己比成一條「吃巴豆的蟲」,終年「嚼着苦汁營生」的根本原因。
P22-23[1]
參考文獻
- ↑ 臧克家論稿:中國新詩啟示錄中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