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果
膀胱果為省沽油科灌木或小喬木植物。奇數羽狀複葉,托葉小並且早落,小枝深綠色,光滑;花白色或粉紅色;蒴果梨形或橢圓形,"膀胱"狀。秦嶺南北坡分布較普遍。多分布於海拔700-2400米間的雜木林中。種子淡灰褐色,可榨油。[1]
中文名稱 膀胱果
拉丁學名 Staphylea holocarpaHemsl.
別稱 大果省沽油
界 動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綱 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 原始花被亞綱
目 無患子目
亞目 衛矛亞目
科 省沽油科
屬 省沽油屬
目錄
分布區域
簡述
屬省沽油科(Staphyleaceae)省沽油屬植物。喬木,高可達15 米。羽狀三出複葉對生,小葉片橢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6~10 厘米,寬3~5 厘米,先端短漸尖,基部楔形或寬楔形,稀近圓形,邊緣具細鋸齒。圓錐花序葉腋生,花白色。蒴果梨形或橢圓形膨大,先端3 淺裂。產六盤山,生于山谷陽坡雜木林中。果實膨大成膀胱狀,可植於庭園供觀賞。[2]
形態特徵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3-10米,幼枝平滑,三小葉,小葉近革質,無毛,長圓狀披針形至狹卵形,長5-10 厘米,基部鈍,先端突漸尖,上面淡白色,邊緣有硬細鋸齒,側脈10,有網脈,側生小葉聖乓無柄,頂生小葉具長柄,柄長2-4厘米。廣展的傘房花序,長5厘米,或更長,花白色或粉紅色,在葉後開放。果為3裂、梨形膨大的蒴果,長4-5厘米,寬2.5-3厘米,基部狹,頂平截,種子近橢圓形,灰色,有光澤。 花期4-5 月,果期8-9月。
多圖
生長習性
膀胱果自然生於林下,不耐強光,應種植於明亮散射光線處。其根系發達、耐乾旱、耐瘠薄、對氣溫變化適應性和抗寒性強,適宜在林下種植。生於海拔400-2700米的林中,路邊,山頂灌木林中,山谷,山谷林下,山谷雜木林中,山坡,山坡疏林中,石邊草叢中,陰坡潮濕地。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陝西、甘肅、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貴州、四川、西藏東部等地。
繁殖栽培
第一步:採集當年生成熟種子用砂層積貯藏,貯藏時先在容器具(瓷缸或木桶)底鋪一層10厘米的清水砂(砂的濕度以手捏可成團為度)然後在砂的上面鋪一層種子,蓋一層砂(種子厚度1~2厘米、蓋砂的厚度3~5厘米)循環鋪一層種子,蓋一層砂,最後在種子面上露蓋一層厚5~6厘米的清水砂。
第二步:種子催芽2月中旬進行。將種子去淨雜質,放在木桶內,用45℃的溫水浸泡24小時後盛放在谷蘿內,於每天早、晚用40℃的溫水淋澆1次,2~3天後取出。先在催芽坑中鋪一層10厘米的清水砂,將種子與清水砂合拌放入催芽坑中,覆蓋保溫物面上再覆蓋塑料薄膜,每天中午淋少量水1次,上下翻動,促使受熱均勻發芽正常。經6~10天催芽種殼微微裂開一縫隙,約有20%左右種子萌發出胚根即可播種。
第三步:整地力求細緻,播種方式以撒播為宜。頭年秋冬深耕耙平,每667 米放餅肥100 kg,翌春播種前整平碎土,清除雜草、雜物、石塊,每667米噴施0.3%甲醛溶液進行土壤消毒。然後開溝作床,床寬1~1.2米,溝距30厘米,溝深25厘米,於2月中下旬播種為宜。播種時先在床鋪上3厘米左右的黃心土壓平,然後將種子均勻地播在苗床,種子間距2~3厘米,再用黃心土覆蓋於種子上面,(覆蓋厚度約2厘米)稍加壓緊即可。[3]
多圖
栽培
種植膀胱果,應配製疏鬆、通透性良好的砂壤土或壤土,避免通透性差、排水不良、易板結的粘土。膀胱果對氣候等自然條件要求不嚴格,適應性強,易管理,生長發育期應合理施用基肥和初葉期葉面肥。
主要價值
膀胱果既是一種優美的園林樹種,其種子又可通過生物質能轉換技術可以生產優質生物柴油,是一種理想的能源樹種。花及嫩葉富含l9種益於人體健康的氨基酸和豐富的維生素,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保健作用,是難得的無污染綠色食品。種子可榨油[4]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