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圖片來自网易

胳膊下端与手掌相连的部分:手~,~骨,~力,扼~(表示惋惜等情绪)。[1]

目录

详细注解

wàn

[名]

形声。从肉,从宛,宛亦声。“宛”意为“凹形的”。“肉”与“宛”联合起来表示“臂端与手掌之间的可以使手掌向内凹曲的部分”。本义:臂下端与手掌相连可以活动的部分

⑵同本义 [wrist]

⑶又如:腕表(手表);腕脱手腕脱位。形容书写忙迫紧张);腕钏手镯);腕法(写字用腕的方法);腕头(犹言手上);腕阑(手镯类的饰物)

⑷和臂相仿的任何某些突起物 [brachium]

海百合的放射线

头足类的触手

⑺似触手的突起物

⑻某些水母脑内的白色带状物

⑼构成鳃足类触手冠的任意卷曲的肌肉附肢

⑽[量词]∶串。用于连贯起来可以绕在手腕上的东西 [string]

妾身有随身的翠珠囊一枚,更有二十五轮香串一腕,与秀才权为信物。——元·武汉臣《玉壶春》

⑾手段;伎俩 [means]

何功使愿果,尽力输老腕。——元·张雨诗

字源演变

形声字。从手,䀑声。 《说文》:“𢯲,手𢯲也。扬雄曰:‘𢯲,握也。’”段玉裁注:“各本作手掔,今正,𢯲者,手上臂下也。肉部曰:‘臂者,手上也。肘者,臂节也。’又部曰:‘厷者,臂上也。’是则肘以下手以上,浑言之曰臂。析言之,则近手处曰𢯲。……俗作捥。”《正字通·手部》:“𢯲,一作𢮗,别作腕,义同。”清邵瑛《说文群经正字》:“今经典或作捥……或为腕。”《集韵·换韵》:“𢯲, 《说文》:‘手𢯲也。’扬雄曰:‘𢯲,握也。’或作腕、捥。”本义为手掌手臂交接处。 《张家山汉墓竹简》:“前厥以利股膝,反𢯲以利足蹢。”《仪礼·士丧礼》:“设决,丽于𢯲。”郑玄注:“𢯲,手后节中也。”古书中表示“手腕”义,还可以见到“捥”、“腕”和“掔”三种形体。《左传·定公八年》:“将歃,涉佗捘卫侯之手,及捥。” 《灵柩经·骨度》:“腕至中指本节长四寸,本节至其末长四寸半。”《汉书·郊祀志上》:“莫不搤掔而自言有禁方能神仙矣。”颜师古注:“掔,古手腕之字也。”唐慧琳《一切经音义》:“腕,乌灌反,或作捥,皆俗用字也。”𢯲原是表示手腕义的正体,与手有关,故从手,䀑声,但由于“䀑”对一般人而言太陌生, “宛”比“䀑”常见,因此改作从手宛声。字又从月(肉),是因为腕部有肉,后来统一作“腕”形,“腕”成为表示“手腕”义的现行通用字。而用为手腕字的“掔”当是“𢯲”之形近讹字。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广韵》《集韵》《韵会》《正韵》𠀤乌贯切,音惋。《说文》本作掔。手掔也。《扬雄曰》掔,握也。《玉篇》手腕也。《释名》腕,宛也。言可宛屈也。《战国策》天下之游士,莫不日夜扼腕,瞋目切齿。《嵆康·琴赋》发和颜,攘皓腕。 又与捥同。《史记·刺客传》偏袒搤捥而进。索隐捥,古腕字。

词性变化

[动]

握 [hold]

腕,握也。——《集韵》[2]

常用词组

腕骨wàngǔ

[carpus] 构成手腕骨头。人类的腕骨包括:与桡骨相连的近侧列的舟骨、月骨、三角骨、豌豆骨,以及与掌骨相连的远侧列的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钩骨

腕力wànlì

[wrist power] 手腕的力量;腕部的力量

手腕子

腕子wànzi

[wrist] 胳膊下端跟手掌相连接的可以活动的部分

腕足wànzú

[peduncle] 某些有机体较大的部分或整个有机体所连接的细狭的部分(如腕足类动物的腕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