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肠动物门
腔肠动物门(英文名:Coelenterata,又称:刺胞动物门),除极少数种类为淡水生活外,绝大多数种类均为海洋生活,大多数在浅海,有些在深海,现存种类大约有11000种,基本的结构类型为水螅型(polyp)和水母型(medusa)。
目录
主要分纲
水螅纲(Hydrozoa)
钵水母纲(Scyphozoa)
珊瑚纲(Anthozoa)
水螅纲(hydrozoa)
本纲动物绝大多数海产,少数生活在淡水中。腔肠动物的淡水种类均属于本纲。单体或群体生活。大部分种类生活史中有水螅型和水母型,或同时存在于群体中形成二态或多态,或交替出现形成世代交替;少数种类只存在水螅型或水母型。常见种类有水螅(Hydra)、筒螅(Tubularia)、薮枝虫(Obelia)、桃花水母(Craspedacusta)、钩手水母(Gonionemus)、僧帽水母(Physalia)等。
钵水母纲(Scyphozoa)
本纲动物全部海产。生活史主要阶段是单体水母,水母型构造比水螅水母复杂,水螅型不发达或完全消失,且常常以幼虫的形式出现。
代表种类有各种大型水母,如:海月水母(Aurelia)、海蜇(Rhopilema)。
珊瑚纲(Anthozoa)
珊瑚纲是腔肠动物门最大的一个纲,全部海产。
全部是水螅型的单体或群体动物,生活史中没有水母型世代。珊瑚纲的水螅型结构较水螅纲复杂,身体为两辐射对称。
常见种类如红珊瑚(Coralliumrubrum)、细指海葵(Metridium)、海仙人掌(Cavernularia)。
主要特征
辐射对称 辐射对称即通过身体的中央轴有许多切面可以把身体分成相等的两部分。辐射对称可以使它感知来自各个方向的刺激,便于防御与捕食。这是一种原始的对称方式,适应固着和漂浮生活,定向运动能力差。
一些种类(例如珊瑚纲)已经发展出两辐射对称。
两种基本的结构类型,即水螅型(polyp)和水母型(medusa)。
消化腔 腔肠动物是真正的二胚层动物(内、外胚层)。
在两个胚层之间有它们分泌的胶状物质。
体内的腔,即胚胎发育中的原肠腔,兼有消化和循环的作用,又称消化循环腔。
有口无肛门。口为原口,有摄食和排遗的功能。
兼有细胞内消化和细胞外消化。
分化 上皮组织占优势,由它形成体内外表面,并分化为各种细胞,包括:上皮肌肉细胞(简称皮肌细胞)、腺细胞、间细胞、感觉细胞、刺细胞等。
刺细胞 刺细胞是腔肠动物所特有的一种攻击和防卫性细胞。
分布在外胚层细胞中,以口区、触手上最多,但在钵水母纲及珊瑚纲的内胚层上也有大量分布,以帮助捕食。
每一个刺细胞有一囊状的刺丝囊,囊中有毒液及盘绕的刺丝,刺细胞外侧常有一刺针,能接受刺激,受刺激时刺丝连同毒液能立即射出,使对手麻醉或死亡。
神经网 动物界里最简单最原始的神经系统。
没有神经中枢,神经冲动的传导一般是不定向的,被称为扩散神经系统。
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比较慢。
世代交替 世代交替指的是在动物的生活史中,无性世代与有性世代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现象。
水螅纲和钵水母纲的大部分种类存在世代交替现象。营固着生活的水螅体为无性世代;营自由生活的水母体为有性世代。水螅体以无性生殖(出芽或横裂)产生水母型个体,水母体以有性生殖的方式产生水螅型个体。两种世代有规律的相互交替。
珊瑚纲的全部种类以及水螅纲、钵水母纲的少数种类一生只有水螅型或者水母型,但是也具有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只是二者并不交替进行。
多态现象 水螅纲中有许多营群体生活的种类含有营养体与生殖体两种形态与机能完全不同的个体,这种现象称为二态现象。
群体中如果包括两种以上不同形态与机能的个体,则称为多态现象。
其生物学意义是群体中个体之间的劳动分工,通过群体中个体的形态分化来担任不同的生理机能,使得群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社会关系
有些种类有食用价值,有些可治疗疾病。
毒素可作为新的药物开发研究。
可用于地质学和油气勘探。
珊瑚礁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境之一,为其他动物的生存提供了多种环境。仿生学,例如模仿水母的感觉器—触手囊的风暴预报仪器,能提前15小时作出准确预报。
是生命科学研究的实验材料,用于探讨发育和进化等问题。
观赏价值。
有些种类刺细胞分泌的毒液对人的危害较大,可造成严重创伤。
有些钵水母对渔业生产有害。[1]
系统发生
腔肠动物是真正多细胞动物的开始。
从其个体发育看,一般海产的腔肠动物都经过浮浪幼虫阶段,由此可推测:最原始的腔肠动物是能自由游泳、具纤毛、形状象浮浪幼虫的动物,即梅契尼柯夫假想的群体鞭毛虫,细胞移入后形成原始二胚层动物(原始的水母型),发展成腔肠动物。另一种假说是匡申升假想的群体水螅虫,发展成腔肠动物。
在现存的腔肠动物中,水螅纲无疑是最低等的一类,因为其水螅型与水母型的构构都比较简单,生殖腺来自外胚层。钵水母纲水螅型退化,水母型发达,结构较复杂。珊瑚纲无水母型,只有结构复杂的水螅型。后两纲的生殖腺又都来自内胚层,因此认为,钵水母纲和珊瑚纲可能起源于水螅纲,沿着不同的途径发展而来的。
化石
肠动物是有了明确组织的真后生动物,因它们身体中央具有营消化、循环等功能的腔而得名。腔肠动物化石在前寒武纪即已出现。原水母纲以布鲁克斯水母(几种水母化石)为代表,其体形变化大,一般呈星椭球状,最早出现于寒武纪晚期至奥陶纪,在约1.5亿年后的石炭纪又出现;分布于北美、欧洲和北非,在中国也有分布。侧水母纲以狄更逊水母(几种水母化石)为代表,其身体呈椭圆形钟状,两侧对称,化石稀少,仅见于澳大利亚的下寒武统。因其具两侧对称的特征,被认为可能是蠕形动物或原始节肢动物。钵水母纲又称真水母纲,以游水母(几种水母化石)为代表,伞状,化石最早发现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前寒武系砂岩,此外,如苏联、瑞典、捷克斯洛伐克的中寒武统,加拿大和美国的上寒武统,德国的二叠系和侏罗系中也曾发现。
锥石亚纲──锥石类,外壳由角质、有机质或磷灰质薄层组成,常保存为化石,生存于晚寒武世至二叠纪,少数种可能生活于三叠纪和侏罗纪。锥石类化石不多,但分布广泛。
珊瑚虫纲是本门中最丰富也最重要的一类动物,由于软体顶部具有许多能收缩和伸张的触手,外形似花而得名(拉丁学名可直译为花状动物)。珊瑚化石的骨骼结构十分精细,形态多样,美如群花,人们常加工为装饰品、工艺品,而古生物工作者把它们作为划分和对比古生代地层的重要依据之一。珊瑚的种类甚多:
①皱珊瑚,又称四射珊瑚,体外表有皱纹,隔壁(骨骼之一)在原生6个隔壁后,每轮增加4个隔壁,有单体及复体之分,它们的骨骼易石化而保存在碳酸盐岩地层中,由于演化迅速生长快,分布也十分广泛,从奥陶纪开始出现至二叠纪绝灭。②异珊瑚,骨骼结构简单,体形很小,从泥盆纪至石炭纪分布在亚洲和欧洲。
③六射珊瑚,隔壁从6个方向辐射生长,种类特多,形态如花群,是理想的装饰品,也是造礁动物之一,从中三叠世开始出现至现代还存在,一般分布于地球赤道附近的海域。
④八射珊瑚,体内的8个隔膜形成隔壁,骨骼由钙质或角质骨针组成(图2八射珊瑚的骨骼形状),主要生存于中生代至现代,化石稀少,地层意义不大。腔肠动物化石的地史分布比较长、种类多、演化快、在地层对比上具有一定作用。[2]
参考文献
- ↑ 腔肠动物______.常见的腔肠动物有______搜狗问问
- ↑ 腔肠动物化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