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氣不足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脾氣虛
病症; 中氣不足範疇
臨床表現; 脘腹脹滿,食後為甚,口不知味
治療方法; 中醫科中藥調理
治療專家; 潘寅生,劉春天,蘇友明
治療醫院; 上海中潭醫院中醫科
詞語注釋; 脾氣虛
piqixu
脾氣虛
Deficiency of Spleen Qi
主要病症
脾氣不足,運化水谷精微功能減弱,臨床以腹脹,便溏,疲乏為主要表現的證。常見於泄瀉、胃脘痛、腹痛、水腫、痰飲、哮喘、痿證、小兒疳積,以及西醫的慢性胃腸炎、慢性腎炎、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疾病。脾胃同居中焦,脾胃之氣統稱中氣,故脾氣虛證屬於中氣不足範疇。
臨床表現
脘腹脹滿,食後為甚,口不知味,甚至不思飲食,大便溏薄,精神不振,形體消瘦,肢體倦怠,少氣懶言,面色萎黃或白,或肢體浮腫,舌淡苔白,脈緩軟無力。這些表現體現了兩個方面的病理變化:一為脾臟運化功能的減弱,脾失健運,精微不布,水濕內生,故納少腹脹,便溏;脾虛失運,水濕泛濫,故肢體浮腫。二為氣血生化不足,脾主四肢肌肉,脾氣不足,肢體失養,故肢體倦怠;氣血虧虛,中氣不足,故精神不振,少氣懶言,形體消瘦,面色萎黃。不同年齡,脾氣虛證的臨床表現有所不同:嬰幼兒童脾氣虛證,多表現為消化不良,嘔吐,肚腹脹大,身體消瘦,面色萎黃;年老體弱或大病久病者見脾氣虛證,多表現為身體沉重,四肢無力,倦怠嗜臥,或消瘦乏力,語聲低微,面色萎黃。
病理
面色恍白浮腫
脾與胃表里相合,生理相關,病則相聯,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脾氣主升,胃氣宜降,故脾氣虛證以食欲不振,腹脹便溏為特點,而胃氣虛以食少噫氣,噁心嘔吐為特點。脾氣虛證進一步發展,可致脾陽不足,陰寒內生,成為脾陽虛證。臨床表現在脾氣虛證基礎上,兼見脘腹疼痛而喜按喜溫,腸鳴泄瀉而完谷不化,口吐清涎,小便不利,畏寒肢冷等症。脾氣虧虛,清陽不升,甚至陷而不舉,可轉化為脾氣下陷證,臨床表現在脾氣虛證基礎上,兼見久瀉久痢、脫肛、崩漏、子宮脫垂、臍腹重墜等症。
近年來對脾氣虛的病理生理學基礎作了較多研究,發現脾氣虛證往往出現消化腺反應低下,血澱粉酶、胰消化酶含量降低,木糖排泄率降低等現象。
辨別
脾虛證的變化較多,不同病人表現差異很大。但作為氣虛證,不難與心和腎相鑑別,後者各有獨特的定位症狀。比較相關的是胃、腸兩腑。由於氣虛多歸於脾,胃腸氣虛故多從脾治。因此,確定氣虛,排除心臟、腎臟氣虛,則大多為脾氣虛。
辨證注意點:首先是氣虛。其次脾所主的功能減弱。如運化水谷功能減退可見納少、脘腹脹滿,食後尤甚,或見腹瀉(腹痛不甚,無穢臭),再發展下去可見消瘦,面色不華,或虛浮等氣虛。再次,排除濕、痰之證,如苔膩舌胖,形豐等。
鑑別診斷
面色萎黃消瘦
脾氣虛證應注意與胃氣虛證鑑別:
⑴脾胃屬土,同居中焦,共同完成飲食物的消化、吸收與輸布,所以脾氣虛與胃氣虛證主要表現在消化機能異常,兩者同為虛證,皆可見到面色萎黃,倦怠懶言,舌淡苔白。
⑵脾氣虛證,健運失職,以食後腹脹、大便溏薄、水腫為特點。有脾失健運的證候:食少、腹脹、便溏。
⑶胃氣虛證,受納腐熟功能減弱,胃失和降以胃脘隱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噯氣嘔惡為特徵。
審證要點
⑴有飲食失調、勞倦、思慮傷神,久病體虛之病理基礎。
⑵有脾失健運的證候:食少、腹脹、便溏。
⑶有氣虛證候:神疲乏力、氣短懶言、舌淡、脈無力。
⑷可有水濕積聚證候:浮腫、形體肥胖。
病機分析
脾氣虛弱,運化失職,水谷內停,故納少,脘腹脹滿;食後負擔加重,故腹脹更甚;水濕不運,流注腸中,故大便溏薄;脾主肌肉四肢,脾虛日久肢體失養,故神倦乏力;中氣不足故少氣懶言;脾虛失運,水濕浸淫肌表,故面色(白光)白,浮腫;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氣虛,日久可致營血虧虛,或氣血兩虛之證;肌膚失去血的濡養和溫煦,可致形體消瘦,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浮弱,是脾氣虛弱之象。
治療方法
1.基本方藥:
(1) 六君子湯:黨參12克,白朮、茯苓、陳皮、法半夏、炙甘草各10克。適於脾虛諸證。
(2) 參苓白朮散:黨參、白朮、茯苓、炙甘草、山藥各100克;炒扁豆75克,蓮子肉、薏苡仁、縮砂仁、桔梗各50克,各藥共為細末,每次G克,開水或棗湯送下。適於脾氣虛而挾濕諸證。
2.加減變化:
脘腹痞悶脹痛,噁心嘔吐者,於方(1)中加木香、砂仁、藿香各8克;
若泄瀉而兼腹中冷痛、手足不溫者,可於方(1)加炮附片6克、乾薑8克;
或咳嗽、痰涎較多且有嘔惡、頭暈者,於方(1)中加竹茹、枳殼各10克;
若久咳痰多而清稀,氣短乏力者,於方(1)中加炙紫菀、冬花、白前各10克;
若兼見帶下色白質稀量多者,可於方(2)中加蒼朮10克、車前子12克,澤瀉10充、柴胡10克;
若白帶日久不止,尚可再加金櫻子10克、芡實12克、煅龍牡各15克。
小兒疳積,服用方(2),再加雞內金30克,神曲、麥芽、山楂各100克,為細末,每次服3克,1日3次。
飲食療法
(1) 益脾餅:白朮120克、乾薑、雞內金各60克、熟棗肉250克。將前三味軋細焙熟,共合棗肉,同搗為泥,作成小餅,炭火上炙干,晨起空腹,細嚼咽之。
(2) 蜂蜜100~150毫升,隔水蒸熟後,於食前空腹一次服下,每日2~3次,堅持每日服用。
(3) 薏米蓮子粥:薏苡仁30克、蓮子肉(去皮心)30克、冰糖適量。先煎苡仁,繼入蓮子肉,待粥成後加入冰糖,作早點食用。
(4) 山藥扁豆糕:鮮山藥200克、扁豆50克、陳皮3克、紅棗肉500克。將山藥去皮切成薄片,再將棗肉切碎,共合均勻後蒸糕,做早餐食之,每次50~100克。
(5) 大麥湯:羊肉100克、草果5個、大麥仁50克。羊肉切片後,與草果熬湯,過濾後用湯煮大麥仁,熬熟,加鹽少許即成,亦可在濾汁後與肉同煮食之。
施治要點: (一) 脾與胃互為表里,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脾升胃降,燥濕相濟,生化正常。故有曰:"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脾氣不足,要在於益氣、健脾、運脾。臨證用藥,以李東垣為代表,用參、芪補氣,二術健運,升柴舉陷,陳皮、木香理氣,用之適宜,效如桴鼓。另外,由於脾虛之證與水濕關係密切,或脾虛失運,水濕內停;或寒濕困脾,脾不健運,由此在治療時,應結合病情,參以燥濕、化濕.滲濕之品,以濕去而脾運顯健。
(二) 脾氣虛弱常由飲食失調,或勞倦損傷,或吐瀉太過所致,病屬慢性,病程較長,且經治療後,愈而復發。難於鞏固,因此在健脾益氣、化濕昇陽治療後,病情緩解,痛、瀉。利已止,仍不可驟然停藥,需常服用香砂養胃丸之類藥品,調理善後,以利脾氣恢復。
(三) 健脾理氣之品,常為辛香性味,且具發散、行氣之功,如木香、厚朴、積殼、陳皮等之類,一則可疏通氣機,治療氣滯諸證,另一則用之不當,又可辛散耗氣,對脾胃氣慮而氣機不暢者,若單的使用此類藥物,或用之太過,反使脾氣進一步受損。因此,治療由虛而痞滿者,應以益氣健脾為主,適當配合理氣藥,更不可濫用苦寒瀉下,否則必然導致痞滿加重,犯虛虛之戒。
針灸療法
1.針刺:取穴內關、中脘、足三里、脾俞、胃俞、關元、建里等,每日或隔日針刺1次,用補法或平補平瀉法。輪流取穴。對小兒疳積,用三棱針點刺中指第一指節掌面,以稍出血或黃包粘液為宜。4天1次,5次為1療程。
2.灸法:取穴中脘、足三里、神闕、胃俞、脾俞等。用艾條或隔姜灸,日1次。
3.耳針:取交感、神門、肺、胃配十二指腸等穴。每次選2~3穴,隔日1次。
護理
1.保持精神愉快,避免過度疲勞、憂愁、悲傷.恐怖、緊張情緒和其他因素引起的精神上的創傷。
2.飯前少用腦,吃飯要專心,飯後稍休息,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3.注意保暖,尤其是腹部的保暖,必要時經常在腹部戴一塊棉肚兜。夏季亦不可貪涼露宿。
4.鍛煉身體,增強體質,適當地作內養氣功,保健操和太極拳。
相關禁忌
性質寒涼,易損傷脾氣的食品,如苦瓜、黃瓜、冬瓜、茄子、空心菜、芹菜、莧萊、茭白、萵筍、金針菜、柿子、香蕉、枇杷、梨、西瓜、綠豆、豆腐、莜麥等。 味厚滋膩,容易阻礙脾氣運化功能的食品,如鴨肉、豬肉、甲魚肉、牡蠣肉、牛奶、芝麻等。 利氣消積,容易耗傷脾氣的食品,如蕎麥;山楂、蘿蔔、香菜等。
注意事項
參考文獻
- ↑ 脾氣虛是什麼意思 如何定義, 吉林普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