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格里芬腦震盪 原圖鏈接
雷霆球員被一拐子打成腦震盪 原圖鏈接
兒童頭部磕碰小心隱性腦震盪 原圖鏈接


腦震盪(cerebral concussion)是頭部受外力打擊後大腦發生一時性功能障礙。常見的症狀是頭部受傷後,即刻發生一時性的神志恍惚或意識喪失,時間持續數秒至二、三十分鐘不等,清醒後恢復正常,但對受傷時的情況及經過記憶不清。此外,還出現頭痛、頭暈及噁心、嘔吐等。腦震盪是最輕的顱腦損傷,一般經臥床休息和對症治療多可自愈。但在診療過程中,要注意是否合併較嚴重的腦挫裂傷和顱骨血腫等。因此,應密切觀察病情,特別要注意脈搏、呼吸及神志的變化。必要時應作進一步檢查,如腰脊穿刺、顱骨X光片、超聲及CT等,以便即時作出診斷和相應治療。[1]

目錄

病理改變

過去一直認為腦震盪僅僅是中樞神經系統的暫時性機能障礙,並無可見的器質性損害,在大體解剖和病理組織學上均未發現病變,所表現的一過性腦功能抑制,可能與暴力所引起的腦細胞分子紊亂、神經傳導阻滯、腦血循環調節障礙、中間神經元受損以及中線腦室內腦脊液衝擊波等因素有關。近代,據神經系統電生理的研究,認為因腦幹網狀結構受損,影響上行性活化系統的功能才是引起意識障礙的重要因素。但是,這些學說還不能滿意地解釋腦震盪的所有現象,比如有因腦震盪而致死的病例,職業拳師發生慢性腦萎縮損害甚至痴呆,以及業餘拳擊者亦有腦機能輕度障礙的報道。同時,從動物實驗中發現,遭受暴力部位的神經細胞,在電子顯微鏡下可見線粒體腫脹、推移、神經元軸突腫脹並有間質水腫。生物化學研究發現,腦震盪後不僅有腦脊液中乙酰膽鹼升高,鉀離子濃度增加,而且有許多影響軸突傳導或腦細胞代謝的酶系統發生紊亂,導致繼發損害。晚近,從新的臨床觀察中亦發現,輕型腦震盪病人腦幹聽覺誘發電位,有半數示有器質性損害,Jeret(1993)採用前瞻性研究,對連續712例GCS15分的輕微閉合性頭傷病人作CT掃描檢查,發現有急性損傷病變者,占9.6%。由此可見,腦震盪已經不能用「僅屬一過性腦功能障礙而無確定的器質性損害」來概括了,隨着醫學科學的不斷深入研究和發現,必將為腦震盪這一診斷名詞注入新的含義。

臨床表現

顱腦外傷後立即出現短暫的意識喪失,歷時數分鐘乃至十多分鐘,一般不超過半個小時;但偶而有病人表現為瞬間意識混亂或恍惚,並無昏迷;亦有個別出現為期較長的昏迷,甚至死亡者,這可能因暴力經大腦深部結構傳導致腦幹及延髓等生命中樞所致。病人遭受外力時不僅有大腦和上腦幹功能的暫時中斷,同時,也有下腦幹、延髓及頸髓的抑制,而使血管神經中樞及植物神經調節也發生紊亂,引起心率減慢、血壓下降、面色蒼白、出冷汗、呼吸暫停繼而淺弱及四肢鬆軟等一系列反應。在大多數可逆的輕度腦震盪病人,中樞神經機能迅速自下而上,由頸髓-延髓-腦幹向大腦皮質恢復;而在不可逆的嚴重腦震盪則可能是自上而下的抑制過程,使延髓呼吸中樞循環中樞的功能中斷過久,因而導致死亡。[2]

意識恢復之後,病人常有頭疼、噁心、嘔吐、眩暈、畏光及乏力等症狀,同時,往往伴有明顯的近事遺忘(逆行性遺忘)現象,即對受傷前後的經過不能回憶。腦震盪的程度愈重、原發昏迷時間愈長,其近事遺忘的現象也愈顯著,但對過去的舊記憶並無損害。[3]

腦震盪恢復期病人常有頭昏、頭疼、噁心、嘔吐、耳鳴失眠等症狀,一般多在數周至數月逐漸消失,但亦有部分病人存在長期頭昏、頭疼、失眠、煩躁、注意力不集中和記憶力下降等症狀,其中有部分是屬於恢復期症狀,若逾時3~6月仍無明顯好轉時,除考慮是否有精神因素之外,還應詳加檢查、分析,有無遲發性損害存在,切勿用「腦震盪後遺症」一言以蔽之,反而增加病人的精神負擔。[4]

診斷

腦震盪的診斷過去主要以受傷史、傷後意識短暫昏迷、近事遺忘、無神經系統陽性體徵作為依據。但客觀的診斷依據及其與輕度腦挫傷的臨床鑑別仍無可靠的方法。

因此,常需藉助各種輔助檢查方法始能明確診斷:

1、顱骨平片未見骨折

2、腰穿測壓在正常範圍、腦脊液沒有紅細胞;

3、腦電圖僅見低至高波幅快波偶而有彌散性δ波和θ波,1~2天內恢復,或少數病人有散在慢波於1~2周內恢復正常;

4、 腦幹聽覺誘發電位可有Ⅰ~Ⅳ波波間期延長、Ⅴ波潛伏期延長或有波幅降低或波形消失; [5]

5、CT檢查平掃及增強掃描均應為陰性,但臨床上發生骨少數病人首次CT掃描陰性,而於連續動態觀察中出現遲發性顱內繼發病變,應予注意。此外,有學者報告用放射性核素123I-IMP和99mTc-HM-PAO施行單光子發射CT掃描(SPECT),檢查青少年腦震盪病人,發現70%有小腦和枕葉血流降低。

治療措施

腦震盪無需特殊治療,一般只須臥床休息5~7天,給予鎮痛、鎮靜對症藥物,減少外界刺激,做好解釋工作,消除病人對腦震盪的畏懼心理,多數病人在2周內恢復正常,預後良好。但有少數病人也可能發生顱內繼發病變或其他併發症,因此,在對症治療期間必須密切觀察病人的精神狀態,意識狀況、臨床症狀及生命體徵,並應根據情況及時進行必要的檢查。避免使用影響觀察的嗎啡類藥物,最好選用副作用少的鎮痛、鎮靜劑,如顱通定布洛芬萘普生、安定、溴劑、利眠寧和改善植物神經功能藥谷維素以及鈣阻滯劑尼莫地平等。[6]

視頻

3D動畫:腦震盪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後遺症

【3D演示】腦震盪

參考資料

  1. 張捷, 許靜. 260例小兒腦震盪的臨床與腦電圖分析. 癲癎與神經電生理學雜誌. 2015, 000 (005): 316-317. 
  2. 張捷, 許靜. 260例小兒腦震盪的臨床與腦電圖分析. 癲癎與神經電生理學雜誌. 2015, 000 (005): 316-317. 
  3. 劉昱君, 農偌蘢. 57例誤診為腦震盪的原因分析. 右江醫學. 1993, (4): 202-203. 
  4. Kerr Z Y , Zuckerman S L , Wasserman E B ; 等. 文獻快報(5):美國少年、高中、大學美式足球運動員腦震盪症狀和回歸時間的研究. 中國學校衛生. 2016, (5): 660. 
  5. 張捷, 許靜. 260例小兒腦震盪的臨床與腦電圖分析. 癲癎與神經電生理學雜誌. 2015, 000 (005): 316-317. 
  6. 金鉑, 陳盈宇, 曹夢琢; 等. 輕型創傷性顱腦損傷患者並發腦震盪後綜合徵的臨床特點及其相關因素分析. 中華神經醫學雜誌. 2019, 18 (6): 570-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