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腦脊液是存在於腦室及蛛網膜下腔的一種無色透明的液體。比重為1.005,總量為130~150ml。平均每日產生量為524ml。腦脊液包圍並支持着整個腦及脊髓,有效地使腦的重量作用減少至1/6,對外傷起一定的保護作用。在清除代謝產物及炎性滲出物方面,起着身體其它部位淋巴液所起的作用。

目錄

腦脊液簡介

正常成年人CSF總量為110~200ml,平均130ml,其生成速度為0.3~0.5ml/min,每日生成400~500ml。亦即人體的CSF每天可更新3-4次 。CSF比重為1,呈弱鹼性,不含紅細胞,但每立方毫米中約含5個淋巴細胞。腦脊液的性狀和壓力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若中樞神經系統發生病變,神經細胞的代謝紊亂,將使腦脊液的性狀和成分發生改變;若腦脊液的循環路徑受阻,顱內壓力將增高。因此當中樞神經系統受損時,腦脊液的檢測成為重要的輔助診斷手段之一。

腦脊液產生

腦脊液的產生:在中樞神經系統內,腦脊液產生的速率為0.3ml/min,日分泌量432ml。側腦室內的脈絡叢組織是產生腦脊液的主要結構。脈絡叢主要分布在側腦室的底部和第三、第四腦室的頂部,其結構是一簇毛細血管網,其上覆蓋一層室管膜上皮,形似微絨毛。此微絨毛猶如單向開放的膜,只向腦室腔和蛛網膜下腔分泌腦脊液。也有人認為室管膜和腦實質也有產生腦脊液的作用。

如果腦脊液產生過多,或循環通路受阻,均可導致顱內壓升高。[1]

腦脊液鼻溢

腦脊液的流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兩個側腦室脈絡叢最豐富,產生的腦脊液最多,這些腦脊液經室間孔流入第三腦室,再經中腦導水管流入第四腦室。各腦室脈絡叢產生的腦脊液都匯至第四腦室並經第四腦室的正中孔和外側孔流入腦和脊髓的蛛網膜下腔。最後經矢狀竇旁的蛛網膜顆粒將腦脊液回滲到上矢狀竇,使腦脊液回流至靜脈系統。腦脊液的回流(或吸收)主要取決於顱內靜脈壓和腦脊液的壓力差以及血腦屏障間的有效膠體滲透壓。腦和脊髓的血管、神經周圍間隙和室管膜也參與腦脊液的吸收。

腦脊液的作用

腦脊液不斷產生又不斷被吸收回流至靜脈,在中樞神經系統起着淋巴液的作用,它供應腦細胞一定的營養,運走腦組織的代謝產物,調節着中樞神經系統的酸鹼平衡。並緩衝腦和脊髓的壓力,對腦和脊髓具有保護和支持作用。

腦脊液臨床性狀

正常腦脊液無色透明,新生兒腦脊液(因含有膽紅素)、陳舊出血或蛋白含量過高時,腦脊液可呈黃色。新出血時進則呈紅色或血性,須和穿刺誤傷引起的出血鑑別,前者腦脊液血染濃度前後均勻一致,離心後上清液黃色或淡黃色,潛血試驗陽性,紅細胞形態邊緣皺縮或破裂,而創傷性出血則反之。細菌性腦膜炎時,腦脊液可呈乳白色或綠色混濁,垂直靜置後可出現薄膜樣沉澱物,如結核性腦膜炎有由液面倒懸至試管底部的漏斗樣蛛網狀薄膜等,在薄膜樣沉澱物中尋得細菌的陽性率一般較高。比重測定:1.005-1.009。

檢查生化蛋白

正常腦脊液蛋白含量在蛛網膜下腔為150-400mg/L,新生兒為1g/L,早產兒可高達2g/L。蛋白增高多與細胞增多同時發生,見於各種中樞神經系統感染。也可僅有蛋白增高而白細胞計數正常或略多,稱為"蛋白-細胞分離",多見於顱內及脊髓腫瘤、椎管梗阻、急性感染性多發性神經炎、甲亢、糖尿病和鉛、汞等金屬中毒等。

腦脊液和血管

正常含量為450-750mg/L,約為血糖值的1/2-2/3左右。糖量降低見於細菌性或隱球菌性腦膜炎、惡性腦腫瘤等,系因糖的酵解加速之故。糖量增高見於血糖含量增高(故應同時查血糖量核對)以及中樞系統病毒感染、腦外傷、後顱凹及Ⅲ腦室底部腫瘤和高熱等,以上均與血腦屏障通透性增高有關。

腦脊液氯化物

正常含量為7.2-7.5g/L,較血液氯化物含量5.7-6.2g/L為高。在細菌性(特別是結核性)和黴菌性腦膜炎和血液氯化物含量有減少時(如嘔吐、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減少,血液氯化物含量增高(如尿毒症、脫水等)時增高。

細菌學檢查方法

對神經系統細菌性感染時十分必要,包括細菌、黴菌塗片和培養,必要進還需動物接種,以查明致病菌,供臨床用藥時參考。

免疫學檢查

常用的有補體結合試驗和免疫球蛋白的含量測定。前者對囊蟲、肺吸蟲、鈎端螺旋體及病毒等感染有一定助診價值,後者有:IgG、IgA、IgM、IgD、IgE以及其它免疫球蛋白,其中以IgG濃度最高,IgM不易查得。如IgG增高和查得IgM時,提示中樞神經系統有感染、脫髓鞘性疾病或血腦屏障通透性增加。

腦脊液蛋白質電泳檢查

正常腦脊液蛋白電泳圖的條區與血清電泳圖相似,主要分為前白蛋白、白蛋白、α1、α2、β1、β2與γ球蛋白等,因使用電泳的方法不同而含量差異很大,也與腦脊液蛋白含量有關。腦脊液中蛋白量增高時,前白蛋白比例降低,甚至可消失;白蛋白來自血清,分子量較小,容易通過血腦屏障,腦脊液蛋白增高時,白蛋白也增高。α1、α2球蛋白增加主要見於中樞神經系統萎縮性與退行性病變。

γ球蛋白增高而總蛋白量正常見於多發性硬化和神經梅毒,兩者同時增高時則見於慢性炎症和腦實質惡性腫瘤,也與血腦屏障通透性增加有關,寡克隆區帶(oligoclone)是指在γ球蛋白區帶中出現的一個不連續的、一般在外周血不能見到的區帶,是神經系統內部能合成IgG的標誌,在95%多發性硬化患者中比IgG的增加發生早,有重要的助診價值,但陽性也可見於急性感染性多發性神經炎、視神經炎、漿液性腦膜炎中。[2]

酶學檢查

正常人由於血腦屏障完整,腦脊液內酶濃度比血清內酶濃度低;當顱腦損傷,顱內腫瘤或腦缺氧時,血腦屏障破壞,細胞膜通透性也有改變,使腦脊液內酶量增加,且不受蛋白總量、糖含量及細胞數的影響;主要與腦細胞壞死程度和細胞膜的損害程度有關。

常用的有穀草轉氨酶、乳酸脫氫酶、磷酸已糖異構酶和溶菌酶等;其中,乳酸脫氫酶在惡性腫瘤和細菌性腦膜炎時要較良性腫瘤和病毒性腦膜炎增高明顯,有一定的鑑別診斷價值,也能反映病情的嚴重程度。溶菌酶的變化與蛋白、糖、白細胞尤其中性粒細胞的關係密切,在化膿性,結核性和病毒性腦膜炎含量分別不同,且不受藥物治療影響,因此,對鑑別和判斷腦膜炎的性質有較大價值。

顯微鏡檢查

細胞計數及分類: 腦脊液中正常無紅細胞,僅有少數白細胞(淋巴細胞).

正常值:成人:(0--5)×10/L

兒童:(0--15)×10/L

臨床意義

化腦:細胞數可達1000×10/L, 以中性粒細胞為主。

結腦:細胞數<500×10/L, 早期以中性粒細胞為主, 後期以淋巴細胞為主, 中性粒細胞, 淋巴細胞和漿細胞同時存在為特徵。

病腦:細胞數 幾十×10/L, 以淋巴細胞為主。

腦膜白血病

幼稚細胞定性

  1. 腦脊液蛋白明顯增高( 以上):常見於化膿性腦膜炎、結核性腦膜炎、脊髓腔等中樞神經系統惡性腫瘤及其轉移癌、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及梗阻等。
  2. 腦脊液蛋白輕度增高( -- ):常見於病毒性腦膜炎、黴菌性腦膜性、乙型腦炎、脊髓灰質炎、腦膜血管梅毒、麻痹性痴呆、腦血栓形成等。

細菌及寄生蟲

  1. 腦脊液中有細菌,可引起細菌性腦膜炎。如急性化膿性腦膜炎常由腦膜炎奈瑟菌、肺炎鏈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葡萄球菌等引起;病程較慢的腦膜炎常由結核桿菌、新型隱球菌等引起。
  2. 腦脊液中若發現血吸蟲卵或肺吸蟲卵等,可診斷為腦型血吸蟲病或腦型肺吸蟲病等。

細胞分類

  1. 紅細胞增多:常見於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腦血栓、硬膜下血腫等。
  2. 淋巴細胞增多:見於結核性腦膜炎、黴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膜炎、麻痹性痴呆、乙型腦炎後期、脊髓灰質炎、腦腫瘤、腦溢血、多發性神經炎。
  3. 嗜中性粒細胞增多:見:於化膿性腦膜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行性腦炎、腦出血、腦膿腫、結核性腦膜炎惡化期。
  4. 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見於寄生蟲性腦病等。
  5. 單核細胞增多:常見於漿液性腦膜炎。
  6. 吞噬細胞:常見於麻痹性痴呆、腦膜炎。
  7. 腫瘤細胞:見於腦、脊髓腫瘤。
  8. 白血病細胞:見於中樞神經系統白血病

蛋白定量

  1. 化膿性腦膜炎,流行性腦膜炎蛋白質含量為3-6.5g/L;結核性腦膜炎刺激症狀期蛋白質含量為0.3-2.0g/L,壓迫症狀期為1.9-7g/L,麻痹期為0.5-6.5g/L;腦炎蛋白質含量為0.5-3.0g/L。
  2. 引起腦脊液循環梗阻的疾病,如脊髓蛛網膜炎與脊髓腫瘤等,其蛋白質含量可在1.0g/L以上;
  3. 腦軟化、腫瘤、退行性病變等,腦脊液蛋白如tau蛋白和aβ42可增至0.25-0.8g/L。
  4. 多發性神經根炎、漿液性腦膜炎、腦脊髓梅毒、麻痹性痴呆、腦溢血、腦栓塞、蛛網膜下腔出血、流行性腦炎、脊髓灰質炎等腦脊液蛋白亦增加。

蛋白電泳

  1. 前白蛋白增高:常見於舞蹈症、帕金森病、手足徐動症等;前白蛋白減少常見於腦膜炎。
  2. 白蛋白增高:常見於腦血管病,如腦梗塞、腦出血等;白蛋白減少見於腦外傷急性期。
  3. α1-球蛋白增高:常見於腦膜炎、腦脊髓灰質炎等。
  4. α2-球蛋白增高:常見於腦腫瘤、轉移癌、膠質瘤等。
  5. β-球蛋白增高:常見於某些退行性變如帕金森病、外傷後偏癱等。
  6. γ-球蛋白增高:常見於腦膠質瘤、重症腦外傷、癲癇、視神經脊髓炎、多發性硬化症、腦部感染、周圍神經炎等。

葡萄糖定量

  1. 腦脊液葡萄糖增高:常見於飽餐或靜脈注射葡萄糖後、血性腦脊液、糖尿病、腦幹急性外傷或中毒、早產兒或新生兒等。
  2. 腦脊液葡萄糖降低:常見於急性化膿性腦膜炎、結核性腦膜炎、黴菌性腦膜炎、神經梅毒、腦瘤、低血糖等。

氯化物測定

  1. 增高:見於慢性腎功能不全、腎炎、尿毒症、漿液性腦膜炎及生理鹽水靜脈滴注時。
  2. 減低:見於流行性腦膜炎、化膿性腦膜炎等細葡性腦膜炎,尤其是結核性腦膜炎時最為明顯。病毒性腦炎、腦膿腫、脊髓灰質炎、中毒性腦炎、腦腫瘤等,氯化物含量稍低或無顯著變化。

酶學測定

  1. ALT、AST活性增高:常見於腦梗塞腦萎縮、急性顱腦損傷、中毒性腦病及中樞神經系統轉移癌等。
  2. LDH活性增高:常見於細菌性腦膜炎、腦血管病、腦瘤及脫髓鞘病等有腦組織壞死時。
  3. CPK活性增高:常見於化膿性腦膜炎、結核性腦膜炎、進行性腦積水、繼發性癲癇、多發性硬化症、蛛網膜下腔出血、慢性硬膜下水腫、腦供血不足及腦腫瘤等。

免疫球蛋白測定

  1. IgG增高:常見於神經梅毒、化膿性腦膜炎、結核性腦膜炎、病毒性腦膜炎、小舞蹈病、神經系統腫瘤。
  2. IgA增高:常見於化膿性腦膜炎、結核性腦膜炎、病毒性腦膜炎、腫瘤等。
  3. IgM增高:常見於化膿性腦膜炎、病毒性腦膜炎、腫瘤、多發性硬化症等。
  4. IgE增高:常見於腦寄生蟲病等。

其他測定

  1. 壓力增高見於:(1)顱內各種炎症性病變:化膿性腦膜炎、結核性腦膜炎、黴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膜炎、乙型腦炎、脊髓灰質炎。(2)顱內非炎症性病變:腦膜血管梅毒、麻痹性痴呆、腦腫瘤、腦膿腫(未破者)、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硬膜下血腫、硬膜外血腫、顱內靜脈竇血栓形成、腦積水、腦損傷、癲癇大發作、鉛中毒性腦病等。
  2. 顱外因素:高血壓、動脈硬化、某些眼病、頭部局部瘀血或全身瘀血性疾病等。(4)其他因素:咳嗽、噴嚏、壓腹、哭泣、深呼吸時等。
  3. 壓力降低見於:(1)腦脊液循環受阻:枕大區阻塞、脊髓壓迫症、脊髓蛛網膜下腔粘連、硬膜下血腫。(2)腦脊液流失過多:顱腦損傷後腦脊液漏、短期內多次放腦脊液、持續性腦室引流。(3)腦脊液分泌減少。(4)不明原因的顱內壓降低(低顱壓症候群)。(5)穿刺針頭不完全在椎管內。
  4. 酸鹼度及氣體張力測定:[正常參考值]pH:7.28-7.32; HCO3-:22mmol/L;Po2:5.3-5.9KPa; PCO2:5.9-6.7kPa。

臨床意義

  1. 腦膜炎雙球菌性腦膜炎、糖尿病昏迷、結核性腦膜炎時,腦脊液pH值常減低。
  2. 急性腦梗塞時,腦脊液pH值及PO2降低,而乳酸升高,對判斷腦缺氧、代謝和腦血流有幫助。
  3. 色氨酸試驗:正常參考值陰性。
  4. 化膿性腦膜炎、結核性腦膜炎、流行性腦膜炎,均可出現陽性反應。凡外觀為無色透明的腦脊液,本試驗陽性,則多為結核性腦膜炎。
  5. 乳酸定量試驗:[正常參考值]1.0-2.8mmol/L。
  6. 腦脊液乳酸含量增高常見於化膿性腦膜炎、結核性腦膜炎、腦血流量明顯減少、低碳酸血症、腦積水癲癇大發作或持續狀態、腦膿腫、急性腦梗塞、腦死亡等。
  7. 穀氨酰胺測定:[正常參考值]0.41-1.61mmol/L。
  8. 腦脊液穀氨酰胺增高常見於肝硬化晚期,進入肝昏迷期時可高達3.4mmol/L,出血性腦膜炎患者呈輕度增高

一般性狀檢查

顏色:正常腦脊液是無色透明的液體。在病理情況下,腦脊液可呈不同顏色改變。

  1. 紅色:常由於各種出血引起的,腦脊液中出現多量的紅細胞,主要由於穿刺損傷出血、蛛網膜下腔或胺富強出血引起。前者在留取三管標本時,第一管為血性,以後兩管顏色逐漸變淡,紅細胞計數結果也依次沽少,經離心後上清液呈無色透明。當蛛網膜下腔或腦室出血時,三管呈無孔不入紅色,離心後舊清液顯淡紅色或黃色。紅細胞在某些腦脊液中5 分鐘後,即可出現皺縮現象,因此紅細胞皺縮現象不能用以鑑別陳早性或新鮮出血。
  2. 黃色:可因出血、梗阻、郁滯、黃疸等引起。陳早性蛛網膜下腔或腦室出血,由於紅細胞缺乏蛋白質和脂類對膜穩定性的保護,很易破壞、溶解、出血4-8 小時即可出現黃色。停止出血後,這種黃色仍可持續3 周左右。椎管梗阻如髓外腫瘤,格林- 巴利綜合徵,當腦脊液蛋白質量超過1.5g/L 時,顏色變黃,其黃色程度與蛋白質含量呈正比。化膿性腦膜炎、重癥結核性腦膜炎時,因腦脊液蛋白質含量明顯增加而呈淡黃色或黃色。重症如黃疸如核黃疸、新生兒溶血病時脊液也呈黃染。[3]
  3. 白色或灰白色:多因白細胞增加所致常見於化膿性腦膜炎。
  4. 褐色或黑色:常見於腦膜黑色素瘤。

透明度正常腦脊液應清晰透明。病毒性腦炎神經梅毒等疾病的腦脊液也可呈透明明外觀。腦脊液中白細胞如超進300 × 106/l 時可變為混濁;蛋白質含量增加或含有大量細菌、真菌等也可使其混濁;結核性腦膜炎常呈毛玻璃樣微混;而化膿性腦膜炎常呈明顯混濁。

填寫報告時用清晰透明、微渾、渾濁等描述。

凝塊或薄膜:收集腦脊液於試管內,靜置12-24 小時,正常腦脊液不形成薄膜、凝塊和沉澱物。若腦脊液內蛋白質包括纖維蛋白質多於10g/L即可出現凝塊或沉澱物,結核性腦膜炎的腦脊液靜置12-24 小時後,可見表面有纖維的網膜形成,取此膜塗片檢查結核桿菌,陽性率較高。蛛網膜下隙梗時,由於阻塞,遠端的腦脊液蛋白質含量常高達15g/L 此時腦脊液呈黃色膠凍狀。

填寫報告百可用無凝塊、有凝塊、有薄膜、膠凍膠等描述。

比密可用折射儀法測定腦脊液的比密。健康有腦脊液比密為1.006-1.008 。

視頻

腦脊液的視頻

視頻

臨床檢驗基礎:腦脊液檢驗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