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硬化
脑动脉硬化是全身动脉硬化的一种,往往合并有主动脉、冠状动脉、肾动脉及周围动脉的硬化,多见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脑动脉硬化有小动脉硬化和动脉粥样硬化两种。小动脉硬化是高血压的后果,动脉粥样硬化与脂质代谢失调有关。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昏、头晕、耳鸣、失眠、记忆力减退,尤其是近事遗忘、四肢发麻、情绪不稳等。
本病是引起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病情加重,在脑血管循环机能不全基础上,血压突然升高、降低和情绪激动,过劳时诱发一过性脑缺血,出现暂时性偏瘫、失语、半身麻木等。由于病人伴全身动脉硬化,可见心肾动脉循环机能不全,严重时出现功能衰竭,因此应及早防治。
目录
医学信息
别 称 | 英文名称 | 就诊科室 |
脑动脉硬化 | cerebral arteriosclerosis | 神经科 |
常见发病部位 | 常见病因 | 常见症状 |
颅内 | 弥漫性脑动脉硬化,脑血流量减少等 | 头痛、头晕、思维迟缓、记忆力减退等 |
病 因
- 高血压:高压血流长期冲击动脉壁引起动脉内膜机械性损伤,造成血脂易在动脉壁沉积,形成脂肪斑块并造成动脉硬化狭窄,血压不控制,心肌梗塞发生率约提高2~3倍,脑中风则约4倍。
- 缺少运动:多运动对我们人体的好处可是很多的哦,它可以帮助我们身体把多余胆固醇排出体外,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消耗过剩热量,还可以帮助我们减肥哦,长期缺少运动的话可能会有动脉硬化的形成。
- 高脂血症:血中脂肪量过高较易沉积在血管内壁形成斑块,造成动脉硬化狭窄。
- 糖尿病:糖尿病人的脂肪代谢会出现问题,血液中运送脂肪的蛋白质(称做脂蛋白)会产生变性,在运送过程中脂肪容易沉积在血管内壁形成脂肪斑块。
- 抽烟:尼古丁会影响我们体内的正常消化,它会卡住胆固醇,引起脂肪的堆积,同时,抽烟还会减少我们的血流量。
- 肥胖:肥胖或体重过重的人,心脏负荷加重,血脂肪不正常的机率也较高,因而增加粥状动脉硬化风险,肥胖,易促发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胰岛素阻抵抗症候群。
- 过大压力:人会因为压力而增加肾上腺素的分泌,于是引起血压升高,心跳加快,伤害动脉血管内壁。
- 家族史:指的是基因上的因素,使某些人早期就发生动脉硬化疾病遗传,其原因仍未明,有的是严重高胆固醇血症,迭积在血液中,进而促发动脉硬化发生,有的是早发性高血压,或是容易发生血栓等。[1]
临床表现
脑动脉硬化常发生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长期吸烟、饮酒及精神紧张的人多见。 由于脑部长期慢性供血不足,而引起大脑功能减退。脑动脉粥样硬化未引起血管合并症和脑供血障碍前可无症状,但常见以下表现:
检 查
- 脑脊液检查:对于脑脊液检查一般不做,多数患者脑脊液正常。
- 血尿便常规及生化检查:主要与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等有关系。
- 颈部彩超检查:可显示颈内动脉颅外段粥样硬化斑块及溃疡、血栓、管腔狭窄或闭塞等,有助于除外椎动脉型颈椎病.
- 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D):可检测脑动脉血流速度、搏动指数,评估脑动脉硬化程度,检测脑内微栓子等。
- CT和MRI检查:可发现多发腔隙性梗死,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等,排除其他脑器质性疾病。[3]
预 防
- 提高人群对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有效地监测,选用β-受体阻滞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钙通道拮抗药和利尿药等控制血压。
- 保持血胆固醇水平在5.20-6.24mmol/L的临界水平以下调节饮食适当选用各种降脂药如他汀类等。
- 定期监测血糖,高三酰甘油血症患者应有效控制糖尿病。
- 体育锻炼,锻炼前,应明确体育锻炼的目的,以愉快的心情参加。应掌握循序渐进及持之以恒的原则。全面锻炼。要严格掌握运动量。避免在大量进餐、喝浓茶、咖啡后两小时内锻炼,也不应在运动后半小时内进餐或喝浓的饮料。
-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饮食结构要合理,坚持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对预防此病有作用。动脉硬化症患者,忌吃下列食物:羊髓、肥肉、猪肝、猪肾、鸭蛋、鹅肉、醍醐、白酒、啤酒等。预防动脉硬化的几种食物:生姜、牛奶、大豆、大蒜、洋葱、海鱼类、蜜桔、山楂、茶叶、茄子、燕麦、甲鱼、木耳、红薯。
- 护理。动脉硬化引起头痛的护理应注意以下几点,卫生宣教。对有智力障碍、精神障碍和肢体活动不便者,要加强护理,以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 按摩、针灸治疗脑动脉硬化症。本病以控制饮食和加强体育锻炼为主,药物治疗为辅,效果更佳。[4]
中医疗法
饮食疗法
- 醋适量,每天喝醋少许。
- 花生米500克,醋适量。花生米(不去皮)浸醋,7天以上(时间越长越好),每日搅动一次,每晚临睡前嚼食花生米3~5粒,一般连服7天为宜。
针灸调养法
- 耳针:先取一侧(左、右均可),针刺交感、肾上腺、心、降压沟、内分泌等穴。用胶布固定,留针3天,然后换另一侧、穴位,方法同前。针刺4次(两耳交替),12天为1个疗程。病情好转后再针1个疗程,以巩固疗效。
- 头皮针:单用耳针效果不显著者,可与耳针的同时针刺头皮区前顶、目窗、头锥、后顶、百会、通天、风池等穴位(与耳针同侧)左右交替,方法与耳针同。针刺有微痛胀感,可不用胶布固定。[5]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