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能原鎛
來自故宮博物院的圖片

能原鎛故宮博物院的一件藏品

目錄

藏品簡介

名稱:能原鎛

年份:春秋

類型:青銅器

規格:通高40.8厘米,寬31.8厘米,重18.84kg。

所屬博物館:故宮博物院

藏品鑑賞

能原鎛,通高40.8厘米,寬31.8厘米,重18.84kg。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江西瑞州(高安縣)出土,1956年由文物局撥交故宮。   這件鎛用以懸掛的鈕由兩獸相對而成,兩面有36枚扁平乳丁,構成鎛身紋飾的主體,其餘部分則飾以蟠虺紋。   鎛的兩面正中和左右下角共鑄銘文20行48字:   夷莒甚□者元作□曰:「自祈□曰:□稱勞曰利,連余大邾,大□之主越。曰:余入邦,作利□小,其者□□□於子子。」行則曰:「自余」。   能原鎛是一成組的編鎛,由數器銘文合為一整篇,本器銘文只是其中一段。這一組編鎛共有多少件,現已難於查考。已知除故宮這件外,台北故宮也有一件。從銘文內容來看,整組編鎛的數目遠不止這兩件。這組器上的文字極難釋讀,過去的學者依稀認出了「能原」二字,故名之為「能原鐘」,或乾脆承認無法釋讀,名之為「奇字鍾」。   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南方(如當時的楚、蔡、徐、曾、吳、越等國)盛行一種極為誇張的美術體字,被稱為「鳥蟲書」,其特點是文字筆畫與鳥形畫混寫在一起。經過數代學者的研究分析,這種書體大多數字的書寫規律已被掌握,但鑄刻在越國樂器和兵器上的部分文字屬變體的鳥蟲書,仍難以釋讀, 「能原鎛」就是其中的一組典型器物。   近來,我院為解決金文研究中的這一難題,在院刊發起對「能原鎛」 的討論,得到學術界的廣泛支持。其中,曹錦炎先生的論文對這組銘文的總體內容提出了解讀看法,現將他對鎛銘內容的分析轉述如下:   「由於莒國擴張疆土,侵及了邾國,越國為之調停,主持了這次疆土劃分,並趁機擴土築城,將邾、莒兩國連在自己腳下。銘文記錄的就是越、邾、莒三方的盟辭內容。」 (越:春秋時期南方古國,曾稱霸江南,並北上圖謀中原。本銘所反映的就是其北圖中原的行動之一。)

藏館介紹

故宮博物院,簡稱故宮北京故宮,是位於中國北京紫禁城內的博物館。其前身是明清兩代皇宮紫禁城[1]。 民國元年(1912年)清帝溥儀退位後仍居於宮內。至民國十三年(1924年)十一月五日,黃郛攝政內閣公布修正清室優待條件第五條,廢除皇帝尊號,請廢帝溥儀出宮。政府代表李煜瀛、京 師警衛司令鹿鍾麟、警察總監張璧,於六日接管皇宮,封存文物。後經攝政內閣核准,經一年之整理,故宮博物院於民國十四年國慶節(1925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開幕。[2]它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始建於明成祖朱棣永樂四年(1406年),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藏品也主要是以明、清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為基礎。2012年單日最高客流量突破18萬人次,全年客流量突破1500萬人次,可以說是世界上接待遊客最繁忙的博物館。[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