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萝卜黑腐病
胡萝卜黑腐病
胡萝卜黑腐病是由胡萝卜黑腐交链孢引起的、发生在胡萝卜的病害。该病可发生在胡萝卜的整个生长期,危害叶片、茎及肉质根等。叶片发病,呈暗褐色斑,严重时枯死。茎、叶柄发病呈梭形或长条形斑,湿度大时产生黑色霉层。肉质根发病在根头部形成凹陷黑斑,严重时肉质根腐烂。
胡萝卜黑腐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在中国山西、河北、内蒙古、福建、台湾等胡萝卜种植区均有发生,在重发区发病田达100%,病株率达90%以上。该病在制种子的生产田地中发病率较高达到38%,到了越冬窖藏母根的时候,胡萝卜黑腐病的发病的概率29%,烂根的概率较高超过了15%,是胡萝卜主要病害之一。
目录
基本信息
胡萝卜植物学特性
胡萝卜是二年生双子叶草本植物,属伞形科胡萝卜属。在春夏季节里随温度的升高、日照的延长开始抽出花薹。除主薹外,还长出很多侧薹,最后变成很多花茎。每一花茎是由许多小的伞形花序组成的一个大的复伞形花序,一株上的小花数在千朵以上,花期约一个月左右,虫媒花,易天然杂交。其生长周期从种子播种到种子成熟须经过2年。
发生及识别
1、发生概况胡萝卜黑腐病在种子生产田的发病率达35%以上,越冬窖藏母根常年发病率30%左右,烂根率10%以上。黑腐病的发生危害,不仅威胁母根生产而且增加了制种成本,严重影响胡萝卜制种业的可持续发展。
2、症状表现苗期、采收期、贮藏期及抽薹开花期均可发生,主要为害肉质根,其次为叶片、叶柄及茎。叶片多从叶尖或叶缘发病,产生褐色小病斑,有黄色晕圈,扩大后呈不规则形外部黑褐色、内部淡褐色病斑,后期叶缘上卷,从下部枯黄,严重的致叶片枯死。叶柄上病斑长条状。花茎上多为梭形至长条形斑,病斑边缘不明显。湿度大时或连续阴雨天后病部表面会密生黑色霉层,即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肉质根染病多在根头部形成不规则形或圆形稍凹陷黑色斑,严重时病斑扩展,深达内部,使肉质根变黑腐烂。春季当将窖藏过的肉质根定植到田间后,随着地温的升高开始发病,抽出的花薹萎蔫下垂,拔出植株后可见根部有不规则形或圆形稍凹陷的黑色病斑,严重时整个根部变黑腐朽,花薹不能抽出,或虽能抽薹却花而不实,严重降低种子产量。
3、病原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链格孢属的根生链格孢(Alternaria radicina),此菌还危害芹菜、欧芹、莳萝、欧洲防风等伞形科植物。 [1]
发生规律
侵染循环在酒泉,病菌主要在患病肉质根上越冬,也可在土壤内或病残茎叶上越冬。危害地下肉质根时,有无伤口均可侵入,但通常发展较慢,在秋季收获时很少表现严重症状。但在堆贮入窖后,则会逐渐发展为严重黑腐。病根上大量产生的分生孢子和菌丝体都可继续接触传病。当春季将带病种根定植到田间后,随地温的上升而快速发病,导致整个种根变黑腐朽,地上部分萎蔫枯死。发病盛期多在6月份,24~26 ℃最适于发病。
发病条件
1、种根带菌:这是导致制种胡萝卜严重发病的主要因素,收获时肉质根上的伤口太多,增加了接触传染的机会,留种根时汰选不严格。
2、土壤带菌:黑腐病菌属弱寄生菌,有较强的腐生性,可在土壤中存活较长时间,当种根定植后,可通过伤口侵入,也可直接侵入。
贮藏条件:贮藏窖内温度过高。
防治方法
种植抗病品种、种子包衣和清理田间病残体是防治胡萝卜黑腐病的有效方式。胡萝卜生育期叶片发生黑腐病不仅造成产量损失,而且可为贮藏期肉质根发病积累足量的病原,同时也为侵染胡萝卜根冠部提供通道,因此叶片发病初期进行化学防治是控制病害的重要手段。
贮藏前,清洗并剔除带伤胡萝卜,使胡萝卜损害程度降到,可降低贮藏期胡萝卜黑腐病发生几率。贮藏时保持适当的温度(0℃左右)和湿度(小于92%)可阻止胡萝卜受侵染和降低病害蔓延几率,收获后贮藏的卫生条件对控制病害至关重要。
防治胡萝卜黑腐病,我国华北地区胡萝卜种植区在7月上旬病害发生前期或初期每亩使用保护性剂40%百菌清悬浮剂200毫升,7~10天喷雾1次,连续使用3~4次,可达到低投入高产出的防治效果。
二甲酰亚胺类剂异菌脲对胡萝卜黑腐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在胡萝卜黑腐病发生前期或初期每亩使用500克/升异菌脲悬浮剂75毫升,7~10天喷雾1次,连续使用3~4次。
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等三唑类剂也可有效防治胡萝卜黑腐病,可在7月上旬病害发生前期或初期每亩选择使用40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16.7毫升,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66.7克,7~10天喷雾1次,连续使用3~4次。 [2]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