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管
肾管,亦称管肾(德 Rohrniere)。无脊椎动物随着真体腔的形成而出现的发达的排泄器官。
无脊椎动物的肾管都是由外胚层发育而来的。在假体腔动物及之前是原肾管,特点是没有肾口,比如扁形动物中的焰细胞,线虫动物中的腺细胞等等。在环节动物和之后,出现了大肾管,典型的大肾管拥有肾口、细部、粗部、肾孔,并出现了与血管的连接。在节肢动物,又出现了基节腺、马氏管等,那就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了。[1]
目录
名称
肾管 nephridium,nephric tubule ,附属于脊椎动物各种肾的管的总称。
肾单位( nephron)是肾成尿液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分组成,每个肾约100万个以上的肾单位,它与集合小管系共同行使泌尿功能。[2]
构造
从直接开口于体腔的肾口开始,接着为复杂弯曲的细小的肾管(neph-roductus,segmental canal),末端以体壁的小孔即肾孔(ne-phridiopore,nephroporus)与外界相通。肾口呈漏斗状,上有许多纤毛,肾管也是由纤毛壁构成的。纤毛的运动,具有把体腔内的排泄物以及精子、卵输送到体外的作用。
结构
典型的肾管见于环节动物。细管部开始是由中间被细管穿过的筒状细胞(perforated cell, drain-pipe cell)连结组成,这一部分除能对输送来的排泄物浓缩外,同时细管部的细胞本身也能收集体腔内的排泄物。这一部分称narrow tube。与此相接的是一个被描述为圆环的中管,以上的结构为有纤毛部,接着经过没有纤毛的宽管,最后终止于由肌肉壁形成的肌肉管。但是,在它即将向外界开口之前,有的具有所谓膀胱。寡毛类的Enchytraeus、Octochaetus、Rhinadrilus的肾管不直接开口于体外,而开口于直肠,在缢虫类的身体的后端,有一对开口于直肠的称复肾管、肛门囊(anal vesicle)或肛门腺,或者又称它为消化肾管(peptonephridium),但是,它和消化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环节动物中,通常在肾口和细管部之间的连接部分,穿过其体节的后隔膜,因此,其弯曲部以后的部分通入后一个体节内,然后开口于腹面、侧面或背面。原则上,每一体节有一对肾管,所以,又称体节器官。通常,肾管也输送生殖腺的成熟卵及精子,故兼有生殖输出管的机能。肾管由于能使体腔和外界两者相连,故又称体腔管(coelomoduct)。肾管多数呈褐色,所以也有人称它为褐色管的。在系统发生上,原肾管的发展阶段是:环节动物中的担轮幼虫有一对原肾管,发育到多端虫担轮幼虫,则每个体节产生肾管,原肾管退化,由此也证明肾管是由原肾管进化而来的。又在原始的类型中,可见到原肾管和肾管混合地存在。拟软体动物的笔虫和腕足类的肾管,节肢动物的触觉腺、壳腺(小颚腺)、基节腺,软体动物的Bojanus氏器、文昌鱼的褐漏斗等,一般认为也和肾管相同。作为典型的肾管变形物有复肾管(小肾管),相应地普通肾管称为大肾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