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肺動脈干

較短的主肺動脈干起自動脈乾的左後壁,一般左冠狀動脈開口位置較高,因此先在主肺動脈起始部前壁切一小口,看清切口下方的解剖結構後,再將切口向下向後延伸,將肺動脈自動脈幹上切下來,注意避免的損傷左冠狀動脈開口及動脈乾的瓣膜,動脈乾的切口可直接縫合,如果有張力則以補片修補。

目錄

基本信息

  • 中文名:肺動脈干
  • 主幹型:狹窄位於肺動脈主幹
  • 外圍型:狹窄位於肺段或肺葉動脈
  • 中間型:狹窄位於左、右肺動脈和其分叉處

目錄

  • 狹窄
  • 論文
  • 病例

狹窄

自肺動脈瓣至肺動脈主幹之間的不同部位有先天性狹窄存在。常與其他心臟畸形同時存在,如法洛四聯症、肺動脈瓣狹窄、室間隔缺損、房間隔缺損等,單獨存在少見。

可分三類:

①主幹型:狹窄位於肺動脈主幹;

②外圍型:狹窄位於肺段或肺葉動脈;

③中間型:狹窄位於左、右肺動脈和其分叉處。

狹窄導致近側肺動脈高壓和右心室肥厚增大,以致心力衰竭。患者可有活動後心悸、氣促,甚至右心衰竭的症狀,肺動脈瓣區可聞及收縮期噴射樣雜音,右心導管檢查及心血管造影檢查是明確診斷的依據。主幹型和中間型可在體外循環下予以補片擴大糾治術或切除吻合術。外圍型目前無矯治方法。

摺疊編輯本段論文

目的探討肺癌侵犯肺動脈干方式、途徑、範圍的CT、MRI表現及其與手術的關係。方法收集經手術及病理證實為肺癌侵犯肺動脈乾的23例(CT15例,MRI13例),盲法觀察其侵犯途徑、範圍等CT、MRI表現,並與手術發現進行對照分析。結果本組23例肺癌侵犯肺動脈乾的CT和MRI徵象中,發現管壁異常征CT11例(73.3%),MRI11例(84.6%);管腔異常征CT8例(55.3%),MRI9例(69.2%);腫瘤包埋征CT5例(33.3%),MRI6例(46.2%);管周脂肪征CT15例,MRI13例均為100%由於癌腫優勢部位不同,可經縱隔胸膜及肺門侵犯肺動脈干,又因左、右肺動脈干解剖毗鄰差異,其受侵犯部位、程度及累及鄰近結構不同。肺癌還可沿肺動脈干向其他肺葉肺動脈及其分支浸潤。手術術式選擇與上述影像表現特徵密切相關。結論CT和MRI對肺癌侵犯肺動脈干可判斷其受侵的方式、途徑和範圍,對手術方式的選擇有一定指導意義。中心型肺癌起源於肺葉、段支氣管,易侵犯肺門及縱隔重要結構,包括肺動脈干及其分支。肺癌侵犯肺動脈干時又直接影響治療方案及手術術式的選擇。本研究通過分析23例中心型肺癌侵犯肺動脈乾的CT、MRI影像表現,着重探討其侵犯方式、途徑、範圍的CT、MRI表現特徵及其規律性,為手術治療方案的選擇提供依據。1材料與方法1.1一般資料收集經CT和/或MRI診斷為中心型肺癌,經手術及病理證實左、右肺動脈干或肺動脈主幹受侵犯者23例。男19例,女4例。年齡41~65歲,平均55.3歲。

左上肺18例,右上肺5例。其中剖胸探查術2例,全肺切除及上腔靜脈置換術2例,全肺切除術5例,支氣管及肺動脈袖狀切除成形術(簡稱雙袖狀)14例。術中見腫塊大小2cm×2cm×2cm~10cm×7cm×6cm,平均直徑4.9cm。其中鱗癌15例,腺癌1例,腺鱗癌4例,小細胞癌3例。1.2CT、MRI檢查及觀察1.2.1CT檢查15例,採用SiemensSomatomPlus4VA螺旋CT機掃描。螺距1(準直/床進10mm/10mm),8mm重建,掃描時間0.75s/周。用60%Angiografin(泛影葡胺)80~100ml,3ml/s經肘正中靜脈團注增強。1.2.2MRI檢查13例,採用ElscientGyrexV0.5TMR機掃描及圖像後處理。SE,橫斷及冠狀位T1W,層厚8mm,間隔3mm。快速GRE,橫斷及順血管軸向位T2W。均用體部線圈,呼吸門控。23例中同時行2種檢查5例。1.2.3由3位放射科醫師行盲法觀察肺癌侵犯肺動脈的方式、途徑及範圍等的CT及MRI表現。1.3統計分析方法對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90°,腫瘤包繞血管大於周徑1/2。血管與腫塊間的脂肪層破壞、消失。觀察發現,雖然癌腫侵及肺動脈外、中、內膜形成腔內癌栓,可表現為腔內「充盈缺損」或中等信號結節影,但與侵犯肺靜脈干時癌腫易侵入管壁各層,並破壞內膜形成腔內癌栓的病理表現不同[7],肺動脈干管壁的結構與體循環大動脈類似,癌腫較難透過管壁中膜緻密的彈力纖維所構成的機械屏障進入肺動脈腔內,故本組病例CT、MRI未見肺動脈腔內充缺或軟組織影像。文獻[1~6]認為肺癌侵犯肺動脈干時,腫瘤常包繞血管大於周徑1/2,但本組僅9例(9/23)呈包埋狀,其餘14例(14/23)腫瘤與肺動脈呈側側相貼狀。

本段病例

患者,男,27歲,因畏寒3個月,暈厥2次入院。查體:T38.2℃,R20/min,P150/min,BP15/10kPa.神清,消瘦,重度貧血貌,自動體位,未觸及表淺淋巴結,頸靜脈無怒張,雙肺呼吸音清,心界稍向左下擴大,心率150/min,胸骨左緣第2、3肋間可聞及3/6級收縮期吹風樣雜音,坐位時可聞及舒張期雜音。彩色超聲心動圖示:右室流出道粘液瘤。

入院診斷: (1)感染性心內膜炎;

(2)右室流出道粘液瘤;

(3)心功能Ⅲ級。入院查血紅蛋白為10.0g/L,給予抗感染、強心、利尿、輸血及心肌營養等治療,心功能明顯改善,但體溫未能控制,波動在37.3~38.4℃之間,考慮右室流出道病灶感染所致。擇日在全麻及體外循環下切開右室及肺動脈根部,探查發現腫瘤起自肺動脈根部,大小約10cm×6cm×4cm,幾乎填滿肺動脈干且遠達左右肺動脈及右室流出道,無包膜,質脆,呈魚肉狀,基本完整切除腫瘤組織。病理診斷:平滑肌肉瘤(肺動脈根部)。術後2周順利出院。

討論平滑肌肉瘤常發生在胃腸道或泌尿生殖系統,發生在肺動脈干根部極為罕見,其組織學發生被認為來自中胚層結構的軟組織及網狀內皮系統,因其極易侵及右心室,且均須在體外循環下進行手術,故作者認為其應歸屬心臟腫瘤較為合理。本病惡性程度高,愈後較差。術中對受侵的心壁應行部分或全部切除,必要時用滌綸修復以防復發。造成本例誤診原因之一是彩色B超檢查時滿足於粘液瘤的診斷而未仔細檢測肺動脈;之二是對於心內膜炎診斷過於武斷。但其術前確診實屬十分困難。本例患者術前有貧血和低熱,可能與細胞被破壞及癌性發熱有關,但其機制仍未完全明了。[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