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致碑
肥致碑是刊刻於東漢建寧二年(169年)的一方碑刻,全稱「河南梁東安樂肥君之碑」,又稱「許孝萇為肥致及其父置神坐碑」等,無撰書人姓名,屬隸書書法作品,現藏於偃師商城博物館。
《肥致碑》高98厘米,寬48厘米,厚9.5厘米,暈首,刻隸書6行,共28字;碑身有界格,刻隸書19行,滿行29字,共484字,先敘述肥致籍貫、官職,緊接讚頌肥致仙風道骨、神通廣大,在皇帝身邊的傳奇事跡,以及廣交古今仙人、教授門徒、聲名遠播的史實。書法上,其整體風格以方正整齊為基調,收放自如,控制適度,章法行列整齊,字形大小統一,囿於界格形成一種秩序。[1]
目錄
歷史傳承
1991年7月,《肥致碑》出土於河南偃師縣城西南蔡莊鄉(今首陽山鎮)南蔡莊村,現藏於偃師商城博物館。
碑刻內容
釋文
(碑額) 孝章皇帝太┘歲在丙子封┘ 孝和皇帝太┘歲在己丑封┘ 河南梁東安樂肥君之碑。漢故掖庭待詔君諱致,字萇華,梁縣人也。其少體┘自然之恣,長有殊俗之操,常隱居養志。君常舍止棗樹上,三年不下,與道逍┘遙。行成名立,聲布海內。群土欽仰,來集如雲。時有赤氣,著鍾連天。及公卿百┘僚以下,無能消者。詔聞梁棗樹上有道人,遣使者以禮娉君。君忠以衛上,翔然來臻。應時發算,┘除去災變。拜掖庭待詔,賜錢千萬,君讓不受。詔以十一月中旬,上思生葵,君┘卻入室。須臾之頃,抱兩束葵出。上問:「君於何所得之?」對曰:「從蜀郡太守取之。」即驛馬問郡,郡上報曰:「以十一月十五日平旦,赤車使者來發生葵兩束。」君┘神明之驗,譏徹玄妙。出窈入冥,變化難識。行數萬里,不移日時。浮游八極,休┘息仙庭。君師魏郡張吳,齊晏子、海上黃淵、赤松子與為友,生號曰真人,世無┘及者。功臣五 大夫雒陽東鄉許幼仙,師事肥君,恭敬烝烝,解止幼舍。幼從君┘得度世而去。幼子男建,字孝萇,心慈性孝,常思想神靈。建寧二年太歲在己┘酉五月十五日丙午直建,孝萇為君設便坐,朝莫舉門,恂恂不敢解殆。敬進┘肥君,餟順四時。所有神仙退泰,穆若潛龍,雖欲拜見,道徑無從。謹立斯石,以┘暢虔恭。表述前列,啟勸僮蒙。┘其辭曰:赫赫休哉,故神君皇。又有鴻稱,升遐見紀。子孫企予,慕仰靡恃。故刊┘茲石達情理,願時仿佛,賜其嘉祉。┘土仙者,大伍公,見西王母崑崙之虛,受仙道。大伍公從弟子五人:田傴、全□中、宋直忌公、畢先風、許先生,皆食石脂仙而去。┘
(說明:□,表示一個無法確認的字;┘,表示分行。)
創作背景
據碑文記載,肥致自幼即不同凡俗,長而奉道,與道逍遙,隱居鄉里,作屋於棗樹上以居。師從魏郡張吳學道,齊之晏子、海上黃淵、赤松子皆曾與之為友。道行高妙,能於頃刻之間空行萬里,浮游四海,出入窈冥天地之間,止息仙庭之境,幻化無窮,聞名於當世。曾不止一次奉詔入朝,冬天為皇帝攝取時不能得之新鮮葵菜於蜀地,除人不能除之赤氣災異,號稱「道人」「真人」。許建的父親許幼曾拜肥致為師學道,侍奉甚恭,後來肥致也就死在許幼家中。肥致死後若干年,許幼又復去世。許建因為肥致是許幼的仙師,出於對父親的孝心和對道人肥致的崇敬,對以肥致為首的有關神靈很是想念,於是東漢建寧二年(169年)五月十五日這一按建除家推定為值建之日,於許幼神位之側或另一側室中,特地為肥致設置了一個神位,四時祭饗,晨夕入室叩拜,不敢稍有懈怠。因肥致死去,永離人世,不會再有任何消息,更不可能再有見面的機會,所以只好設置《肥致碑》作為已成神仙的肥致的象徵物,並在其上刻紀有關事跡,表達對神仙的仰慕之情,啟迪教育幼子童孫,同時也希望能夠得到神仙的福祐。
對於立碑人,自發掘簡報定碑為許幼之子許建所立以來,各家似乎無異說。中山大學人類學系教授劉昭瑞則分析碑文中所表現出來的稱謂關係,認為許建立碑無法解釋碑文直書許幼之名和稱許建之字而不稱其名。從而認為,從情理上看,立碑之人和許幼、許建父子的關係有兩點要注意,第一是立碑之人和許幼的關係較疏遠,不論是在時代上還是在交往上都應該是這樣,碑文不記許幼之字是旁證之一;第二,立碑之人雖然和許建較為熟悉,並稱其字以顯示對他的尊敬,但仍有一定距離,而碑甚至可以說是在許建不知情的情況下所立,碑文中對許建之父並沒有表現出應有的尊敬。因此,覺得立碑者恐怕是肥致弟子或再傳弟子一類人,立碑的目的,一方面是宣傳肥致的神跡及其與朝廷的關係,另一方面是表彰許幼、許建父子的敬道精神,並希望有更多的人敬道而信道。
藝術鑑賞
用筆 用筆上,《肥致碑》起收筆表現出的蠶頭燕尾,行筆中的提按頓挫、使筆毫在波挑中的變化發揮到極致,方圓兼備的用筆,字勢結體的疏密,渾厚、斬釘、勁拔的體態加之中斂的字勢,毫無過分修飾之筆,形成剛柔兼併的形式美。筆畫起行收以蓄為主,收放自如,控制適度,幾無開張出鋒之筆,也無大開大合之勢。其蓄力特點鮮明又兼具眾多所長,方峻雄渾絲毫不遜《張遷碑》之優長,如「忠」字、「仰」字、「田」字等;含蓄沉着堪與《華山廟碑》媲美,如「婢」字、「時」字、「庭」字等;溫婉古厚亦不失《史晨碑》之神韻,如「臣」字、「月」字、「建」字等。
結體 結體上,《肥致碑》根據字內空間決定點畫的長短,取勢的仰俯,結體大多以方正為主,渾穆古拙,方勁高古,規律性強。整體扁方,不是一成不變,因字立行,順氣自然,大多穩重踏實。端莊朴茂,筆短意長,有時也強化主筆,以盡其勢,達到嚴謹與靈動、笨拙與巧妙、古拙與天真的並存。打破規矩結體的非對稱結字特點也多有體現,整體是正中見奇險,收斂適度,剛峻險勁。如「徹」字, 左中右結構,單看中間部分是不平穩的,頭頂上的「山」字明顯向右傾斜,而且「山」的三豎只有第一個豎是垂直不傾斜的,很難平衡整個字,「山」下面的「耳」也不安穩,整體向右上傾斜,像是上下呼應,左邊雙人旁、右邊反文旁規整的結體使整個字找到重心,毫無傾覆感;「哉」字,左邊上面的「土」短橫和長橫都是左低右高呈斜式,下面的「口」傾斜方向於兩橫的傾斜方向一致,朝右上方走勢,直到右邊的斜鈎出現,立馬平穩;「上」字方正嚴謹,刻刀刊刻印記較為清晰,用筆的提按,線條的起伏變化較為明顯;「食」字則用筆較為自然放鬆,波畫的書寫收筆處停筆出鋒,自由與規矩相互依託;「見」字則是典型的波磔用筆,行筆放鬆,收筆重按,厚重中帶有靈動,動感十足;「先」字比「見」字用筆更為誇張,捺畫厚重有力,跳躍性極強。
(圖冊來源:《漢碑全集》)
章法 章法上,《肥致碑》橫成行豎成列,行與行、列與列之間分布均勻沒有緊密或者稀疏的對比,一字一格,嚴格按照界格書寫,一絲不苟,每個字的內部空間布局與界格外的空間處理得恰到好處,每個字都有粗細、大小、長扁、倚側及墨色的濃淡變化,長的字形顯得妍美,扁的字形顯得古樸。整體布局較密,間距較小,橫向間距與縱向間距一樣大,行間空間與緊密的字內空間的相互襯托,均勻的分布在每個方格中,嚴謹中不失活脫,稚拙中不失靈巧。結字並不一味的追求方整,在端方整齊的結體中有長字勢、短字勢、大小的參差變化,使全作的節奏感增強。渾厚中體現古拙的意趣,規矩的布局嚴肅中帶有天真俏皮。
作品評價
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叢文俊:此碑與史晨前碑同時,而古樸拙厚大過之(史晨工美至極,或以館閣視之),然並非盡為自覺之藝術個性,實乃滯後與技之差劣,故比於名手而別其後先也。(《藝術與學術——叢文俊書法研究題跋文集》)
山東書法家協會理事李檣:此碑書法樸拙淳厚,天真有趣,結構整飭勻稱。碑額「孝章皇帝、孝和皇帝」之外,刻一道「∩」形深溝;兩側記年月的兩行字外是第二道同樣形狀更大的深溝,溝右已超出碑首,它的延伸線恰在碑首的邊緣上;再向外,又有第三道同樣形狀的更大的深溝,不過只有左側向上的一段,它的延伸線已超出碑首之外了。三道深溝像西洋畫法應用透視的原理一樣,使碑額內容顯得無限深邃。這樣巧妙的構思,充分顯示了方士的智慧和想象力,在漢代碑刻中並不多見。(《杞芳堂讀碑記》)
成都中醫藥大學藥理教研室教授王家葵:初觀此碑全拓縮印本,儼然東京氣象,嘆為1973年津沽鮮于瑛碑後又一書學範本。肥致不特書風整肅,其內容最與東漢道流活動相關,故頗為道教研究者重視。1999年復得中州古籍出版社影印原大剪裱本,展讀再四,轉生疑竇。過眼漢碑拓本無慮百種,凝重者有之,俊朗者有之,獨未見輕桃如此碑者。(《漢肥致碑考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