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報佳音書店 的圖片

耶士謨(1824年-1909年),外文名:William Ashmore,美國人,來華傳教士。

傳教士(亦譯宣教士)一般指西方國家的宗教組織向海外派出的,傳播天主教[1]、基督教的人員。1622年,羅馬教廷設立了負責向新大陸傳教區的教廷傳信部[2](今萬民福音部)。

目錄

人物簡介

耶士謨出生於俄亥俄州的普特南(Putnam),父母名叫撒母耳和南茜。耶士謨畢業于格林威勒的文學和神學院(Granville Literary and Theological institute,後來成為俄亥俄州格林威勒的丹尼森大學),以及位於肯塔基州Covington的西方浸會神學院。之後,他在俄亥俄州漢密爾頓的第一浸禮會教會短期牧會。1850年,他和妻子馬大(Sanderson)受美北浸禮會(American Baptist Missionary Union)差派,到暹羅的華人中間開展工作。第二年他們到達曼谷,與美國浸會差傳會的傳教士遴為仁(William Dean) 及高德(Josiah Goddard)一起工作。

耶士謨掌握了潮州方言,注重街頭布道。7年之後,耶士謨遷往香港。1858年,在他妻子去世之後,他又遷到中國大陸的汕頭。他在汕頭開創了新的宣教工場,取代香港成為美國浸會在華差傳的中心。耶士謨專注於培訓華人同工,是美國浸會傳教士中任用華人同工最多的一個。1863年,耶士謨回美國休假期間,與俄亥俄州黎巴嫩地方的愛麗莎(Eliza Dunlevy)結婚。1870年代,耶士謨在美北浸禮會總部擔任總幹事。在此期間,妻子愛麗莎罹患重病,終因不治而逝。1890年,他又與夏洛特·布朗(Charlotte Brown,赴日傳教士Nathan Brown的遺孀)結婚。之後,這對夫婦踏上了最後一次宣教旅程。耶士謨在汕頭創辦了一所實力雄厚的神學院,堪為訓練本地教會領袖的典範。退休後,耶士謨再次擔任美北浸禮會總幹事(1885-1889)。期間他撰寫了各種題材的文章,包括聖經權威和在遠東的浸會差會歷史。耶士謨除了將傳福音,建教會作為他的首要工作外,他還在汕頭創辦了一所女子培訓學校,和一所後來以他名字命名的神學院。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