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耕種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耕種 指的是耕耘 種植。按照耕種方式,又可分為水田耕種文化和旱田耕種文化南方地區是水田農業,糧食作物以種植水稻為主;北方地區是旱地農業糧食 作物以種植小麥為主。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耕種 [1]

拼音 gēng zhòng

注音 ㄍㄥ ㄓㄨㄙˋ [2]

英文 cultivate

詞語概念

基本信息

詞目:耕種

拼音:gēng zhòng

注音:ㄍㄥ ㄓㄨㄙˋ

英文:cultivate

基本解釋

1、[till;cultivate] 耕耘種植。

2、[tillage] 泛指種田的事。

引證解釋

耕種,指耕耘種植。我國古代農耕作物水分補充依託於天上降水與地上河流,農耕主要集中在降水充沛與江河水網發達的地區。直到現在,這些地區的農民仍按照節氣配合溫度、降水來從事農業生產。

晉 陶潛 《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詩之二:"耕種有時息,行者無問津。"《水滸傳》第一○三回:"又有二十餘畝田地是前年買下的,如今發幾個莊客在那裡耕種。" 韓北屏 《非洲夜話·沿着尼日爾河的旅行》:"乾季的時候讓土地閒着,雨季的時候才去耕種。"

耕種文化

釋義

一種古老的民族生產文化現象,自從人類誕生以來,就為了自己生產而奮鬥或者尋找更多能夠使用的實物而忙碌。由於時代的發展和變化,時代的進步的需要,人們都在創造着這個時代的進步,很多很多的耕種文化隨着時代的發展而被淘汰,或者消失。

按照耕種方式,又可分為旱田耕種文化和水田耕種文化。還可以按照其它需要進行分類。而不同的耕種方式都充分體現強烈的地域性和氣候性特點。所以,在世界各地,人類的耕種起源,歷史演變等情況是有很大差異的,導致人們種植的作物類型,規模組建等性質也不盡相同。而些,正好組成豐富多彩的耕種文化。

農事耕種以"芒種"這一時節為界,過此之後播種的成活率就越來越低了。所以到了"芒種"時節前,應該抓緊栽插水稻。如果再推遲,由於"芒種"節氣氣溫顯著升高會使得水稻營養生長期縮短,而且生長階段又容易遭受乾旱和病蟲害,最終到了秋天收割的時候,產量必然不高。

歷史

農作物栽培歷史各有不同,近東和歐洲開始於公元前6500-3500年;東南亞,開始於公元前6800-4000年;在中美洲和秘魯,大約開始於在公元前2500年。大多數最先進行作物栽培的地區是半乾旱氣候的江河流域。在歐亞大陸,作物栽培的方法是,先耙地,然後犁地播種;而在中美洲,因為沒有牛馬等,他們的主要作物---玉米在播種時是用木棍在地上捅個小洞再點種子。

歐亞大陸

在古代,人們先是到處打獵和採集果實,後來發展到可以栽培植物,有了可靠的食物供應後,人們就建立村莊和城鎮,更多的人可以去發展新技術、提供服務,進一步促使了這種轉變,最後,一個農業文明就形成了。中國古代,各個江河流域的人們就種植大豆、柑橘、桃、梨、大麻和茶樹等,還飼養動物,精通園藝,特別是花卉。 現在的伊拉克一帶地區很早就開始種植作物,他們發明了輪子,用滑輪來從人工渠里汲水,他們還建設了相當複雜的灌溉系統,他們馴化了駱駝、猴子和馬等動物。在古代埃及,人們利用尼羅河的水和肥沃的土壤,種植小麥、大麥和蓖麻等,埃及人還栽培棕櫚,除了公牛和馬外,他們還飼養家禽、綿羊、山羊和豬。在印度北部的印度文明(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750年)時期,他們種植小麥、大麥和水稻,還栽培棉花、芝麻、茶樹和甘蔗。 還馴化了雞,水牛等用來耕種田地。農民使用犁,修建了很好的灌溉系統和很大的穀倉。

古代美洲

在古代中美洲---現在的墨西哥等地,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玉米馴化前,中美洲的人還是到處打獵,耕種只是隨便種種而已。公元250年到1600年,墨西哥和中美洲等地產生了瑪雅-托爾鐵克-阿芝特克文明,人們用玉米做雜交來提高產量,還種植豆類、南瓜、胡椒、鱷梨、煙草和棉花。他們建有水渠和水上花園。還發展了乾旱農業,發明了保持水分的耕作技術。

公元1200年左右,印加人在安第斯山脈的惡劣環境中建立了一個國家,他們使用石器,修建了梯田、灌溉和排水系統。給土地施用肥料,還建造了石倉來貯藏糧食。印加人種植玉米、白甜馬鈴薯和南瓜等,還馴化了美洲駝做工,羊駝取毛。

古希臘和羅馬

從公元前2000年開始,希臘人就栽培糧食作物,主要是大麥,還種植橄欖樹、無花果和葡萄,飼養牲畜。希臘人發明了水車用來從低處向高處提水。

古羅馬人發明了一些鐵製工具,如犁、鐮、鋤等,提高了地中海地區的農業技術水平。他們種植小麥、大麥、穀子、葡萄,飼養動物。公元前200年前,每個羅馬農民都有1.8-6.1公頃土地。在隨後的200年中,富有的人從國家那裡得到了更多的土地,於是他們就叫奴隸幹活了。

中世紀歐洲

擁有土地的農民把他們的土地又分給他們的兒子。這樣,只有很少土地的農民們就很貧窮。特別是在公元476年羅馬帝國滅亡後,小戶農民不得不把土地獻給貴族來尋求保護。公元1000年到1300年期間,歐洲進入莊園時代,這種情況變得非常普遍,在英國、法國和德國更是如此。

在莊園時代,農奴們生活在地主莊園附近的村子裡,為地主幹活。每個農奴耕種5-12公頃土地,重要種植小麥、大麥、豆類、燕麥和黑麥,還安排有休閒土地。這種制度在中國、日本和印度也有。

分類

執照不同的目的,可以對耕種文化進行詳細的分類,從各個側面全面認識耕種文化:

按照生產價值分 可以分為糧食作物耕種文化和經濟作物耕種文化。

糧食作物耕種文化

"民以食為天。"糧食問題是關係溫飽問題的大事。在農業耕種區,人們非常重視選種,土地處理技術等。

糧食作物是穀類作物(包括稻穀、小麥、大麥、燕麥、玉米、穀子、高粱等)、薯類作物(包括甘薯、馬鈴薯、木薯等)、豆類作物(包括大豆、蠶豆、豌豆、綠豆、小豆等)的統稱。亦可稱食用作物。其產品含有澱粉、蛋白質、脂肪及維生素等。栽培糧食作物不僅為人類提供食糧和某些副食品,以維持生命的需要,並為食品工業提供原料,為畜牧業提供精飼料和大部分粗飼料,故糧食生產是多數國家農業的基礎。通常,糧食作物也是農作物中的主導作物,世界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約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85%,其中小麥、稻穀和玉米約占世界糧食總產量的80%。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產糧國,糧食作物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76.8%(1987年),糧食總產量及稻穀、小麥、穀子、甘薯的產量均居世界前列。

小麥

小麥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主要生產國有中國、俄羅斯和美國等國家,其地位僅次於水稻,可分冬小麥(秋天播種)和春小麥(春天播種)。中國冬小麥面積約占小麥總面積的84%,主要分布在長城以南;春小麥約占16%,主要分布在長城以北。種植面積最大的為河南、山東兩省。 小麥籽粒含有豐富的澱粉、20%以上的蛋白質、少量的脂肪,還有多種礦物質元素和維生素B。

水稻

栽培稻是從野生稻演化發展來的,在中國有普通野生稻、藥用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三種。現在科學家仍然利用野生稻來培育新品種。中國是栽培水稻的起源地,7000多年前就開始種植水稻。同時,中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產大國。近15年來的發現中,學界關於稻作文明起源於我國華南地區的說法逐漸得到越來越多實證的支撐。

稻米是亞洲人的主要食物,食用方式因地區習慣、季節而不同,有做粥的,也有做米飯的。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