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老兵日记,探访殷墟(武立金)

老兵日记,探访殷墟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老兵日记,探访殷墟》中国当代作家武立金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老兵日记,探访殷墟

1986年8月10日

上午在安阳县民政局张科长的陪同下,我游览了因毛主席一句话被保留下来的袁世凯葬身之地“袁林”。听说殷墟就在它的西面不远处,作为与文字工作有点关系的我,对神秘的甲骨文很感兴趣,于是便去探访这个被誉为“第二个古埃及”的殷墟博物馆。

殷墟,商朝的最后一个都邑。公元前3000多年,中国历史上曾存在过一个强大的王朝——商朝。它是被全世界所承认的第一个朝代,历经550年,承传17代31王,都邑数度迁徙,大约在公元前1300年,第20代商王定都在今天的河南安阳,这也是商朝的最后一个都邑,在这里度过了最后的250年,最终被西周王朝所取代

如今所说的“殷墟”,主要是指位于安阳市洹河南岸小屯村和花园庄一带的商朝宫殿宗庙遗址。走进殷墟博物馆大门,我深深感受到了一种历史氛围,脚下踩着的这片土地是千年前祖先们曾经活跃过的地方,于是就有了一种对这个远古王朝的敬仰之意。尽管这里的房屋都是复建的,当年商代国都早已随着天灾与战乱夷为废墟,只留下几根大殿的基柱诉说着当年厚重的历史,但缓缓流淌的洹河依然守护着这片神奇土地,古朴沧桑的“門”字形大门仿佛关闭着这个强大王朝的种种神秘。这里没有高大的建筑物,博物馆也是建在8米深的地下。馆内展出的商人日常生活使用的工具、陶器,还有装饰和显示身份的玉器、石磬、陶埙等物件,充分体现了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占据时间最长的王朝空前的繁荣和强盛。

我们穿过如同天书一般的甲骨文字回廊,进入殷商甲骨文发掘最大的坑洞。据讲解员说,甲骨文的发现是在偶然和必然之间,历史将商朝的文明尘封了3000年后,选择了在20世纪初由晚清金石学家王懿荣为破译天机的第一人。1899年夏,身患伤寒的王懿荣从他服用的药材中发现一块奇异的“龙骨”,然后顺藤摸瓜,致使甲骨文重见天日。真是“一片甲骨惊天下,中华基因永传承”。

甲骨文,顾名思义是把象形文字刻制在龟类动物的硬甲之上,一般我们都认为是刻在甲背上。其实不然,甲骨文是刻制在甲腹骨的上面,也就是龟类动物的腹部,这里的甲片比较平整,而且颜色几乎是白色。甲骨文一般是记录发生过的事情,类似现在的文字档案,还有相当部分是占卜用的,这里展出的就有记录天气和纪年用的天干地支甲骨文。

游览景点,并不是为了看个新鲜,而在于它背后的故事。我从讲解员的口中得知很多有趣的知识,比如“模范” 这个词的来历。在铸造青铜器的时候,外面要有一个模型,铜器的外部形状和各种图形就是按照这个模型来浇铸出来的;铜器的内部是根据另一个“芯”的形状浇铸而成的,整个“芯”古时称为“范”,由于铜器的外部图形和内部形状都是受“模”和“范”来制约的,反过来“模”和“范”就成了一种样式和样板,于是后来就有了“模范”这个词,形容按照规矩和标准做事和执行。

“觥筹交错”是一个成语,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尽欢的情形。“觥”是中国古代盛酒器,流行于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椭圆形或方形器身,圈足或四足。带盖,盖做成有角的兽头或长鼻上卷的象头状。有的觥全器做成动物状,头、背为盖,身为腹,四腿做足,这里就展出了一些铜制兽形觥。

另外还有一个词,就是“商人”的来历。商朝被西周替代以后,逐渐从政治舞台淡出,但仍然从事各种买卖和物资交换及流转活动,故被称为“商人”,后沿用至今,就把从事买卖活动取得利润的人称之为商人。

走出展览馆,我们来到西侧约百米的妇好墓。这是殷墟发掘以来唯一一个未被盗掘过、能和甲骨文相对照,并能确定墓主和墓葬年代的殷代王墓。

妇好是商朝第23任君主武丁的妻子,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內可治国、外可征战的巾帼将军,深得武丁的宠爱和臣民的敬仰。她曾率领千军万马抵御前来侵犯的鬼方,大获全胜而归。她曾北讨土方,东南伐夷,西败巴军,为商王朝拓疆辟土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攻巴一役,她率部在巴军的退路设下埋伏,待武丁自东面把巴军赶进伏击圈,然后合而攻之,大获全胜。此役当为战争史上所记载的最早伏击战。除带兵作战外,妇好还主持过各种类型和不同名目的祭祀、占卜活动。武丁对妇好宠爱有加,不仅授予她独立的封邑,还经常向鬼神祈祷以保佑她健康长寿。

然而,这位智勇双全的王后33岁就阵亡了。虽然在当时她的寿命已经不短,但是相对于享年59岁的丈夫武丁确实有点屈寿了。她的不幸去世,使武丁非常痛心,将她下葬在自己处理军政大事的宫室旁侧,让自己随时都能看到妻子,日夜守护着她。

我从《武氏族谱》上早已知道商王武丁是武姓的始祖,如此算来妇好应该是我的祖奶奶了。在这次探访即将结束之时,作为武丁的第113世孙,我整衣脱帽,面向妇好墓恭恭敬敬地行了三个礼。[1]

作者简介

武立金,原总参某部副局长、天津市政协委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