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沙鄉
羊沙鄉,甘南藏族自治州臨潭縣轄鄉。地處臨潭縣北部峽谷地帶,東西相距約50公里,東臨洮河及康樂、卓尼、渭源三縣,西與卓尼縣恰蓋鄉為鄰,南接本縣石門鄉,北靠冶力關鎮。全鄉轄大草灘、羊沙、新莊、下河、甘溝、秋峪6個村委會。6個村委會,32個村民小組,總人口5832人(2017)。[1]
中文名稱: 羊沙鄉
別 名: 羊沙
行政區類別: 鄉
所屬地區: 甘南藏族自治州臨潭縣
電話區號: 0941
面 積: 224.59平方千米
人 口: 5832人(2017)
車牌代碼: 甘N
目錄
概況
位於臨潭縣東北部。境內山大溝深,羊沙河從中穿過,平均海拔2870米。面積224.59平方千米,總人口5832人(2017)。轄6個行政村。鄉政府駐羊沙村,距縣城65千米。S311新(城)冶(力關)公路穿境而過。
沿革
1962年設羊沙公社,1983年改鄉。1996年,面積235.9平方千米,人口0.6萬人,其中藏族占6%,轄大草灘、羊沙、新莊、下河、甘溝、秋峪6個行政村。
基本概況
全鄉占地面積224.59平方千米。全鄉海拔在2200至2800米之間,年平均氣溫3.2—6.7℃,是臨潭縣「三河」(洮河、冶木河、羊沙河)沿岸農業綜合開發區之一。全鄉群眾經濟收入主要依靠種植、養殖、勞務經濟三大塊。主要種植農作物以小麥、青稞、蠶豆、油菜、洋芋、藥材為主。境內植被保護良好,野生動植物豐富。由於地理條件的限制,加上群眾文化水平低,2011年人均純收入2769元。鄉黨委轄13個黨支部,有黨員363人,其中女黨員72人,農村黨員289人。全鄉有六年制小學1所,238人;四年制小學3所,321人;二年制小學2所,142人;教職工38人;機關站所有林場、信用社、衛生院、獸醫站。
經濟發展
臨譚縣羊沙鄉結合實際,把增加農民收入放在更加突出的戰略地位,轉換發展思路,強化工作方法,深入實施「農牧互補」戰略,以生態保護和退糧還草、發展舍飼畜牧業為主線,調整農牧業生產結構,大力發展勞務經濟,取得了明顯成效。近年來,完成了遊牧民定居房屋建設425戶,投入資金946.5萬元,災後房屋建設837戶,補助資金744.1萬元,並對新莊村浦家社、各龍口社,下河村台子社按照新農村建設要求進行了規劃修建,對羊沙村進行了風貌改造,切實改善了我鄉6個村25個社的人居環境。四是加大項目建設力度。近年來,完成了甘溝、下河、大草灘和秋峪4各村14個社的風貌改造工程。
農牧業發展
由於受傳統農業的影響,長期以來,羊沙鄉農民群眾的養殖方式表現為「少而雜」,形成了「養牛為耕田,養豬為過年,養羊換油鹽的傳統思想,加之這裡山大溝深,交通不便,居住分散,信息閉塞,各類育成牲畜的銷售異常困難,嚴重影響了當地農民群眾的經濟收入,2006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1490元。近年來,鄉黨委、政府根據縣委確定的「13655」發展思路(即:以全面加快小康社會建設為中心,突出生態環境保護、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三大任務,全力實施生態立縣、文教興縣、農牧穩縣、旅遊帶縣、非公活縣、產業富縣六大戰略,加快生態環境建設、基礎設施建設、文化建設、新農村建設、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五大建設,切實抓好種養業、工業、旅遊業、勞務經濟、非公經濟五大支柱產業)結合我鄉實際,抓住新農村建設的歷史機遇,以「農村穩定、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依靠科技興農興牧,認真實施「農牧互補」戰略,不斷加快資源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推動社會經濟各項事業進一步發展。一是加大種植業結構調整工作力度,繼續堅持「壓糧擴經、壓劣擴優」發展高原特色農業的路子,突出抓了「四增四減」調整工作(增加豌豆播種面積,減少蠶豆播種面積;增加低油菜播種面積,減少糧食作物小麥面積;增加青飼料播種面積,減少青稞播種面積;增加冬小麥播種面積,減少春小麥的播種面積)。二是深入實施「農牧互補」戰略,通過實施退耕還草和「一特四化」項目,近年來累計新建暖棚375座和養殖小區一個,大小牲畜達到了舍飼圈養的目標。
今後的工作打算
圍繞縣委確定的「13655」發展思路,按照鄉黨委「144522」發展思路(即:以保護生態環境全面加快小康社會建設為中心,堅持「農業穩鄉、勞務富鄉、旅遊帶鄉、項目促鄉」四條基本思想;積極引導群眾調整產業結構,建成飼草料、經濟林、油料、養殖四大產業基地;開發五方面旅遊資源,即甘溝至蓮花山、下河至舍科、新莊至娃娃溝、羊沙至暗門溝四條旅遊線路和打造一個旅遊產品品牌;整合農村資金,組建運輸、工程兩隻隊伍;實現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兩提高,建設和諧、平安羊沙,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大力發展畜牧業、種植業和勞務輸轉業。
視頻
羊沙鄉新莊小學慶祝六一活動合唱《送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