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羅馬式建築

來自 百家號 的圖片

本名 羅馬式建築

外文名 Romanesque architecture

別 名 羅馬風建築、羅曼建築

流行地區 歐洲基督教

性 質 建築風格流行時間10-12世紀

羅馬式建築:又譯作羅曼式(英文:Romanesque architecture)是10-12世紀,歐洲基督教流行地區的一種建築風格。羅馬式建築原意為羅馬建築風格的建築,又譯作羅馬風建築、羅曼建築、似羅馬建築等。羅馬式建築風格多見於修道院教堂,是10世紀晚期到12世紀初歐洲的建築風格,因採用古羅馬式的券、拱而得名。多見於修道院和教堂,給人以雄渾莊重的印象。對後來的哥特式建築影響很大。 [1]

目錄

羅馬定義

根據牛津英語詞典,「羅曼(romanesque)」一詞意為「出自於羅馬」,最初在英語中用於命名現在被稱為「羅曼語」的事物(最早引用於1715年),而在建築方面則最早在19世紀早期,由法國諾曼底考古學家查爾斯·德·熱維爾(Charles de Gerville)或他的同事阿爾西斯·德·科蒙(Arcisse de Caumont)用於描述西歐5-13世紀的建築,此時很多符合這一描述的建築仍未明確具體年代。在此之前,法國對西方中世紀宗教建築大都以「哥特」一詞歸類,最多也是少數學者加以區分墨洛溫風格、卡洛林風格和哥特風格三個階段,或是早期哥特和晚期哥特亦或重哥特和輕哥特兩個階段。查爾斯·德·熱維爾於1818年在致友人的一封信中,提出以法語中的「羅曼(roman)」這一18世紀語言學家用來指代從拉丁語演化而來之語族的稱謂概括西方11-12世紀宗教建築的風格,用意即是以拉丁語和羅曼語族諸語的關係暗道古羅馬藝術與羅曼藝術的關係,即後者是前者的一種變體。在英國,「羅曼(romanesque)」一詞概括這一建築風格則於1819年最先出現;德國學者最初則在teutsch、longobardisch和romantische三詞間猶豫,到19世紀30年代偏向romantishce一詞。

該術語的使用限於10世紀晚期到12世紀,這一單詞被用於描述可識別為中世紀的,並且為哥特式作出預示的一種風格,仍然維持了古羅馬的圓形拱因而看上去像是羅馬傳統建築的一種延續。

「前羅曼式」有時被用於德國在卡洛林王朝和奧托王朝時期,以及伊比利亞半島的西哥特、莫薩拉布和阿斯圖里亞斯在8-10世紀的建築,同時,「第一羅曼式」被用於意大利北部、西班牙以及一部分法國的建築,它們既有羅曼式的特色同時又先於克呂尼修道院的影響。

歷史

源頭

羅曼式建築是自羅馬帝國之後第一種遍及歐洲的獨特建築風格。儘管在十九世紀的藝術史學家印象中羅曼式建築是羅馬建築的一種延續,實際上在歐洲的大部分地區,羅馬的磚石建造技術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喪失,在更北的地區除了官方建築外從未採用,甚至在斯堪的納維亞聞所未聞。即使在羅馬這樣仍然存留着一些君士坦丁時期的大教堂、可以作為後來建造者的靈感的地方,延續性仍然很小。並非是古羅馬建築,而是6世紀位於拉文納的八邊形拜占庭聖維塔萊大教堂給位於德國亞琛、建造於公元800年左右的查理曼大帝巴拉丁大教堂以啟發,並促成了這一西歐黑暗時代的偉大建築。

繼亞琛主教座堂之後不久是一份引人注目的,被稱為聖加倫平面的九世紀瑞士手稿,這份手稿展示了一處修道院建築群非常詳細的平面,並標示有各種各樣的建築以及它們的功能。最大的一座建築是教堂,它的平面是明顯的德國式,其中兩個盡端均有半圓形壁龕這一布置方式通常在其他地方罕見。教堂的另一個特色是它規整的比例,交叉部塔樓的方形平面為其他部分提供了一個模數,這兩處特色在最初的羅曼式建築、建於1001-1030年的希爾德斯海姆聖米迦勒教堂上也可以看到。

羅曼式建築也在10世紀的意大利北部、法國的一部分地區以及伊比利亞半島同步發展,並且要先於後來的克呂尼修道院的影響,這種風格有時候也被稱為「第一羅曼式」或「倫巴羅曼式」,其特徵為厚重的牆體,缺乏雕刻以及出現富有節奏的裝飾性拱(被稱為倫巴第帶)。

政治

公元800年的聖誕節,致力於恢復舊西羅馬帝國、並發起了對古羅馬建築的學習的查理曼大帝在聖彼得巴西利卡由教皇加冕。查理曼的繼任者仍統治着歐洲的大部分地區,在政治上獨立的國家逐漸顯現並最終熔為一體,通過擁戴或挫敗,從德意志王國中產生了神聖羅馬帝國。1066年諾曼底的威廉公爵對英格蘭的入侵見證了城堡和教堂的建設,它們加強了諾曼風格的出現。在這一時期,一些重要的教堂被統治者作為世俗和宗教權力的所在、或者用於加冕和安葬而創建,包括聖德尼修道院、施派爾主教座堂和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那裡諾曼教堂如今殘存極少)。

當西羅馬帝國遺留下來的建築結構正在陷入衰落,並且其中許多知識和技術已經丟失的時候,在持續更久的拜占庭帝國,磚石穹頂的砌築以及建築裝飾性細節的雕刻仍未有減退,雖然在羅馬滅亡之後其風格發生了較大的演變。君士坦丁堡和東歐的那些穹頂覆蓋的教堂深刻影響了一些城鎮的建築,尤其是通過貿易往來和十字軍東征。可以證實以上結論的最重要的單體建築是威尼斯的聖馬可教堂,也有很多相比之下不夠知名的例子,尤其是在法國,例如聖弗朗特教堂和昂古萊姆主教座堂。

歐洲的大部分地區受封建制度的影響,在這一制度下,農民從地方封建領主手中獲得土地使用權並以耕種土地作為服兵役的交換。這種制度的結果是,農民可以被號召起來,不僅是為了解決本地區的爭端,也可以在領主的命令下跟隨他們穿越歐洲,參加十字軍運動。這一發生在1095-1270年的運動帶來了大規模的人口遷移,隨之亦促使了思想和行業技巧的傳播,尤其是那些涉及城堡的修築、以及因武器供應而需要的金屬加工技巧,亦可適用於建築的組合和裝飾。持續的人口,包括統治者、貴族、主教、修士、工匠和農民的遷移,是能夠創造一種類同的建造方法和可識別的羅曼式風格(儘管會有地域差別)的一個重要因素。

宗教

11世紀末-12世紀見證了遍及歐洲的教堂數目的空前增長 ,其中大部分建築得以存留(規模或大或小),包括很多知名的教堂如羅馬科斯梅丁的聖瑪利亞教堂,佛羅倫薩洗禮堂和維羅納的聖澤諾大教堂。法國著名的卡昂修道院和修女院以及聖·米歇爾山可以追溯到這一時期,也包括在孔波斯特拉的聖地亞哥朝聖之路上的修道院。在英格蘭的27處奠基於古代的主教座堂中,除了修道士從舊塞勒姆遷置的索爾茲伯雷主教座堂(也稱新塞勒姆)外都開始於這一時期,並且一些教堂,如坎特伯里教堂是在撒克遜人的教堂舊址上重建而成。在西班牙,這一時期最著名的教堂是孔波斯特拉的聖地亞哥教堂。在德國,很多羅曼式修道院分布在萊茵河及其支流上,著名的有美因茨、沃爾姆斯、施派爾和班貝格等。在科隆這一當時位於阿爾卑斯山脈北側最大的城市,一個很重要的大城市教堂群大部分完好無損的倖存下來。隨着隱修生活在歐洲的傳播,羅曼式教堂也在蘇格蘭、斯堪的納維亞、波蘭、匈牙利、西西里、塞爾維亞和突尼斯湧現,很多重要的羅曼式教堂建於十字軍王國時期。

隱修生活

隱修生活這一制度由傳教士聖本篤在6世紀確立,這一制度中篤信宗教的人成為修會的成員,他們有着共同的約束和準則,在一個相互依賴的社會中生活,而不是像一群隱士那樣接近而實質上相互獨立。本篤會士修道院從意大利傳播到整個歐洲,並在英格蘭一直遠遠是數量上的最多者,然後是克呂尼修會,熙篤會、嘉爾篤會和奧斯定會。通過與十字軍的聯合建立了醫院騎士團和聖殿騎士團的傳教士修會。

修道院有時也會承擔主教座堂的功能,有世俗教士組織的主教座堂常常設在居住區內,是歐洲的一個主要權力源頭。重要修道院的主教和修士會像貴族一樣生活和作為。修道院是種種學習活動的一個主要所在地,班尼迪克曾經要求所有的藝術都應該在修道院中傳授和練習,書籍均在修道院內手抄,且在修道院外會讀寫的人極少。

在法國,勃艮第是隱修生活的中心。龐大而有權勢的克呂尼修道院對其他修道院的布局和教堂的設計有持久的影響力。遺憾的是在克呂尼很少有修道院教堂倖存,963年以前重建的「克呂尼修道院二世」已經完全不復存在,但建於1088–1130年間的「克呂尼修道院三世」,這座直到文藝復興時仍然是歐洲最大的建築,我們對它的設計有一個不錯的印象。然而位於圖盧茲,建於1080-1120年的聖塞尼教堂仍然保存完好,並以它模數化的形式、龐大的外觀,以及簡單的拱形窗這一母題的重複表現了羅曼式建築設計的規律性。

朝聖和十字軍東征

十字軍東征意圖從伊斯蘭手中奪取巴勒斯坦聖地的控制權,其影響之一是激發了大量的宗教狂熱,相應的產生了大量的建設計劃。基於穩妥的回報,歐洲的貴族通過新建教堂或擴建舊教堂來感謝上帝。同樣的,對於那些未從這一運動中歸來的人,其家庭也通過這項具體的工作適宜的表以紀念。

十字軍東征導致了大量來自聖人和使徒的聖物混在其他物品中轉移,很多教堂,如佩里格的聖弗朗特教堂擁有來自本地的聖人,然而其他的一些,最著名的如孔波斯特拉的聖地亞哥,宣稱存有遺骸並供養某位有影響力的聖人,在這裡是十二使徒之一(即聖雅各伯)。這座位於加利西亞(現在的西班牙)西端的城市成為了歐洲一個最重要的朝聖地。朝聖熱潮的興起對教堂的空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朝聖者在聖詹姆士殉道之路(或稱朝聖之路)上徒步旅行,其中很多人視赤足行走為苦修的標誌。他們沿着穿越法國的四條主要線路前進,為了這場旅行在瑞米耶日、巴黎、韋茲萊、克呂尼、阿爾勒和瑞士的聖加侖集聚,穿過比利牛斯山的兩座關隘後,匯合成一股橫穿西班牙西北的洪流,途中他們會受到歸來的朝聖者的激勵。在每一條線路上的修道院(例如穆瓦薩克、圖盧茲、龍塞斯瓦列斯、孔克、里摩日和布爾戈斯)均為這股人流提供所需,並因經過的貿易而變得更加富有。在貝里省的聖伯努瓦迪索便是一座典型位於朝聖之路上的教堂。

參考來源

  1. 羅馬式建築, 豆瓣電影,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