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綠岩帶是一個科技名詞。

中華文明是一種獨特的文明[1],其文字也是非常獨特的。在世界上所有的國家中,只有中國由於其民族文化強大的包容性與同化性而始終沒有間斷過的文化傳承,這使漢字成為世界上較少的沒有間斷過的文字形式。約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出現的甲骨文[2]被廣泛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一直發展到今日,有三四千年的歷史。

目錄

名詞解釋

綠岩帶(greenstone belt)是蝕變或變質的基性火成岩帶。通常指前寒武紀地盾中呈條帶狀分布的變質基性岩地區,如太古綠岩帶等。一個綠岩帶中可含有一層或幾層基性火山-沉積變質產物。主要岩石類型有細碧岩、玄武岩、輝長岩和輝綠岩等。因變質作用生成的綠泥石、綠簾石、陽起石等礦物促使岩石普遍具有暗綠色。一套完整的綠岩地層,由早期的火山岩和晚期的以濁流沉積為主的碎屑沉積岩或火山碎屑沉積岩組成;火山岩下部以超基性-基性岩為主,並含有一層科馬提岩(指一種超基性噴出岩),上部為鈣鹼性火山岩。

地貌介紹

多數人認為綠岩帶不代表原始地殼,它下面還應有更古老的陸殼。加拿大、西澳大利亞、印度、芬蘭等早前寒武紀克拉通基底的花崗質片麻雜岩內普遍發育一套綠岩帶,其時代從35億年到23億年前,代表地球生成早期最老的沉積和火山活動記錄;以南非巴伯頓地區研究程度最高,是全球綠岩帶的典型。它們成極不規則的線狀陡傾向形條帶位於占優勢的片麻狀花崗質岩石中,長可達數百千米,寬達25千米。綠岩帶和周圍片麻岩系的片麻理多成協調一致的關係,所以兩者原來的關係不易確定。最近國外一部分學者把綠岩帶當作蛇綠岩套。由於古老克拉通的多數金屬、非金屬礦產的形成和空間展布與綠岩帶的發育密切相關,故對綠岩帶的研究有很大的理論和實際意義。中國遼寧清源和山西五台山都有綠岩帶發育。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