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實踐活動
綜合實踐活動 |
綜合實踐活動 是現代教育中的個性內容、體驗內容和反思內容,與傳統教育片面追求教育個體的發展、共性和知識有所不同。綜合實踐活動提供了一個相對獨立的學習生態化空間,學生是這個空間的主導者,學生具有整個活動絕對的支配權和主導權,能夠以自我和團隊為中心,推動活動的進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更謀求獨立完成整個活動,而不是聆聽教誨和聽取指導。教師在綜合實踐活動這個生態化空間裡,只是一個絕對的引導者、指導者和旁觀者。[1]
綜合實踐活動側重跨學科研究性學習和社會實踐,勞動技術和信息技術作為學科課程分離出去了,但是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不僅包含勞動技術和信息技術,而且包含其他所有學科課程。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綜合實踐活動
類 型 活動
內容主要包括 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等
特 點 實踐
簡介
綜合實踐活動強調多種主題、多種任務模式、多種研究方法的綜合。綜合實踐活動是現代教育中的個性內容、體驗內容和反思內容,與傳統教育片面追求教育個體的發展不同。綜合實踐活動提供了一個相對獨立的學習生態化空間,學生是這個空間的主導者,能夠以自我和團隊為中心,推動活動的進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更謀求獨立完成整個活動,而不是聆聽教誨和聽取指導。教師在綜合實踐活動這個生態化空間裡,擔任引導者、指導者和旁觀者的角色。[1]
意義
加強了課程的綜合性和實踐性,重視了實驗課的教學,對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自主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增強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繫,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這一價值取向反映了當今世界教育改革的基本潮流,是社會發展對教育提出的客觀要求,同時也是新的時代條件下教育實現自身變革的必然選擇。[2]
重要性
當今社會如何把學生培養成具有健全的價值觀和負責的生活態度,具有創造意識和能力,善於發現和自主探究,具有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善於和他人共同生活、工作,具有社會責任感和生態倫理意識,能夠與周圍環境和諧相處成為各國課程改革的核心問題。在新課改的形勢下,教育要回歸生活,回歸社會。這就意味着學校教育的目的不僅在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更在於培養學生的社會參與能力,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交往,學會做事,具備良好的社會參與意識和能力。對於當代中學生來說,社會參與能力就是指中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親近社會,參與具體的社會活動和生產勞動的能力。[2]
課程
☆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並作為必修課程,其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繫,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加強信息技術教育,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術和職業分工,形成初步技術能力。(教育部文件:教基17號 )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