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万城
统万城也称白城子,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城北50公里红墩界镇的无定河北岸,最早是5世纪初大夏的都城,也是匈奴在中国境内留下的唯一一座都城遗址。在大夏国灭亡后,该城池先后成为夏州、朔方郡及夏州都督府的驻地,后被党项族所占据。由于城池四周荒漠化加剧等原因,994年,宋太宗下令毁坏该城并将城内居民迁出,统万城逐渐被荒废,至明初完全废弃。1845年,统万城遗址重新被发现,1956年得到正式确认。1996年,统万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目录
历史
公元413年,大夏国皇帝赫连勃勃在无定河畔一处水草丰美、并且适宜建城的地方建造新都城,以叱干阿利为将作大匠。赫连勃勃取“一统天下,君临万邦”之意,将新城命名为“统万城”。这次筑城共动用了10万余人的劳力,叱干阿利在监工时采用“蒸土筑城”的方法,并且在验收工程时用锥子凿城墙,如果凿入一寸就将负责该部分的包工头杀掉埋入城墙中。整座城池耗时4年多才修建完成,这也成为匈奴建造的唯一一座都城。该城池的城墙非常坚硬,据说可以磨砺刀斧,甚至于用硬物击打会冒火星。赫连勃勃给城池的东南西北四扇门分别命名为“招魏门”、“朝宋门”、“服凉门”、“平朔门”,以示自己要统一天下。城池建造好后,时任大夏国秘书监的胡义周专门为统万城作成《统万城铭》,并雕刻在一块石碑上,立于统万城南[2]。
北魏始光四年(427年),北魏世祖拓跋焘率军将大夏国皇帝赫连昌所部引诱出城后击溃,并顺势占领了统万城,统万城随即被改为统万镇。太和十一年(488年),孝文帝元宏将统万城改为夏州驻地,北周曾于统万城内设置总督府。隋大业元年(605年),总督府被废,统万城改为朔方郡驻地。大业十三年(617年),梁师都杀掉了朔方郡郡守,以统万城为都城自立为帝。唐贞观二年(628年),柴绍等将领率军攻打统万城,梁师都的弟弟梁洛仁杀掉了梁师都,开城投降,统万城遂被改为夏州都督府驻地,下辖银州、绥州和夏州三州。天宝元年(742年),统万城又被改回朔方郡。乾元元年(758年),统万城重新成为夏州都督府所在地。唐代宗时期,靖边六府党项被迁于夏州以西的无定河一带,从此党项族开始活跃于银州、绥州和夏州等地。随后党项族首领拓跋守寂、拓跋思恭在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时均立有大功,唐僖宗遂封拓跋思恭为定难军节度使、夏国公,同时赐姓李,党项族从此屯驻统万城,执掌银、绥、夏、宥四州军政大权。
自隋唐时期,大量居民前往统万城附近进行开垦,原本水草丰美的统万城逐渐被沙漠吞没。五代时期,统万城由于远离中原地区而并没有收到太多战火侵袭,仅被围攻两次,但城池一直处于党项族的控制之中。北宋淳化五年(994年),因李继迁投靠辽国,宋军随即攻下统万城,李继迁逃往辽国境内。宋太宗赵光义认为统万城已经深处沙漠之中,于是摧毁了这座城池,并且将城内的居民迁移到了绥州和银州等地。此后这座城池被西夏占据,并作为西夏所辖的夏州的州城。西夏乾定三年(1226年)10月,蒙古东路军攻破夏州,统万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明初时城池完全废弃。此后统万城逐渐被沙漠掩埋,露出的部分城墙由于其白色的外观而被附近居民称作“白城子”。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时,陕西横山知县何炳勋根据榆林府知府徐松的指示前往“白城子”调查,并确定了该处遗址即为被遗弃的统万城。
1956年9月,陕西省的文物工作者前往白城子遗址进行考察,肯定了何炳勋先前的推断。在这次考察中,文物工作者还清理出了铜印、铜镜、铜佛像、箭簇、瓷狮子、大瓦、花方砖等文物。20世纪70年代,陕西省的文物工作者对统万城遗址进行了系统的勘测,并对其中部分地点进行了发掘。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统万城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视频
统万城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四批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名单通知 ,文博在线
- ↑ 叱干阿利 ,国学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