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红楼梦贾探春的性格特点

贾探春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贾探春是什么样的人物介绍

贾探春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她是贾府里的三小姐。贾探春是个“才自精明志自高”、有远见、有抱负、有作为的女子,她敢说敢为、办事练达,才干精明。可以说,在《红楼梦》众多贵族女性中,论行止见识、治家理财,只有探春堪与凤姐相媲美,甚至比之更高一筹。她也是作家浓墨重彩,精心塑造的女性形象之一。精明的才干、鲜明的个性、起落沉浮和壮志未酬的身世命运,构成了这一人物形象的四大亮色,使她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人物画廊中典型的生于末世的女强人形象之一。小编将从以上四个方面去浅析探春这一人物形象。

贾探春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是故事主人公贾宝玉的庶出妹妹,为赵姨娘所生,与贾环同母。在荣宁二府女性形象中,她是一位秀外慧中、志趣高雅、有胆有才、大方开朗的女性,其聪颖高雅可比黛玉,稳重端庄可比宝钗,精明能干可比凤姐。连王夫人与凤姐都让她几分,有“ 玫瑰花”之诨名。她的言行举止无不飞扬着一股英爽刚毅之气,体现出坚强能干的女强人气质。我们可以从小说的字里行间,感受到曹雪芹对这位“庶出”的女强人由衷的敬佩,以及对她“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的不幸命运的深切哀惋和痛惜!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来认识这个拥有补天之才,却不幸生于末世的女强人形象。

目录

红楼梦贾探春的性格特点是怎样的分析

  一、精明的才干

  “才自精明志自高”,曹雪芹为我们点明了贾探春的本质特点:她具有精明的才干。

  《红楼梦》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集中描写了她这一特点,她的才情和干练在这里都显露无遗。这时的贾府正面临由盛而衰的严峻现实,关系非常复杂,正如探春自己所说的一样:“整个贾府个个都像乌鸡眼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三姑娘探春就是在这种矛盾重重的情况下受命上任的。她一登上“议事厅”,几件事一过手,贾府的管事娘子们便感到这三姑娘“精细处不让凤姐”。平儿向凤姐汇报探春理家的情形之后,凤姐儿也连连夸道:“好,好!好!好个三姑娘!我说不错。”能让精明能干的凤姐连说三个“好”字,这样的人物在小说中是少之又少,这也充分显示了探春理家的能力。

  下面就用几件具体事情说明一下:

  在理事之初,探春恰遇她的生母赵姨娘之弟赵国基死亡之事。这样一个有尴尬身份的人死了,府上该打理他多少银子呢?老管家媳妇吴新登家的故意刁难而不说明旧例,也不提供办法,可谓居心叵测。结果探春决定按旧例赏银二十两,并当面指斥了吴新登家的,“这是她第一次表示了大公无私和敢于战斗的精神”。第二件便是蠲免了贾环、贾兰、宝玉上学的点心、纸笔的月银。这两件事虽不重要,却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与警惕。

  在凤姐对她不作抵触的情形之下,探春又提出了两件事:一件是把每个姑娘每月重支的头油脂粉费二两银子蠲免了,因为姑娘们每月已有了二两月银,丫鬟们又另有月银,这又和学里的八两一样重重叠叠;另一件事,便是探春看了她家的奴才赖大家的花园的管理方法,感到大观园所生产的稻米、竹笋、莲藕、花果、鱼虾完全糟塌,提出了一个新的管理方案:她委托几个园中服役的婆子媳妇分别承包,把大观园分包给她们,把一个消费性的大观园改造成了生产性的种植园,为贾府的经济找到了一个新的生长点。

  由这几件事情可以看出,探春确实“具有政治风度”,是位才干精明的女强人。

  二、鲜明的个性

  再说说贾探春的性格,分以下几点来说:

  1、男儿气概

  探春具有很强的男儿气概。《红楼梦》中的女性人物不乏富有男子气的人,比如才干智谋胜于男子的脂粉英雄王熙凤,以及心胸开阔、名士风流、好男装的“假小子”史湘云等等。可是这些女性不论在兴趣和形式上多么有男性化倾向,在她们的心底终究还是把自己当作女性对待的,她们的手段和理想终究还是不失于女性化:凤姐的目标是巩固自己在贾家的地位,湘云只是一个还有“孩子气”的女性,并没有一个长远的目标。只有探春满心想着离开这个日益腐朽没落的家庭,到外边去“立一番事业”,她并不寄希望于爱情和家庭给予自己幸福,而更渴望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可见在探春的心中认为男性可以做的事情,女性也可以做到,甚至做得更好。她的想法与贾迎春“多少男人都不行,何况我哉?”的消极思想大相径庭,真正是“身不在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2、志向高远、有心计

  同样是“庶出”,探春不像迎春那样懦弱老实,毫无原则,任人欺负,更不像贾环一样不争上进,连丫鬟奴才都看不起他。她是个很有抱负的人,她说过“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了,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第五十五回)她与红楼众女子的区别也在于此。她还是一个独具胸襟的人,作者曾很细致的描写过她的闺房:“三间房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书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的白菊花。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幅对联,乃是颜鲁公的墨迹。”(第四十回)这一种高雅疏朗的情调,一扫一般闺阁的庸俗与纤弱的气息,与她非凡的胸襟是吻合的。她还写诗道“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第三十八回),她正是以这种高雅的诗情来表达其与时俗之人不同的高尚情操。无论是她闺房的脱俗布置还是她高雅的诗情,都是与其心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宝玉和黛玉曾评说过探春:黛玉便说道:“你家三丫头倒是个乖人,虽然叫他管些事,倒也一步儿不肯多走,差不多的人就早作起威福来了。”宝玉道:“你不知道呢,你病着时,他干了好几件事,这园子也分了人管,如今多掐一草也不能了,又蠲了几件事,单拿我和凤姐姐作筏子禁别人,最是心里有算计的人,岂只乖而已。”(第六十二回)这评论在红楼众人对她的评论中是最为深刻的,一语道出了探春工于心计的性格特点。

红楼梦贾探春的性格特点是怎样的分析

  3、自尊而自卑的性格

  任何一个人都有两面性,一个是自然的我,一个是社会的我。有些人的两面性较弱,而有些人较强。笔者觉得,探春身上的这种两面性是非常明显的,曹雪芹对此的塑造也是非常成功的,她是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典型,在她身上,自尊与自卑同时存在。

  在此,探讨一下她形成这种性格特点的原因 。前面已经提过,“庶出”的身份在当时的社会,特别是在封建四大家族之一的贾府里,对她的婚姻、地位等都有着严重影响。她在贾府的境地非常尴尬:一方面,她是贾府的主子姑娘,享有封建贵族的一切特权;另一方面,她又是封建社会最让人看不起的姨娘所生的,为世俗所轻。特别是她的生母赵姨娘在贾府是一个罪恶而可怜,让人所不齿的卑琐人物。由奴才出身的赵姨娘做了贾府的侍妾,始终处在很卑贱的地位,而又不安心,经常搞一些闹剧,让探春脸上更加的无光,加上她还有一个让丫鬟奴才都看不起的儿子贾环,这一切都让探春感到非常的难堪。正因如此,探春一方面是非常自强的,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别人的尊重,维护自己的尊严;另一方面,由于身上这种抹不去的身世印记,内心深处也隐藏着强烈的自卑感。她的这种情绪,从表面看乃是源自她“庶出”这一身份,究其本质,这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的,形成这种既自尊又自卑的性格,其根本原因还是封建社会制度。

  封建贵族社会等级森严,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身为女性已是很不幸了,更何况是“庶出”?例如,凤姐儿就曾叹道:“只可惜她命薄,没托生在太太肚里。……你那里知道,虽然正出庶出一样,女儿却比不得男人,将来攀亲时,如今有一种轻狂人,先要打听姑娘是正出庶出,多有为庶出不要的,殊不知别说庶出,便是我们的丫头,比人家的小姐还强呢。将来不知道那个没造化的挑庶正误了事呢,也不知道那个有造化的不挑庶正的得了去。”(第五十五回)再如那抄检大观园的王善宝家的,所以敢于“非礼”探春,也是“素日虽闻探春的名,那是为众人没眼力没胆量罢了,那里一个姑娘家就这样起来,况且又是庶出,她敢怎么……”(第七十四回)小厮兴儿则讲的更为直白:三姑娘“也是一位神道,可惜不是太太养的。”在荣国府上下人们的心目中,“庶出”是探春的薄命处、致命伤。所以,那抹不去的“庶出”就烙印在她的心上,跟着她一起长大,使得她时时刻刻维护自己的尊严。

  正因如此,一部《红楼梦》,凡有探春出现的地方,基本上她的刻意强调的尊严也随之出现。尽管探春自己说“不管什么偏的庶的”,然而恰恰是她,最在意这种“偏的庶的”的尊卑概念。书中有一次,芳官几个唱戏出身的丫头和赵姨娘打闹起来,探春对她母亲的不自重行为非常的反感,毫不客气的教训了她生母一番:“何苦自己不尊重?大吆小喝,也失了体统。”(第六十回)

  赵国基死了,探春理家而不肯多拨一分银子,赵姨娘这个蠢妇人不知女儿心思,不满意探春给的抚恤金而找她评理。我们通过她母女的对话来看看探春的心理:赵姨娘气的问道:“你不当家我也不来问你。你如今说一是一,说二是二。如今你舅舅死了,你多给了二三十两银子,难道太太就不依你?”……探春没听完,已气的脸白气噎,抽抽咽咽的一面哭,一面问道:“谁是我舅舅?我舅舅年下才升了九省检点,那里又跑出一个舅舅来?我倒素习按理尊敬,越发敬出这些亲戚来了。……何苦来,谁不知道我是姨娘养的,必要过两三个月寻出由头来,彻底来翻腾一阵,生怕人不知道,故意的表白表白。也不知道谁给谁没脸?” (第五十五回)

  这一段母女的对话中,我们看到了赵姨娘内心的忿恨。而在探春看来,她觉得自己绝不能容忍赵姨娘这种严重的侮辱,于是她立刻否认赵国基是母舅,更抗议赵姨娘当众强调她们的母女关系这一层,她对赵姨娘的行为气愤至极,她痛哭着喊道:“谁不知道我是姨娘养的!”此时她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可以说,探春时时刻刻都在维护她的不容人侵犯的自尊,与此同时,她内心的自卑感也恰好表露出来了。[1]

曹雪芹

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祖籍存在争议(辽宁辽阳、河北丰润或辽宁铁岭),出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贫病无医而逝。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甲申(1764年)初春之说。[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