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與黑(楊恆坡)
作品欣賞
紅與黑
——曹操高陵探訪記
曹操高陵位於安陽市安豐鄉西高穴村,離安陽市里約三十公里。到達高陵,已近正午;稍事休整,即購票進入高陵。
從外觀上看,曹操高陵最顯眼的是它的圍欄吧?偌大的高陵遺址博物館,周圍是一圈木質圍欄。這並不特別,特別的是,高大、氣派的圍欄,全部顏色由紅黑二色組成。紅與黑,對於西方文學是一部名著。十九世紀法國著名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司湯達創作了《紅與黑》,塑造了「於連」這個經典的人物形象。才華出眾的於連醉心於功名利祿、榮華富貴,為此不惜出賣人格,最終落得個被砍頭的下場。而曹操,在中國是一個毀譽參半的人物:贊之者,謂之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還是個大詩人;幾千年文明史,能同時擔得起這諸多稱號的,唯有曹操與領袖毛澤東。毀之者,說曹操是個大奸臣,喜怒無常,心狠手辣,翻雲覆雨,一世奸雄。也許,正因如此吧,高陵的圍欄才如此地與眾不同。
高陵發現於2006年,2010年被評為「2009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首。圍繞高陵,前些年有太多的「故事」,主要是曹操墓真與假的問題。我想,假如高陵不是在河南,而是在中國另外一處地方,比如北京,比如山東,也許就沒有這麼多「故事」了。網絡為言論提供了極大的方便,有時卻又缺少理性,成了某些網民宣洩情緒的垃圾桶。最終讓這一問題得到解決的是「魯潛墓志銘」。魯潛是晚於曹操約一百二十年後趙政權的一位高級別官員。後趙是由羯族人石勒建立的政權,屬於歷史上的「五胡十六國」,國祚三十三年。魯潛去世後,其墓志銘明確記載「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四十三步」。歷史上的「魏武帝」有三個,但魯潛之前,只有一個,那就是曹操。對於魯潛墓志銘的解讀,並且以魯潛墓為參照,最終確定西高穴大墓就是曹操墓。
遊客不少。雖不是「遊人如織」,但三三兩兩、一波一波的,也有數百人吧?畢竟在中國歷史上,曹操是一個分量十足的人物。在一步步的遊覽中,我發現,自己對於曹操的印象,正在一點點改變。尤其讓我震撼的,是曹操墓出土的石璧。這是我第一次見到「石璧」。以前在不少博物館都見到過玉璧。在(曲阜)孔子博物館裡,我見到過一塊巨大的玉璧,那是曲阜魯國故城出土的,直徑足足有一隻籃球那樣大,堪稱「玉璧王」。但十分真切地,現在我看到了石璧。璧者,「瑞玉也」;曹操貴為魏王,身後卻陪葬了一塊石頭做成的「玉璧」!怎樣的情懷,才可以以一塊石壁陪葬?怎樣的理性,才可以讓保有四海的一代君王心境如此灑脫、淡然?雖然生前並未踐履君位,但去世前四年,即公元216年,漢獻帝已賜曹操晉爵魏王,實際上等於默許了曹操為天下之主。歷代的天下之主,都十分重視自己的身後事;絕大多數,都是拿出國家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來營造自己陵墓的。退一步說,按照諸侯的「標準」,曹操也不至於寒酸得以石壁下葬啊!唯一合理的解釋,是曹操心懷天下,情系民生,鞠躬盡瘁,死而不已!打開《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一段文字可能更讓人淚濕眼眶:
遺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畢,皆除服。其將兵屯戍者,皆不得離屯部。有司各率乃職。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珠寶。」
一代君王,情暖蒼生!
為什麼後世的曹操卻成了反面人物?
傅斯年的解釋比較合理:曹操是宋代以後,一步步「淪陷」的。宋代,隨着科舉制的日益成熟,作為科舉教材的「四書五經」日益深入人心,整個社會也逐漸沉浸在儒家思想的氛圍里。這種情況下,奪取了劉家天下的曹氏政權,被視為「大逆不道」,被視為「亂臣賊子」,就不足為奇了,畢竟,儒家最講「正統」。《三國演義》並非文人獨創的作品,羅貫中收集整理了自宋以來的[[民間]傳說,加工而成《三國演義》,可以說是從民間立場看歷史,而不是從歷史的真實出發看歷史。「擁劉反曹」的民間立場,讓「劉皇叔」一步步被神化,也讓「曹丞相」一步步被醜化。隨着《三國演義》的深入人心,真實的曹操被逐漸遮蔽,戲劇化的曹操倒成了「歷史」。數十年前,毛澤東就提出來要為曹操「翻案」,但不知為什麼沒有了下文。曹操高陵的被發現,也許會讓這個話題繼續。
當然,曹操的被抹黑,也並非完全是「指鹿為馬」,曹操身上是有着不少缺點的。《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載:「太祖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世說新語》說曹操年少時曾與袁紹一起「劫人新婦」,典型一個紈絝子弟形象。曹操最大的污點是徐州屠城。為報陶謙殺父之仇,曹操不僅攻破了徐州,還下令屠城,數以萬計無辜的生命終於一旦。但瑕不掩瑜。孟子說「知人論世」,放到具體的歷史大背景下,曹操的優點多於缺點,功勞大於罪責。統一北方,結束戰亂,是曹操的大功績,是符合歷史發展趨勢、順應人心的。從這個角度說,曹操功高蓋世。在天下大亂的時代背景下,沒有一些手腕是無法立足、無法服眾的。也許,在曹操身上,與生俱來就有着善與惡、美與丑、是與非。特定的歷史條件,造就了曹操。也許,「命世之才」四個字,最能概括曹操的一生。
曹操與山東有很深厚的淵源。中年曹操曾任濟南相。到任濟南後,曹操不畏權貴,大力整頓吏治,罷免貪官污吏,引發濟南官場地震,使得一段時間後濟南「政教大行,一郡清平」。後來曹操又領兗州牧。黃巾軍大起義失敗後,曹操收攏敗軍,組成「青州兵」,這成了曹操日後發家的資本。泰安籍將軍鮑信為救曹操而戰死,曹操不勝悲痛,厚葬鮑信於今泗水縣泗河街道。山東自古出豪傑,一代梟雄、客籍山東的曹操又為大山東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走出高陵,已近黃昏。「魯潛墓志銘」不厭其煩地訴說着自己與曹操墓的位置關係,我相信,這齣於一種敬仰。「千金買屋,萬金買鄰」,如果那個時代曹操是被惡評的,那麼,「魯潛墓志銘」絕不會有這樣記載。既然有,又從另一個角度旁證了曹操的偉大,同時也說明曹操的形象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是正面的,而不像後世那樣不堪。這樣想着,回望高陵,我驚訝地發現,此時紅與黑的圍欄已與夕陽融為一體,共同幻化為天邊一片燦爛的晚霞……[1]
作者簡介
楊恆坡,濟寧市作家協會會員,有多篇文章在省內外報紙、雜誌及文學網絡平台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