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脅藍尾鴝
紅脅藍尾鴝(學名:Tarsiger cyanurus)俗名:藍點岡子、藍尾巴根子、藍尾傑、藍尾歐鴝。體型略小而喉白的鴝。特徵為橘黃色兩脅與白色腹部及臀成對比。雄鳥上體藍色,眉紋白;亞成鳥及雌鳥褐色,尾藍。雌鳥與雌性藍歌鴝的區別在喉褐色而具白色中線,而非喉全白,兩脅橘黃而非皮黃。
目錄
形態描述
特徵[1]為橘黃色兩脅與白色腹部及臀成對比。雄鳥上體藍色,眉紋白;亞成鳥及雌鳥褐色,尾藍。雌鳥與雌性藍歌鴝的區別在喉褐色而具白色中線,而非喉全白,兩脅橘黃而非皮黃。小型鳥類,雄鳥上體從頭頂至尾上覆羽包括兩翅內側覆羽表面概灰藍色,頭頂兩側、翅上小覆羽和尾上覆羽特別鮮亮呈輝藍色。體長13-15厘米。尾主要為黑褐色,中央一對尾羽具藍色羽緣,外側尾羽僅外翈羽緣稍沾藍色,愈向外側藍色愈淡。翅上小覆羽和中覆羽輝藍色,其餘覆羽暗褐色,羽緣沾灰藍色。飛羽暗褐色或黑褐色,最內側二、三枚飛羽外翈沾藍色,其餘飛羽具暗棕或淡黃褐色狹緣。眉紋白色沾棕,自前額向後延伸至眼上方的前部轉為藍色,眼先、頰黑色,耳羽暗灰褐色或黑褐色、雜以淡褐色斑紋。下體頦、喉、胸棕白色,腹至尾下覆羽白色,胸側灰藍色,兩脅橙紅色或橙棕色。 雌鳥上體橄欖褐色,腰和尾上覆羽灰藍色,尾黑褐色外表亦沾灰藍色。前額、眼先、眼周淡棕色或棕白色,其餘頭側橄欖褐色,耳羽雜有棕白色羽緣。下體和雄鳥相似,但胸沾橄欖褐色,胸側無灰藍色,其餘似雄鳥。 虹膜褐色或暗褐色,嘴黑色,腳淡紅褐色或淡紫褐色。
棲息環境
遷徙季節和冬季亦見於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次生林,林緣疏林、道旁和溪邊疏林灌叢中,有時甚至出現於果園和村寨附近的疏林、灌叢和草坡。繁殖期間主要棲息於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針葉林、岳樺林、針闊葉混交林和山上部林緣疏林灌叢地帶,尤以潮濕的冷杉、岳樺林下較常見。
生活習性
- 習性: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有時亦見成3-5隻的小群,尤其是秋季。主要為地棲性,多在林下地上奔跑或在灌木低枝間跳躍,性甚隱匿,除繁殖期間雄鳥站在枝頭鳴叫外,一般多在林下灌叢間活動和覓食。停歇時常上下擺尾。 紅脅藍尾鴝在中國繁殖,也在中國越冬,既是夏候鳥,也是冬候鳥。
分布範圍
在中國主要繁殖於東北和西南地區,越冬於長江流域和長江以南廣大地區。
分布於東歐,自烏拉爾西部往東經西伯利亞到太平洋鄂霍次克海岸、堪察加半島、俄羅斯遠東、朝鮮、日本,南至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喜馬拉雅山區等地,越冬於泰國、中南半島和印度。
繁殖方式
紅脅藍尾鴝主要營巢於海拔1000米以上比較茂密的暗針葉林和岳樺林中。營巢環境一般較為陰暗、潮濕,地勢起伏不平,特別是愛在高出地面的土坎、突出的樹根和土崖上的洞穴中營巢,也有在樹幹洞穴中營巢的。巢附近常有灌叢、枯枝落葉或苔蘚將巢掩蓋相當隱蔽。通常雄鳥在4月末5月初從山下部遷到山上部繁殖地後就開始占區,並站在巢域樹尖上鳴叫,藉以吸引雌鳥,配對後則和雌鳥一起尋找巢址和開始築巢。築巢時間多在5月中下旬開始持續到6月下旬。營巢由雌雄親鳥共同承擔,但以雌鳥為主,雄鳥仍不時在巢區內樹叢間鳴唱,偶爾參與營巢活動。每個巢營築時間需7-10天。巢呈杯狀,主要由苔蘚構成,內面有時墊有獸毛和松針。巢的大小為外徑13.5-15.0厘米,內徑7.0-7.5厘米,深3-4厘米。巢築好後即開始產卵,亦有的要休息幾天才產卵。1年繁殖1窩,1天產1枚卵,有的間隔1天才產第二枚卵。每窩產卵通常4-7枚,多為5-6枚。卵白色、鈍端被有紅褐色細小斑點,常密集於一圈呈環狀。卵為橢圓形,大小為17.5-18.0毫米×13.0-14.5毫米,重2.0-2.5克,卵產齊後即開始孵卵,孵卵由雌鳥承擔,孵化期14-15天。雛鳥晚成性,孵出後由雌雄親鳥共同育雛。雛鳥孵出後最初幾天主要由雄鳥餵食,雌鳥多在巢中暖雛,有時僅在中午天氣暖和時才離巢尋食餵雛。隨着雛鳥的長大,保暖能力的增強,雌鳥亦積極參與尋食餵雛,每天餵食時間長達11-14小時。雛鳥留巢期13±1天。繁殖於亞洲東北部及喜馬拉雅山脈。冬季遷至中國南方及東南亞。
保護現狀
- 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 種群現狀
紅脅藍尾鴝是食蟲鳥,所吃食物多是一些重要森林害蟲,在森林保護中具有重要意義。種群數量較普遍,但多有人捕捉該鳥作籠養鳥和出售,應注意保護。
視訊
參考文獻
- ↑ 瀕危物種—紅脅藍尾鴝. 每日頭條. 事件發生在 2018-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