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糖果效應
來自百度的圖片
糖果效應

中文名稱 :糖果效應

發現者 :薩勒

涉及學科 :心理學

實驗參照物 :4歲孩子

糖果效應是從小時候的自控、判斷、自信的小實驗中能預測出他長大後個性的效應。來自於一場心理學實驗的偶然發現。

目錄

簡介

糖果效應來自於一場心理學實驗的偶然發現。1960年,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設計了一個著名的關於"延遲滿足"的實驗,這個實驗是在斯坦福大學校園裡的一間幼兒園進行的。研究人員找來數十名兒童,讓他們每個人單獨呆在一個只有一張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間裡,桌子上的托盤裡有這些兒童愛吃的東西-棉花糖、曲奇或是餅乾棒。研究人員告訴他們可以馬上吃掉棉花糖,或者等研究人員回來時再吃還可以再得到一顆棉花糖做為獎勵。他們還可以按響桌子上的鈴,研究人員聽到鈴聲會馬上返回。對這些孩子們來說,實驗的過程頗為難熬。有的孩子為了不去看那誘惑人的棉花糖而捂住眼睛或是背轉身體,還有一些孩子開始做一些小動作--踢桌子,拉自己的辮子,有的甚至用手去打棉花糖。結果,大多數的孩子堅持不到三分鐘就放棄了。"一些孩子甚至沒有按鈴就直接把糖吃掉了"另一些盯着桌上的棉花糖,半分鐘後按了鈴"。大約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遲了自己對棉花糖的欲望,他們等到研究人員回來兌現了獎勵,差不多有15分鐘的時間。這個實驗的最初目的是研究為什麼有人可以"延遲滿足"而有人卻只能投降的心理過程。然而,米歇爾在偶然與同樣參加上述實驗的三個女兒談到她們幼兒園夥伴們的近況時,他發現這些少年的學習成績與他們小時候"延遲滿足"的能力存在某種聯繫。從1981年開始,米歇爾逐一聯繫現今已是高中生的653名參加者,給他們的父母、老師發去調查問卷,針對這些孩子的學習成績、處理問題的能力以及與同學的關係等方面提問。米歇爾在分析問卷的結果時發現,當年馬上按鈴的孩子無論在家裡還是在學校,都更容易出現行為上的問題,成績分數也較低。他們通常難以面對壓力、注意力不集中而且很難維持與他人的友誼。而那些可以等上15分鐘再吃糖的孩子在綜合SAT(學習能力傾向測驗)中成績比那些馬上吃糖孩子平均高出210分。在繼續追蹤 到他們35歲以後,表明當年不能等待的人成年後有更高的體重指數並更容易有吸毒方面的問題。這種從小時候的自控、判斷、自信的小實驗中預測出他長大後個性的效應,就叫糖果效應。

實驗結果

2 / 3 的孩子選擇寧願等20 分鐘得2 塊糖。當然,他們很難控制自己的欲望,不少孩子只好把眼睛閉起來傻等,以防受糖的誘惑,或者用雙臂抱頭,不看糖或唱歌、跳舞。還有的孩子乾脆躺下睡覺--為了熬過20 分鐘!1 / 3 的孩子選擇現在就吃一塊糖。實驗者一走,1 秒鐘內他們就把那塊糖塞到嘴裡了。經12 年的追蹤,凡熬過20 分鐘的孩子(已是16 歲了),都有較強的自制能力,自我肯定,充滿信心,處理問題的能力強,樂於接受挑戰;而選擇吃1 塊糖的孩子(也已16 歲了),則表現為猶豫不定、多疑、神經質,頂不住挫折,自尊心易受傷害,等等。這種從小時候的自控、判斷、自信的小實驗中能預測出他長大後個性的效應,就叫糖果效應。當然這只是一家之說,薩勒也未指出實馬的樣本大小,有多少被試孩子,他們的家教狀況如何。4 歲的測試不會絕對性地決定他以後的人格,4 至16 歲期間,12 年的環境與教育會起更大的作用。但薩勒提出的這個效應還是頗有新意的。

反對觀點

  • 雖然糖果效應看上去能通過孩子們對糖果的忍耐力,看出未來的一些變化,但還是有一些反對的聲音
  • 這種效應的主要反對觀點認為:
  • 一、糖果可能並不能作為自控的有效測試物,因為不同孩子對糖果的耐受能力不同。因為通過給不同階層的孩子做同樣的實驗,他發現低收入階層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低於平均水平。
  • 二、個體的樣本數較少,從而使實驗偏差很大。因為實驗的初期目的並不是進行長期實驗,因此樣本數的選擇,個體的選擇都不適合說明群體或者大眾情況。
  • 但是米歇爾堅持該實驗的合理性。米歇爾認為自我控制能力比智商起到了更為重要的作用。如果一個孩子可以控制自己而得到更多的利益,那麼他就可以去更加努力學習和工作,從而在職場上取得更大的成功那個。米歇爾認為,我們遇到的事件會與一個複雜的認知--情感系統發生交互作用,並最終決定了我們的行為。在這個模型中,認知--情感單元是構成我們人格中核心元素的所有心理表象。許多人質疑米歇爾的研究的另一個原因來自於研究所呈現的基因決定論(遺傳決定論)。米歇爾的研究發現,甚至在19個月大的嬰兒身上也可以看出"延遲滿足"的能力差異。把嬰兒從母親身邊抱走,觀察不同嬰兒的反應。結果,有些嬰兒立刻哇哇大哭,另一些則可以通過轉移注意力來克服母親離開的焦慮情緒,比如玩玩具。當等到這些嬰兒5歲大時,研究人員給他們做了同樣的棉花糖實驗,實驗顯示,當初哇哇大哭的孩子長大後依然無法抵擋棉花糖的誘惑。這個實驗結果違反了大多數人堅信的教育成就未來的想法。[1]

視頻

讓人生道路越走越寬的,四種思維,其中糖果效應最難做到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