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来自网络 的图片

米辣子又名吴茱萸(学名Tetradium ruticarpum,原名Euodia ruticarpa),

别名吴萸、茶辣漆辣子臭辣子树左力纯幽子米辣子等。[1]

通常分大花吴茱萸、中花吴茱萸和小花吴茱萸等几个品种。

小乔木或灌木,高3-5米,嫩枝暗紫红色,与嫩芽同被灰黄或红锈色绒毛,

或疏短毛。生于平地至海拔1500米山地疏林或灌木丛中,多见于向阳坡地。

各地有小或大量栽种。 嫩果经泡制凉干后即是传统中药吴茱萸,简称吴萸,

是苦味健胃剂和镇痛剂,又作驱蛔虫药。 其性热味苦辛,

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之功,用于治疗肝胃虚寒、阴浊上逆所致的头痛或胃脘疼痛等症。

基本信息

中文名:吴茱萸

拉丁学名: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

别称:吴萸、茶辣、漆辣子

二名法:Tetradium ruticarpum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Magnoliophyta

纲:双子叶植物纲 Magnoliopsida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目:芸香目

亚目:芸香亚目

科:芸香科(Rutaceae)

亚科:芸香亚科

属:吴茱萸属(Tetradium)

种:吴茱萸(T. ruticarpum)

形态特征

叶有小叶5-11片,小叶薄至厚纸质,卵形,椭圆形或披针形,长6-18厘米,宽3-7厘米,叶轴下部的较小,

两侧对称或一侧的基部稍偏斜,边全缘或浅波浪状,

小叶两面及叶轴被长柔毛,毛密如毡状,或仅中脉两侧被短毛,油点大且多。

花序顶生;雄花序的花彼此疏离,雌花序的花密集或疏离;

萼片及花瓣均5片,偶有4片,镊合排列;雄花花瓣长3-4毫米,

腹面被疏长毛,退化雌蕊4-5深裂,下部及花丝均被白色长柔毛,

雄蕊伸出花瓣之上;雌花花瓣长4-5毫米,腹面被毛,

退化雄蕊鳞片状或短线状或兼有细小的不育花药,子房及花柱下部被疏长毛。

果序宽(3-)12厘米,果密集或疏离,暗紫红色,

有大油点,每分果瓣有1种子;种子近圆球形,一端钝尖,

腹面略平坦,长4-5毫米,褐黑色,有光泽。花期4-6月,果期8-11月。

药用价值

目录

功用主治

温中,止痛,理气,燥湿 ,厥阴头痛,脏寒吐泻,脘腹胀痛,

经行腹痛,五更泄泻,高血压症,脚气,疝气,口疮溃疡,齿痛,湿疹,黄水疮。

①《本经》: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

②《别录》:主痰冷,腹内绞痛,诸冷实不消,中恶,心腹痛,逆气,利五脏。

③《》:主心腹疾,积冷,心下结气,疰心痛;[2]

治霍乱转筋,胃中冷气,吐泻腹痛不可胜忍者;疗遍身顽痹,冷食不消,利大肠拥气。

④《本草拾遗》:杀恶虫毒,牙齿虫匿。

⑤《日华子本草》:健脾通关节。

治腹痛,肾气,脚气,水肿,下产后余血。

⑥王好古:治痞满塞胸,咽膈不通,润肝燥脾。

⑦《纲目》:开郁化滞。

治吞酸,蹶阴痰涎头痛,阴毒腹痛,疝气,血痢,喉舌口疮。

偏方功效

1、治肾气上哕,肾气自腹中起上筑于咽喉,逆气连属而不能吐,

或至数十声,上下不得喘息:吴茱萸(醋炒)、橘皮、附子(去皮)各50克。

为末,面糊丸,梧子大。每姜汤下七十丸。(《仁存堂经验方》)

2.治醋心,每醋气上攻如酽醋:茱萸一合。水三盏,煎七分,顿服。纵浓,亦须强服。(《兵部手祭方》)

3.治食已吞酸,胃气虚冷者:吴茱萸(汤泡七次,焙)、干姜(炮)等分。为末,汤服5克。(《圣惠方》)

4.治肝火:黄连300克,吴茱萸50克或25克。上为末,

水丸或蒸饼丸。白汤下五十丸。(《丹溪心法》左金丸)

5.治呕而胸满,及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一升,人参150克,

生姜300克,大枣十二枚。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金匮要略》吴茱萸汤)

6.治头风:吴茱萸三升。水五升,煮取三升,以绵拭发。(《干金翼方》)

7.治痰饮头疼背寒,呕吐酸汁,数日伏枕不食,十日一发:

吴茱萸(汤泡七次)、茯苓筹分。为末,炼蜜丸悟子大。

每热水下五十丸,(《朱氏集验方》)

8.治多年脾泄,老人多此,谓之水土同化:吴茱萸三钱。

泡过,煎汁,入盐少许,通口服,盖茱萸能暖膀胱,水道既清,

大肠自固,他药虽热,不能分解清浊也。(《仁存堂经验方》)

9.治脾受湿气,泄利不止,米谷迟化,脐腹刺痛;小儿有疳气下痢,

亦能治之:黄连(去须)、吴茱萸(去梗,炒)、白芍药各五两。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浓煎米饮下,空心日三服。(《局方》戊己丸)

10.治脚气入腹,困闷欲死,腹胀:吴茱萸六升,木瓜两颗(切)。

上二味,以水一斗三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

进一服,或吐、或汗、或利、或大热闷,即瘥。(《千金方》苏长史茱萸汤)

11.治脚气疼痛,如人感风湿流注,脚足痛不可忍,筋脉浮肿,

宜服之:槟榔七枚,陈皮(去白)、木瓜各一两,吴茱萸、紫苏叶各三钱,

桔梗(去芦)、生姜(和皮)各半两。上细切,水煎,

次日五更,分作三、五服,只是冷服。冬天略温服亦得。(《证治准绳》鸡鸣散)

12.治远年近日小肠疝气,偏坠搐疼,脐下撮痛,以致闷乱,

及外肾肿硬,日渐滋长,阴间湿痒成疮:

吴茱萸(去枝梗)一斤(四两用酒浸,四两用醋浸,

四两用汤浸,四两用童子小便浸,各浸一宿,同焙干),

泽泻(去灰土)二两。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食前盐汤或酒吞下。(《局方》夺命丹)

13.治小儿肾缩(乃初生受寒所致):

吴茱萸、硫黄各半两。同大蒜研涂其腹,仍以蛇床子烟熏之。(《圣惠方》)

14.治口疮口疳:茱萸末,醋调涂足心。亦治咽喉作痛。(《濒湖集简方》)

15.治牙齿疼痛:茱萸煎酒含漱之。(《食疗本草》)

16.治湿疹:炒吴茱萸一两,乌贼骨七钱,硫黄二钱。

共研细末备用。湿疹患处渗出液多者撒干粉;

无渗出液者用蓖麻油或猪板油化开调抹,

隔日一次,上药后用纱布包扎。(《全展选编·皮肤科》)

17.治阴下湿痒生疮:吴茱萸一升,水三升,煮三、五沸,去滓,以洗疮。诸疮亦治之。(《古今录验方》)

18.中风(口角偏斜,不能语言)。

用茱萸一升、姜豉三升、清酒五程式,合煎开数次,冷后每服半升。一天服三次。微汗即愈。

19.全身发痒。用茱萸一升,加酒五升,煮成一升半,乘温擦洗,痒即停止。

20.冬月感寒。用吴茱萸五钱煎汤服,以出汗为度。

21.呕吐、胸满、头痛。用茱萸一升、枣二十枚、生姜一两、人参一两,

加水五升煎成三升,每服七合,一天服二次,此方名吴茱萸汤。

22.心腹冷痛。用吴茱萸五合,加酒三升煮开,分三次服。

23.小肠疝气(偏坠疼痛,睾丸肿硬,阴部湿痒)。

用吴茱萸(去梗)一斤,分作四份。四两泡酒,四两泡醋,

四两泡开水,四两泡童便。经一夜后,都取出焙干,加泽泻二两,

共研为末,以酒和粉调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盐

汤或酒送下。此方名夺命丹,亦名星斗丸。

24.妇女阴寒,久不受孕。用吴茱萸、川椒各一升,共研为末,

加炼蜜做丸子,如弹子大。裹棉肉纳入阴道中,令子宫开即可受孕。

25.胃气虚冷,口吐酸水。吴茱萸在开水中泡七次,取出焙干,加干姜(炮),等分为末。每服一钱,热汤送下。

26.转筋入腹。用茱萸(炒)二两,加酒二碗,煎成一碗,分二次服。得泻即愈。

27.老人多年水泄。用吴茱萸三钱,泡过,取出,加水煎嗔,放一点盐后服下。

28.赤白痢(脾胃受湿,下痢腹痛,米谷不化)。

用吴茱萸、黄连、白芍药各一两,同炒为末,

加蒸饼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米汤送下。此方名戊己丸。

又方:用川黄连二峡谷、吴茱萸二两(汤沁七次),同炒香,

分别研为末,各与粟米饭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收存备用。

每服三十丸。赤痢,以甘草汤送服黄连丸;白痢,以干姜汤送服茱萸丸;

赤白痢,两丸各用十五粒,米汤送下。此方名变通丸。

又方:用吴茱萸二两、黄连二两,同炒香,各自为末。

以百草霜二两,加饭同黄连做成丸子;以白芍药末二两,

加饭同茱萸做成丸子,各如梧子大,收存备用。每服五十丸。

赤痢,以乌梅汤送服连霜丸;白痢,以米汤送服茱芍丸;

赤白痢,两种药丸各服二十五粒。此方名二色丸。

29.腹中积块。用茱萸一升捣烂,和酒同煮,

取出包软布中熨积块处,冷则炒热再熨。块如移动,熨也移动,直至积块消除。

30.牙齿疼痛。用茱萸煎酒含漱。

31.老小风疹。用茱萸煎酒涂搽。

32.痈疽发背。用吴茱萸一升捣为末,加苦酒调涂布上贴患处。

33.寒热怪病(发寒发热不止,几天后四肢坚硬如石,

敲起来发铜器声,日渐瘦弱)。用茱萸、木香等分,煎服。

【附】吴茱萸的功效是温中、散寒、下气、开郁。临床实际上践,

亦用本品治蛲虫病。临床实践学认为吴茱萸有明显的止痛、止呕作用。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