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米脂縣博物館

博物館(消防培訓)原圖鏈接來自 網易 的圖片

米脂縣博物館米脂縣北的盤龍山上,盤龍山原名馬鞍山,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米脂縣博物館,位於陝西省米脂縣城北盤龍山古建築群內(李自成行宮),原為1982年7月成立的文管所,1985年改名為米脂縣博物館[1]。隸屬於米脂縣文體事業局。館址所在地盤龍山古建築群,位於米脂縣城北盤龍山南麓,始建於明成化年間,其前身為真武祖師廟,明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後,令其侄李過返鄉,將原馬鞍山真武廟改擴建為行宮,並將馬鞍山改名為盤龍山。

目錄

簡介

據《米脂縣誌》載,李自成曾兩次返里,在此居住。李自成失敗以後,當地民眾恐清政府將其焚毀,又恢復為真武廟,清乾隆、光緒年間先後擴建、維修,成為現今規模。1927年以後,古建築群作為三民二中校舍(學校先後改名為陝甘寧邊區米脂中學、米脂中學),1982年交文物部門管理。

建築設計

盤龍山古建築群占地面積為6700平方米,建築面積3600平方米。主要由樂樓、梅花亭、捧聖樓、二天門、玉皇閣、啟祥殿、兆慶宮七部分組成,殿宇巍峨,規模宏敞,依山就勢,錯落有致,屬典型明清古建築群。1992年4月被陝西省政府命名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被陝西省委命名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2]基地,2006年5月2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文管所在此成立後,國家、省文物局先後撥款對部分古建築進行了維修、彩繪。2005年至2007年由國家、省、市有關部門撥專款千餘萬元,完成了古建維修(鍾、鼓樓、前東廂房、東西耳房、東西哨樓、玉皇閣、二天門、東西護坡、捧聖樓、樂樓,地面、管網整體處理)和整體彩繪工程。同時擴建5.2畝用地,完成了廣場綠化、亮化、管網、道路、牌樓大門、售票房、工藝品商店、星級廁所、圍牆等旅遊基礎配套設施工程。

李自成行宮在米脂縣城北的盤龍山上。相傳為古代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公元1606至1646年)回鄉省親而建的行宮,造型古雅,氣勢壯觀。米脂縣博物館設在行宮內,館內陳列本縣出土的東漢畫像石和其它歷史文物。

盤龍山原名馬鞍山,明嘉靖年間,曾在山間修建真武祖師廟。崇禎十六年(1643年),闖王李自成於西安建立大順政權後,派其侄李過回米脂掃墓。李過率兵3萬駐紮山下,並將山上的真武祖師廟擴建為行宮。是年11月,李自成親率大軍回米脂參加祭奠。他見行宮建築雄偉,十分高興,便賜山名為盤龍山,行宮正殿為啟祥殿,後殿為兆慶宮。李自成起義失敗後,當地群眾為保護這群建築,塑起真武祖師像,行宮又變成一座廟宇。

李自成行宮依山跨險,以前後兩層近90級石階,將別致勁秀的八卦亭(又名梅花亭)、樂樓、捧聖樓、二天門以及凌空而立的玉皇閣聯結托起,排列有序,渾然一體,直上山巔,最後在一塊空闊地面建成富麗堂皇的啟祥殿、兆慶宮以及鐘樓、鼓樓、登上凌空而起的前樓憑欄遠眺,山川勝景盡收眼底,遠山如浪起雲涌,近水似帶飄蛇行。

據《明史》記載,李自成起義後曾先後兩次回到家鄉。一次是在崇禎九年(公元1636年)四月,李自成起義軍活捉了延綏總兵俞腳霄、打敗明軍後在延安開過慶祝會。北上回到米脂,駐兵馬鞍山。傳說米脂百姓見李自成歸鄉,無不歡聲載道,紛紛頭頂香爐,手提酒漿,如迎王師、為不驚擾父老鄉親,他下令不許攻城,並親臨城下,喚出知縣邊大授,對他說:「此吾故鄉也。勿虜我父老。」隨後又留下白銀3萬兩,讓其重修文廟,興辦義學,培養家鄉人才。

米脂縣博物館是在李自成行宮的基礎上建成的,1985年7月開始對外開放接待遊客,博物館占地總面積6700平方米,使用面積3600平方米,現有藏品935件,其中一級文物43件,二級文物132件,三級文物233件,有中生代三疊紀(距今2.25--1.8億年)的生物化石,新石器時代的陶器、石器、秦代石刻、漢代畫像石、唐宋以來的瓷器、書畫等,特別是博物館收藏的127件漢代畫像石最為珍貴,內容豐富,題材多樣,藝術表現力強,地域特色鮮明,在全國同類文物中占突出地位。

視頻

米脂縣博物館 相關視頻

米脂縣宣傳片
米脂縣李自成行宮《雪中情》

參考文獻

  1. 博物館的意義和作用是什麼,有途網,2020-09-20
  2. 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搜狐,2019-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