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蘭盔甲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米蘭鎧甲
外文名; Milan armor
起始時間; 1432年
主要材料; 鐵、鋼等金屬
歷史來源
在城市國家林立的意大利半島上,戰爭從未停止過,因此兵器生產十分發達。在1432年佛羅倫薩與錫耶納戰爭的聖羅馬諾戰役中,盔甲略呈黑色。那實際上是原本白色的盔甲變色後的緣故。
這種近似完美的盔甲曾在米蘭大量地生產,時間大約是15世紀中葉。聖女貞德的白色盔甲據說也是請來意大利盔甲大師製作的,費用是100里維爾(100枚金幣)。這件盔甲至今仍有許多解不開的謎。
聖女貞德要求面見皇帝查理七世是1429年2月28日以後。她聲稱自己聽到了聖母的福音,而當時為了弄清這一點,需要6周(42天)的時間。後來在4月28日,她身着白色盔甲,帶兵去解救奧爾良。因此我們推測她大約花了二十多天來為自己做出征的準備。
二十多天裡似乎很難做好一副高級的盔甲。如果要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製作完成的話,大概另外支付了一筆極高的費用。
她被授予爵位和紋章,但最終卻被視為魔女。一名騎士如果被剝奪了騎士的稱號,那麼他(她)所使用過的兵器等都將被扔進泥土中,砸碎。貞德的盔甲肯定也遭遇了同樣的下場。所以後來的畫家在描繪她身着盔甲的英姿時,各不相同。
盔甲改良
米蘭作為自由都市,工商業尤其發達。當時盔甲製造者(製造商與工人)多達數百人。其生產能力已頗具規模,兩三天內就能完成一件軍隊所需要的盔甲。
其中以米薩基里亞家族最為有名。他們不光在米蘭,而且在國外也有許多代理店。他們製作的盔甲出口到法國、英國、西班牙等地。因此,在描繪當時戰爭情形的繪畫中我們會發現敵對雙方往往穿的都是同樣的盔甲,難以區分。
新式的盔甲經第一代盔甲大師米薩基里亞之手開始流行,後由其兒子托馬索將它傳遍歐洲各地。托馬索的兒子安東奧20歲便繼承父業,並從當地的封建領主處獲得免稅的優厚待遇,從此更進一步促進了米薩基里亞家族的發展。到了1470年,米薩基里亞家族已經擁有了自己的大工廠和礦山。
米薩基里亞家族開發出的盔甲是一種全套的盔甲(米蘭式)其全新的設計充分考慮到了這一點。但從人的機能上來看,左右分工有所不同。例如左手被稱為"盾之手",發揮着防禦的作用。因此,要想製作出更完美的盔甲的話,就要考慮到上述特點。
例如,穿上了盔甲後就不再需要盾牌,所以有必在關鍵的左胸部位增加厚度,起到盾牌的作用等等。經過這樣的加工,盔甲由過去的完全對稱變成為不對稱了。
如果長時間地舉着笨重的槍右手會酸痛而無力。於是,新的盔甲在胸部與護胸部右處添設了一個掛槍用鈎。
另外在意大利,工匠們選擇自然界最為堅固的形狀--球形作為盔甲的基本形狀,因而其盔甲具有線條之美。面光滑的線條又有效地削弱了弓箭的力量,使用使弓箭難以射入人體中。
歐洲鎧甲對比
歐洲鎧甲巔峰代表作應該是米蘭盔甲和哥特盔甲.出現於14世紀,在當時所有的鎧甲中,大致來分的話就是這兩種最為流行.米蘭式的特點是線條圓潤、貼身,優美,造型漂亮;而哥特式則簡潔、充滿機能美,多稜角,運動性好.--從這時開始,鎧甲所出現的大量的稜角狀設計,可以極大地改變箭石和彈丸的彈道,避免直接的撞擊,也可以偏轉分散近戰的力度.就象坦克裝甲的傾斜角度一樣,即使在厚度材料不變的情況下,也可以增加防禦能力.[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