簪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簪
拼音; zān
注音; ㄗㄢ
总笔画; 18
部首; 竹
郑码; MHRK
基本信息; 拼音:zān
简体部首:竹,部外笔画:12,总笔画:18
五笔86&98:TAQJ
仓颉:HMUA
郑码:MHRK
四角号码:88601
UniCode:CJK
统一汉字:U+7C2A
可用金探希鸦属,骨头,玉石等制成,多加以珠宝装饰。后来专指妇女绾髻的首饰。擿,簪股,将头部做成可搔头的簪子,所以俗称为搔头。《西京杂记》记载:
汉字演变
簪
详细字义
(形声。从竹,赞(zǎn)声。古文字形,象针形头饰形。本义:簪子。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用来绾住头发的一种首饰,古代亦用以把帽子别在头发)
周主亡玉簪,令吏求之,三巩嫌仔想日不能得也。――《韩非子》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柳宗元《溪居》
(袁可立)既撄颔下,便抽簪林居,绝意小草。--明 梁云构《袁节寰晋大司马奉命乘传锦还序》
~子。金~。玉~。~缨(做官者显贵之称)。~绅
又如:簪冕(冠簪与冕服);簪绂(簪,冠簪;绂,丝制的帽带);簪裾(古时显贵所穿着的服饰);
簪缨 zānyīng 古代达官贵人的冠饰。后遂借以指高官显宦
不将萝薜易簪缨。――张悦《浥湖山寺》
簪缨缙绅:比喻仕宦之人
簪
zān
(1)
插戴在头上 [wear in one's hair]
西门豹簪笔磬折,向河立待良久。――《史记·滑稽列传》
乃簪一花。――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插,戴:~戴。~菊。~笔(古人朝见,插笔于冠,以备记事)。~笏(古代笏以记事,簪笔以备写,臣僚奏事执笏簪笔。故亦称做官堡想页碑)。
簪朵(犹簪花,戴花);簪挂(簪花挂彩);簪星曳月(形容佩带光彩耀眼);簪冠(插簪于冠);簪花(戴花);簪菊(古人习俗,于重阳节插戴菊花以避邪延年)
(2)
连缀 [stitch meet]
以爵弁服簪裳于衣左。――《仪礼·士丧礼》
又如:簪合(折簪重合。指女子丧夫后再遇意中人而结为夫妇);
簪蒿席草(以蒿作簪,以草为席。形容生活艰苦)
簪子
zānzi
[woman's hairpin] 用以绾住头发或插装饰物的一种妇女首饰,有横直之分。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古文〕兂寓《广韵》侧吟切《集韵》《韵会》缁岑切《正韵》缁深切,$音㻸。首筓也。《释名》簪,兓也,连冠于发也。
又㏽也,因形名之也。
又《广耻拘汽韵》作含切《集韵》《韵会》套阀厦《正韵》祖含切,$音鐕。义同。
又疾也。《易·豫卦》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疏》簪,疾也。以信待之,则羣朋合聚,而疾来也。
又《前汉·百官表》爵一级曰公士探促,二上造,三讲习端簪袅袅。《注》师古曰:以组带马曰袅。簪袅者,言饰此马也。
又《集韵》子感切,音昝。《易》朋盍簪。王肃读。
又徂官切。《易》朋盍簪。李鼎祚曰:簪旧读作攒。 《集韵》或作帢、篸。[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