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屆奧斯卡金像獎
第50屆奧斯卡金像獎[1]頒獎典禮於1978年7月3日在美國加州,洛杉磯音樂中心(L.A. County Music Center) 舉行,由鮑伯·霍普(Bob Hope)擔任主持人;最佳影片安妮·霍爾;最佳導演伍迪·艾倫。
第50屆奧斯卡金像獎 | |
---|---|
奧斯卡獎盃 |
《電視台風雲》成為奧斯卡歷史上第二部獲得3項表演獎的影片,第一部是1951年的《欲望號街車》。1977年1月14日,最佳男主角獲得者彼得·芬奇(Peter Finch)因心臟病發作,死於洛杉磯的BEVERLY-WILSHIRE酒店大堂內。他是奧斯卡歷史上第一位去世之後獲獎的演員。麗娜·維爾特米勒(Lina Wertmuller)成為奧斯卡歷史上第一位被提名最佳導演的女性。
關於奧斯卡金像獎
自第一屆以來,除1930年和1933年以外,奧斯卡金像獎都是每年舉行一次。規定每年3月左右對上一年度的影片和演職員進行評獎。評選和頒發獎由學院組織專門的管理委員會主持。一年一度的奧斯卡頒獎儀式始終是美國好萊塢的一個盛大節日。世界好多國家都通過電視台轉播大會盛況。
獎項分布
頒發的獎項有23個,其中除最佳影片獎、最佳女演員和男演員獎、最佳導演獎之外,還有最佳攝影、美工、服裝設計、原劇本、改編劇本、改編配樂、剪輯、視覺效果、作曲、音響獎等等。此外,還有給那些在 電影界做出巨大成績的老演員 和老電影工作者的"特別獎"和一定數量的補充獎。 直到1931年,有個新來的學院女秘書看到這尊銅像,驚呼使她想起了叔叔奧斯卡,一位記者立即把她的話報道出去。從此,人們便把這個人像稱為"奧斯卡"。奧斯卡金像獎也因此得名。
獎盃設計
奧斯卡金像由學院早期成員之一賽德里克-吉本斯設計。他在一次宴會上,在桌布上描繪出了金像的草圖,並最終由洛杉磯著名藝術家喬治-斯坦利雕刻而成。第一尊金像於1929年5月16日頒發。每尊金像均為合金鑄成,再鍍以24K純金。金像高13.5英寸(約34.3厘米),重8.5磅(約3.8公斤),造型為一名手拄長劍的武士站在電影膠片盤上,片盤上的五條輪輻象徵着學院最初的五個部分:演員、導演、製作人、技師和劇作者。所有的金像均由芝加哥R.S.歐文斯公司鑄造。奧斯卡獎這個別稱從何而來已無法考證,最普遍的說法是學院圖書館館員、後任學院執行主管的瑪格麗特-哈里克(Margaret)1931年時
曾說這尊金像很像她的奧斯卡叔叔,於是記者和學院的成員們開始以這個名字稱呼它。1934年,華特·迪士尼在領獎時引用了這個名字,由此奧斯卡獎這一別稱日漸被人們所熟悉。但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一直到1939年才開始正式使用這個名字。
頒獎會場
柯達劇院(Kodak Theatre)位於好萊塢大道 (Hollywood Blvd.)上,2001年11月9日啟用,是奧斯卡金像獎頒獎禮的舉行地點,在2002年開始成為奧斯卡的永久頒獎地。
柯達劇院,可容納3,400名觀眾,設有全美國一個最大的舞台,有120呎寬,75呎深。舞台後的記者室可容納多達1,500名記者。劇院由柯達公司贊助7500萬美元建成,並獲此冠名權。
劇院現由洛杉磯市擁有,並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會向市政府租用,以舉行奧斯卡金像獎頒獎禮。柯達劇院的入口擺放有柱裝飾,展示自1928年至今所有奧斯卡金像獎得獎人的名字,亦預留位置予未來的得獎人。
在其他時間,柯達劇院則供舉辦演唱會等表演,及其他種類的頒獎禮。
目錄
獲獎及提名名單
獎項 | 獲獎人 / 獲獎影片 | 提名名單 |
---|---|---|
最佳影片 | 《安妮·霍爾》 | 《再見女郎》、《茱莉亞》、《星球大戰》、《轉折點 / 仙舞飄飄》 |
最佳男主角 | 理查德·德萊弗斯《再見女郎》 | 伍迪·艾倫《安妮·霍爾》、理查德·伯頓《馬屬》、馬賽羅·馬斯楚安尼《特殊的一天》、約翰·屈伏塔《周末夜狂熱/周末狂熱》 |
最佳女主角 | 黛安娜·基頓《安妮·霍爾》 | 米凱亞·巴瑞辛尼科夫《轉折點/仙舞飄飄》、彼德·菲爾什《馬屬》、亞歷克·吉尼斯《星球大戰》、馬克西米利安·謝爾《茱莉亞》 |
最佳男配角 | 傑森·羅巴茲 《茱莉亞》 | 米凱亞·巴瑞辛尼科夫《轉折點》、馬克西米連·謝爾《茱莉亞》、亞歷克·吉尼斯《星球大戰》、彼得·弗斯《戀馬狂》 |
最佳女配角 | 范尼莎·雷德格雷夫《茱莉亞》 | 萊斯利·布朗《轉折點/仙舞飄飄》、奎因·卡明斯《再見女郎》、梅林達·狄龍《第三類接觸》、塔斯黛·韋爾德《尋找顧巴先生/慾海花》 |
最佳導演 | 伍迪·艾倫《安妮·霍爾》 | 史蒂芬·斯皮爾伯格《第三類接觸》、弗雷德·齊納曼《茱莉亞》、喬治·盧卡斯《星球大戰》、哈伯特·羅斯《轉折點/仙舞飄飄》 |
最佳原創劇本 | 《安妮·霍爾》 | 《再見女郎》、《最後的表演》、《星球大戰》、《轉折點/仙舞飄飄》 |
最佳改編劇本 | 《茱莉亞》 | 《馬屬》、《我從未承諾給你一座玫瑰花園》、《噢,上帝!》、《朦朧的欲望/欲望的隱晦目的》 |
最佳攝影 | 《第三類接觸》 | 《灣流中的小島》、《茱莉亞》、《尋找顧巴先生/慾海花》、《轉折點/仙舞飄飄》 |
最佳藝術指導/道具布景 | 《星球大戰》 | 《77航空港/國際機場1977》、《第三類接觸》、《007:海底城/愛我的間諜》、《轉折點/仙舞飄飄》 |
最佳服裝設計 | 《星球大戰》 | 《第三類接觸》、《深深深/大海深處》、《千驚萬險/美版恐懼的代價》、《轉折點/仙舞飄飄》 |
最佳電影剪輯 | 《星球大戰》 | 《第三類接觸》、《茱莉亞》、《警察與卡車強盜》、《轉折點/仙舞飄飄》 |
最佳視覺特效 | 《星球大戰》 | 《第三類接觸》 |
最佳原創歌曲 | "You Light Up My Life"《你照亮我的生命》 | "Candle on the Water"《妙妙龍》、"Nobody Does It Better"《007:海底城/愛我的間諜》、"The Slipper and the Rose Waltz"《水晶鞋與玫瑰花》、"Someone's Waiting for You"《救難小英雄》 |
最佳改編配樂 | 《小夜曲》 | 《妙妙龍》、《水晶鞋與玫瑰花》 |
最佳原創配樂 | 《星球大戰》 | 《第三類接觸》、《茱莉亞》、《上帝的使者》、《007:海底城/愛我的間諜》 |
最佳動畫短片 | 《沙堡》 | 《滾珠遊戲》、《杜斯別里家族》、《吉米》 |
最佳真人短片 | 《我要找到方法》 | 《荒唐侍者》、《自由浮動》、《民間藝術》、《宇宙空間》 |
最佳紀錄短片 | 《我的敵人是重力》 | 《阿格達·馬丁內斯:我們的人民,我們的國家》、《第一版》、《墳墓和財寶》、《設得蘭群島的經歷》 |
最佳紀錄長片 | 《博爾茲一家的19個孩子》 | 《兒童劇場街》、《高原馬戲團》、《向夏爾加致敬》、《勞工女傭》 |
最佳外語片 | 《羅莎夫人》法國 | 《伊菲吉妮婭/希臘悲劇三部曲之三》希臘、《約納坦行動/雷霆行動》以色列、《特殊的一天》意大利、《朦朧的欲望/欲望的隱晦目的》 |
特別獎項
特別成就獎 / Special Achievement Award
星球大戰 本·貝爾特 第三類接觸 弗蘭克·華納 Frank E. Warner
終身成就獎 / Honorary Award ( 榮譽獎 )
瑪格麗特·布斯 Margaret Booth
表揚獎章 / Medal of Commendation Gordon Sawyer
Sidney P. Solow
埃爾文·G·撒爾伯格紀念獎 / Irving G. Thalberg Memorial Award
沃爾特·米里施 Walter Mirisch
吉恩·赫肖爾特人道主義獎 / Jean Hersholt Humanitarian Award
查爾登·海斯頓 Charlton Heston
奧斯卡功績獎 / Academy Award of Merit
加勒特·布朗 Garrett Brown
科學與工程獎 / Scientific and Engineering Award
約翰·戴克斯特拉 John Dykstra
最佳影片
《安妮·霍爾》[2]是現代浪漫喜劇的一典範,對後世影響極為深遠.它混合現實和超現實場景的手法對後世的電影和電視劇都有很大影響;導演伍迪·艾倫。
劇情簡介
一個猶太青年艾爾維·辛格獨自住在紐約。其貌不揚,個兒又矮又小,戴着一副深度近視鏡,衣服邋遢,不修邊幅。但他口才頗佳,經常演單口相聲。跟女人從來沒有什麽風流事,倒過着悠然自得的獨身生活。 某天,他的朋友、電視導演羅勃約他一起去打網球,湊巧在那裡邂逅了一位名叫安妮·霍爾的姑娘。她衣着時髦,口齒伶俐,交談中她說自己很想當歌星。艾爾維頓時被她的魅力所傾倒,竟然愛上了她。沒多久,這對男女就想在一起生活。安妮拿着自己的行李來到艾爾維的寓所,兩人開始同居,起初生活倒也很快樂,無悠無慮。可是沒多久,兩人之間產生了裂痕,艾爾維求助精神分析法,也無濟於事。這時安妮已在夜總會唱歌賺錢。 有一次她把一首流行歌曲唱的十分動人,竟博得了在場的著名歌星托尼·萊西的掌聲。托尼是個色狼,他垂涎於安妮的姿色與才華,花言巧語問安妮願不願意到加里福尼亞州去唱歌。艾爾維在一旁看到這情景,就更覺孤單了。此後,安妮和托尼還有羅勃之間的關係變得越來越曖昧,艾爾維疑竇叢生。安妮將自己的東西收拾好,很快的就去了加州。雖然他又見了安妮,但是兩人之間的友情之火卻也成了往事。
幕後花絮
此片出現的一些演員後來都成了名:基斯杜化華堅(Christopher Walken)在早期的角色中,飾演安妮的自殺性又令人毛骨悚然的哥哥。Jeff Goldblum在洛杉磯派對中致電他的古魯(印度教的導師)並說了一句:「我忘記了我的祈禱文。」Sigourney Weaver曾隱約出現在Alvy那天在戲院的約會。Beverly D'Angelo飾演Rob的電視節目中的一名演員。John Glover飾演安妮霍爾的前度男友。在Alvy和安妮觀察公園的行人那幕中,Alvy說道:「噢,他就是TrumanCapote扮演大賽中的優勝者.」,其實那人就是Truman Capote本人,而他只是客串一下而已.Alvy因嗅到古柯鹼而打噴嚏那幕原只是意外.但當試片時看到觀眾因這幕而大笑時,他們決定保留這幕.製作人員也需要在這幕後多加幾場戲,以免觀眾因笑聲而錯過了之後重要的對白.亞倫原本想拍的是一出以兇殺為主線,喜劇和浪漫為副線的電影,但在電影監製遊說下將電影拍成純喜劇.亞倫最終在多年後的Manhattan Murder Mystery完了他拍兇殺電影的意念。
相關評論
《安妮·霍爾》是現代浪漫喜劇的一典範,對後世影響極為深遠.它混合現實和超現實場景的手法對後世的電影和電視劇都有很大影響;例如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電視劇Thirtysomething就是其中一出打破現實場景框框,加插漫畫角色和情節.在時裝方面,姬頓的在層層交疊著法上加上領帶(品牌為RalphLauren)也成為一種時尚服飾.此片也是基斯杜化華堅(Christopher Walken)的首部受注目之作,他飾演了安妮的奇怪又迷戀自殺的哥哥.此片令主流觀眾留意到他和他的獨特氣質.
導演介紹
導演伍迪·艾倫 性別:男;出生年:1935年12月1日;地區:歐美
美國電影導演、戲劇和電影劇作家,電影演員、爵士樂單簧管演奏家。生於紐約布魯克林一個窮苦的猶太人家庭。原名艾倫·斯圖爾特·康尼格斯伯格。高中時代就為廣播電台寫笑話,為電視台寫娛樂節目,後在紐約大學求學。
1961年,艾倫在紐約格林威治村的咖啡廳表演自己編排的節目,深受歡迎。他的第一個電影劇本是1965年的《風流紳士》,他本人參加了演出。這部劇嘲弄了上流社會的男女們,以偷情排遣他們生活的無聊。1969年他自編自導自演了影片<傻瓜入獄記> ,揶揄了三十年代強盜片中的英雄,頗受學生的歡迎。1971年他自己編導並主演的<香蕉>,是一部諷刺政客行徑的喜劇片。《性愛寶典》(1972,即《性慾奇譚》),是以學生感興趣的問題為題材,全片由七個性問題組成。1973年的<傻瓜大鬧科學城>也是他自編自導自演的,影片表現現代人對未來的科學不知所措,諷刺機械破壞了文明。1975年的《愛與死》,諷刺了知識界熟悉而關心的事物,獲得了西柏林電影節的特別獎。1977年,他自編自導自演的<安妮·霍爾>,這部影片是他的最佳作品,獲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編劇四項金像獎,並獲該年度英國電影與電視藝術學院四項大獎。1979年拍攝的<曼哈頓> ,描寫紐約這個大都市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主要是兩性之間的關係),表露了城市人精神生活的空虛孤獨人而產生缺乏安全感的現象,獲得紐約電影評論最佳導演獎和第三十三屆英國電影與電視藝術學院最佳影片獎。
伍迪·艾倫寫作的主題不外死亡、性和不道德行為,他善於吸取無聲片喜劇的優點,配合自己一套帶有濃厚地方色彩的機智對白,尤其是紐約知識分子式的機智。其諷刺對象上至政治、文化、宗教、性,下至電影、電視、猶太人習俗等等,如果不懂得、不理解影片中的人物和環境,他的那種「內行人笑話」的幽默感,將無法理解,所以他的作品很受美國本國觀眾(特別是知識分子)的歡迎,在非英語國家則有所隔閡。挑剔的法國人稱他為「美國電影界惟一的知識分子」。
伍迪·艾倫基本上每年都有一部新片推出,產量穩定的同時也能堅持自己的特點,這也是他的影迷們一直支持他的原因所在。他的其他知名作品包括1992年的<賢伉儷> ,1993年的《曼哈頓神秘謀殺》,1995年的《無敵愛美神》,1996年的<人人都說我愛你> ,1999年的《甜蜜與卑微》,2000年的《暴發戶》,2002年的《好萊塢式結局》等。2005年,他轉變風格,導演了驚悚題材的《賽末點》,好評如潮,2006年他與斯嘉麗·約翰遜再次合作了《獨家新聞》。
演員介紹
黛安·基頓
性別:女;英文名:DianeKeaton;出生年:1946年1月5日;國籍:美國;職業:演員;身高:171cm
黛安·基頓(Diane Keaton)1946年1月5日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聖莫尼卡市,父親是位工程師,母親長得很美,曾在選美競賽中獲勝。黛安從小喜歡演戲,五歲時便參加了教堂的唱詩班,並時常把弟妹們組織起來表演童話。她曾經在聖安娜大學學習戲劇表演,此後她就輟學了,前往紐約的內伯胡德劇院系統地學習表演。在夏令劇目出任一些小小的角色之後,黛安便在百老匯搖滾音樂劇《頭髮》(Hair)中得到了她的第一個主要的舞台角色。在做一些臨時演員的同時,她漸漸地引起了觀眾們的關注。
1970年,由美國老牌導演伍迪·艾倫(WoodyAllen)執導的舞台劇《呆頭鵝》(PlayItAgain,Sam)在百老匯上演成功,而該劇也使得艾倫與黛安結下了不解之緣。黛安此後多次與艾倫合作,出現在由他執導的多部影片中,其中包括《傻瓜大鬧科學城》(Sleeper)和《愛與死》(LoveandDeath)等。同年,她還出演了由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執導的奧斯卡獲獎影片、70年代經典影片<教父> (TheGodfather),在片中出演黑手黨第二代教父邁克爾的妻子凱,由於她的表演很成功,1974年又在《教父II》(TheGodfather:PartII)里扮演同一角色,而《教父》也開創了她的影星之路。
1977年,黛安一改以往的喜劇人物形象,改扮《尋找古德巴先生》(LookingforMr.Goodbar)中令人望而生畏的特麗薩,而這個角色卻為她贏得了美國金球獎的提名。同年,她還出演了被認為最能體現她的表演才能的影片《安妮·霍爾》(AnnieHall),並因為該片而獲得美國奧斯卡獎和英國電影最佳女演員獎,而該片的導演艾倫也獲得了美國電影導演協會最佳導演獎。在這部影片中,她的表演充滿了溫馨和喜趣,她那浪漫的舉止、笨拙的對白和矜持的無不令人津津樂道,而她在片中的裝扮--男式襯衫、領帶、夾克衫和肥大的長褲也隨着影片的成功而風靡一時,成為當時許多婦女競相仿效的時裝。
1981年,黛安因為在《赤色分子》(Reds)中的出色表演而第二次獲得奧斯卡獎和金球獎提名。在這部影片中,她扮演的是風流倜儻的女記者、波希米亞人路易絲。此外,在80年代,她出演的影片還包括《月落婦人心》(ShoottheMoon)、《女鼓手》(TheLittleDrummerGirl)、《心靈的罪惡》(CrimesoftheHeart)、《歲月流聲》(RadioDays)、《嬰兒炸彈》(BabyBoom)和<好母親> (TheGoodMother)等,其中三部曾經獲得奧斯卡獎提名。
進入90年代以後,黛安開始出演更加成熟的角色,這些影片包括《教父III》(TheGodfather:PartIII)、《新娘的父親》(FatheroftheBride)、曼哈頓神秘謀殺》(ManhattanMurderMystery)、《新娘的父親II》(FatheroftheBride:PartII)、《前妻俱樂部》(TheFirstWivesClub)、《真命天子》(TheOnlyThrill)、《愛情DIY》(TheOtherSister)、《城裡城外》(Town&Country)、《愛是妥協》(Something'sGottaGive)、 <達芬奇的母親> (DaVinci'sMother)、《斯通家族》(TheFamilyStone)、《因為我這麼說》(BecauseISaidSo)和《媽媽的寶寶》(Mama'sBoy)等。
為了拓寬自己在電影事業上的道路,黛安從80年代後期開始執導電影,並於1987年執導了紀錄片《天堂》(Heaven);除此之外,她還執導了影片<雙峰> (TwinPeaks)、《野花》(Wildflower)、《真情赤子心》(UnstrungHeroes)、《掛線未了情》(HangingUp)和《帕薩德娜》(Pasadena)等。《真情赤子心》是一部以她的同胞妹妹為題材的短片,該片在洛杉磯國際短片節上獲得了好評。
黛安聰穎好學,才華橫溢,除了電影外,還精通於攝影和室內裝璜設計,在紐約舉辦過數次攝影作品展。此外,她還於1995年被英國的<帝國>雜誌評為「電影史上百名最性感的影星」之一,其排名為第46。黛安至今未婚。不過,她先後收養了兩個孩子。
克里斯托弗·沃肯
性別:男;英文名:ChristopherWalke;出生年:1943年3月31日;星座:白羊座;國籍:美國;地域:歐美;職業:演員;;身高:184cm 克里斯托弗·沃肯是美國近期著名的演技派演員,影、劇兩棲,他1943年3月31日生於紐約市長島。原名羅納德·沃肯。父親是位麵包師,他少年時代就立志當演員。十六歲那年,首次登上百老匯舞台,在名導艾利亞·卡善的《JB》中擔任角色。後就讀於奧弗司特勒大學英文系。從1963年起,沃肯投身於劇壇,並改成現在的藝名。他先後演出了《冬天的獅子》、《玫瑰紋》等劇,獲得了戲劇評論獎最佳男演員稱號。
1971年,沃肯第一次在影片<安德森的錄音帶>里擔任配角,從此走上銀幕。這位演員身材細長,頭髮與眉毛均淡黃色,臉上透射一種寧謐的心境。所以,一開始專演文質彬彬的青年,如《下一站是格林威治村》里的詩人。然而,在反戰什《獵鹿人》(DeerHunter)里,他一反戲路,改飾一個被戰爭摧殘得喪失理智的精神分裂症者——尼克。尼克原是一個豪爽的鋼鐵工人,來到越南戰場上以後,被那裡的殘酷景象嚇壞了,精神完全崩潰,連美國也不願回,在西貢的賭場表演「俄羅斯輪盤賭」式自殺。這時沃肯表演的尼克,臉上沒有一點血色,只有麻木不仁的表情。由於出色的表演,沃肯獲得了奧斯卡獎最佳男配角。美國報刊稱沃肯的尼克是「受戰爭創傷的美國青年一代的化身。」
之後,這位獎主還拍了《天國之門》、 <戰爭之犬> 、《陰謀》、《死亡的激流》等。克里斯托弗·沃肯拍片態度嚴肅,藝術上刻意求精,他應成為美國新一代的明星。
幕後製作
典型的伍迪·艾倫式高智商喜劇片,是一部半自傳片,描寫一個發生在大都市的反傳統模式的愛情故事。影片通過一個神經質紐約男人缺乏安全感、又在事物的兩個極端之間矛盾不已的性格,貶抑了知識分子的犬儒流弊。這是人格悲劇的根源,也是片中笑話層出不窮的源泉。男主角對周圍世界及大小事物的評價引發了喋喋不休的獨白和對白,乃影片的精華所在。安妮的打扮隨着影片的流行掀起一股時尚潮流。本片榮獲第50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最佳女主角。這可視為一部已進入反小資境界的小資影片。
穿幫鏡頭
·在小屋臥室里的那場戲中,可以看到話筒。
·事實錯誤:片尾字幕,Christopher Walken的名字錯誤地拼寫成了「Wlaken」。
·當Alvie,Annie 和Max開車前往布魯克林,可以在高速路上看到有一輛警車,正在他們後面攔截車輛,以免進入拍攝鏡頭。
最佳男主角
理查德·德萊福斯[3],1947年10月29日生於美國紐約布魯克林,演員,奧斯卡影帝。他大學只念了一年便到醫院當職員,在60年代後期至70年代初到處流浪尋找各種演出機會,1973年的《美國風情畫》嶄露頭角,其後便開始成名,一生參演影片很多。主要成就:1977年榮獲奧斯卡影帝獎。最後演出:《海神號》演員。
早年經歷
理查德·德萊弗斯父親是紐約的律師,9歲時他們全家遷居至洛杉磯,在60年代後期至70年代初到處流浪尋找各種演出機會。
段演藝經歷
默默無聞的他早在1967年便出現在《畢業生》(The Graduate,1967)等片中,直至出演了1973年的《美國風情畫》(American Graffiti,1973)才嶄露頭角。
1975年,他參演了史蒂芬·斯皮爾伯格(Steven Spielberg)導演、轟動一時的影片《大白鯊》(Jaws,1975),本人也跟着人氣急升,兩年後,他出演了斯皮爾伯格導演的另一部重要影片《第三類接觸》(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1977)。同年,在《再見女郎》(The Goodbye Girl,1977)中的表演令他以黑馬姿態勇奪奧斯卡影帝寶座,躍登巨星之列。他在其後的20多年中繼續主演過多部影片,以《生命因你而動聽》(Mr. Holland's Opus,1995)再創表演事業的高潮。
最佳女主角
黛安娜·基頓[4](Diane Keaton),生於1946年1月5日,美國電影演員導演和製作人,曾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基頓從舞台上開始她的演藝生涯,1970年初次登上銀幕。她的第一個主要角色是1972年電影教父里的凱·亞當斯,之後她和導演及聯合主演伍迪·艾倫一起合作了呆頭鵝(Play It Again, Sam)傻瓜大鬧科學城和愛與死(Love and Death),從而確定了她喜劇演員的風格。她的下一部影片安妮·霍爾使她榮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基頓曾經宣稱她是天生的喜劇演員。
在喜劇電影獲得成功後,基頓決定嘗試其它不同類型的角色。她在赤色分子和馬文的房間裡的出色表演使她榮獲兩個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她出演的高票房電影還包括新岳父大人、大老婆俱樂部和愛是妥協。她的電影在北美市場總計票房收入達11億美元。
基頓多才多藝,除了銀幕表演以外她還是攝影師、不動產投資商和歌手。
獎項和提名
奧斯卡
獲獎
1977年最佳女主角獎安妮·霍爾Annie Hall
提名
1981年最佳女主角獎 赤色分子Reds
1996年最佳女主角獎 馬文的房間Marvin's Room
2003年最佳女主角獎愛是妥協Something's Gotta Give
英國電影學院獎
提名
1979年最佳女主角獎 曼哈頓Manhattan
1981年最佳女主角獎 赤色分子Reds艾美獎
獲獎
1978年最佳女主角獎-喜劇與音樂劇類 安妮·霍爾Annie Hall
2004年最佳女主角獎-喜劇與音樂劇類
提名
1978年最佳女主角獎-劇情類 尋找顧巴先生Looking for Mr. Goodbar
1982年最佳女主角獎-劇情類 赤色分子Reds
1983年最佳女主角獎-劇情類 月落婦人心Shoot the Moon
1985年最佳女主角獎-劇情類 鐵窗外的春天Mrs. Soffe
1988年最佳女主角獎-喜劇與音樂劇類 嬰兒炸彈Baby Boom
1994年最佳女主角獎-喜劇與音樂劇類 曼哈頓神秘謀殺案Manhattan Murder Mystery
1995年最佳女主角獎-連續短劇與電視電影 阿梅莉亞·埃爾哈特最後一次飛行Amelia Earhart: The Final Flight
艾美獎
提名
1995年連續短劇/電視電影最佳女主角 最後的飛行Amelia Earhart: The Final Flight
職業生涯
1970年代
基頓因在呆頭鵝的表演而獲得托尼獎的提名之後她參加了電影愛情遊戲Lovers and Other Strangers的拍攝也是她的電影處女作接下來又相繼客串出演夜間畫廊Night Gallery等電視劇
1972年在弗朗西斯·科波拉製作的影片教父中基頓飾演邁克爾·柯里昂由艾爾·帕西諾扮演的女友凱·亞當斯這個角色對於基頓來說是突破性的科波拉在觀看了基頓在愛情遊戲中的表演而邀請她出演教父他相信基頓能演出亞當斯古怪的性格基頓說那個時期她在電影界被評價為怪癖的女演員the kooky actress她在片中鬆弛的表演來自她自己的生活經驗她自己戲稱在電影內外她都是生活在男人世界的女人教父獲得了空前的讚譽和商業成功並摘得1972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獎
兩年後她再度出演教父2中的同一角色開始她很勉強地接受這個角色起初我不願意再次扮演教父續集的凱當我讀了劇本之後發現角色比上一部電影更真實重要在續集中她的角色有了較大變化比以前更痛恨她丈夫所幹的事情儘管如此輿論普遍認為她扮演的角色在電影中無足輕重時代雜誌認為她在教父的表演很不顯眼在教父2中也是毫無生氣的 黛安·基頓和伍迪·艾倫在安妮·霍爾的表演
1970年代基頓其它有名的電影幾乎都和伍迪·艾倫相關基頓出演了艾倫製作導演的一系列喜劇電影如傻瓜大鬧科學城愛與死我心深處Interiors曼哈頓Manhattan和赫伯特·羅斯導演的電影版呆頭鵝
1977年基頓和艾倫一起主演羅曼喜劇安妮·霍爾在片中飾演安妮·霍爾也是她一生中最著名的角色之一該片由艾倫編劇並導演當時兩人是情人關係因此影片也被認為是艾倫和基頓的自傳艾倫筆下的安妮·霍爾和基頓也有關聯安妮是基頓的妮稱而霍爾是基頓原來的姓很多基頓特有的怪癖和她喜歡自嘲的幽默感也被艾倫加入到角色中導演南希·邁耶斯曾經評價黛安是世界上最喜歡自嘲的人基頓自己也認為艾倫描寫的這個角色是自己的理想版兩人飾演一對生活在紐約的戀人偶然相識又分手片子最突出的是濃郁的生活氣息既有人生藝術的感悟又有深奧的哲理該片獲得了藝術上和商業上雙重成功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基頓也憑藉在該片中的出色表演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基頓在安妮·霍爾中穿着古怪的服裝主要是男子服裝包括領帶馬甲寬鬆褲和淺頂軟呢男帽其中電影中的大部分衣服就是基頓自己的在該電影拍攝之前她就形成這種男子氣的穿衣風格很多年了在電影發行後男子服裝成為女士的流行服飾她很快因喜好穿男裝而出名舊金山紀事報評論總是能輕易在人群中找到她在帕薩迪納市90華氏度的溫度下穿高領毛衣的唯一女子2003年基頓出席奧斯卡頒獎典禮時戴着男子的圓頂硬禮帽和男子晚禮服她經常被時裝設計師理查德·布蘭克威爾先生列入他自己的年度最差着裝女士名單
1977年9月26日著名人像攝影師道格拉斯·柯克蘭為基頓拍攝的照片登上了時代雜誌的封面並被譽為時目前電影界最好的女演員同年她開始不再拍攝擅長的喜劇類電影而轉向劇情類電影根據裘迪絲·勞斯納小說改編的電影尋找顧巴先生Looking for Mr. Goodbar是她的轉型之作在電影中她飾演一個過着雙重生活的女子白天是天主教的聾兒學校老師晚上則出沒於夜總會享受靡爛的性生活在得知這個角色是歷史上的一個心理學案例後基頓對這個角色產生了興趣
在表演之外基頓還表示這輩子我還想成為一個歌手1971年音樂劇頭髮的原聲大牒是她的第一張唱片1977年她開始錄製她的獨唱專輯但是從來沒有發行過
1980年代
1979年電影曼哈頓攝製完成後基頓和艾倫長時間的合作也告一段落直到1993年他們才再度合作1978年基頓愛上了沃倫·比蒂兩年後比蒂邀請基頓出演他的新片赤色分子飾演路易絲·波南特波南特是一個壓抑的家庭主婦1917年離開丈夫和激進記者約翰·里德一起工作後來兩人赴俄羅斯採訪記錄了蘇聯國內戰爭紐約時報評價基頓她就是路易絲·波南特美麗自私風趣而壓抑這是她迄今
以來演繹得最好的角色 基頓也因此片獲得她的第二次奧斯卡提名
比蒂是在觀看了安妮·霍爾後認為基頓自然流露的緊張和局促不安正是波南特這個角色需要的從1977年赤色分子籌備以來影片的製作一拖再拖以至於基頓認為這部影片永遠不會完成而決定離開劇組1981年影片終於完成2006年接受浮華世界雜誌採訪的時候基頓形容她在該片的角色就是一個普通人沒有什麼特別之處...我知道那個角色看起來是處在危險的境地助理導演西蒙·拉爾夫則評價路易絲·波南特是基頓所扮演的最難的角色之一當時她幾乎崩潰
1984年女鼓手The Little Drummer Girl是基頓第一次涉足恐怖電影該片在商業上慘敗評論界認為最大的原因是選角失誤新共和周刊撰文該片最重要的角色是由黛安·基頓扮演的因為她影片變得支離破碎她演得那麼拙劣那麼偏離角色兩年後基頓和傑西卡·蘭格希茜·斯派塞克一起主演心靈的罪惡Crimes of the Heart該劇本改編自貝思·亨利獲得普利策獎的作品上映後表現平平1987年她首次出演商業電影嬰兒炸彈Baby Boom由南希·邁耶斯編劇並製片基頓在影片中扮演一個曼哈頓的職業婦女突然需要照顧一個孩子從而引發笑料同年她在艾倫的電影歲月流聲中客串了一個夜總會歌手1988年的好母親The Good Mother是基頓的一個敗筆票房受挫她自己形容該片是一個巨大的失敗而評論家也把該片批評得一文不值華盛頓郵報評論她的表演退步了-她努力讓觀眾去接受一個她自己都不信服的角色
1987年基頓編劇並導演了她的第一部故事片片名為天堂Heaven是一部講述晚年的記錄影片該片褒貶不一接下來的4年中基頓又導演了一部描寫比琳達·卡萊爾等藝術家的音樂片兩部由帕特麗夏·阿奎特主演的電視電影和系列劇中國海灘China Beach和雙峰Twin Peaks中的劇集
1990年代
1990年代基頓是好萊塢最受歡迎和多才多藝的女演員之一她步入中年開始轉向成熟女性角色經常扮演中產階級家庭的家長她很小心地選擇劇本避免自己成為類型演員她說當你演了一個受歡迎的角色後你會收到大量類似的角色的劇本...我嘗試跳出那些普通的角色演繹一些不同的東西
她參與了影片檸檬姐妹The Lemon Sisters的製作片子完成後被擱置了一年1991年她和史蒂夫·馬丁聯袂主演了喜劇新岳父大人由於好母親的票房失利她還差點不能出演新岳父大人因為兩部影片都是華特迪士尼影片製作的新岳父大人是基頓經歷了4年票房低潮後的再度成功
接下來的四年基頓繼續她的成功舊金山調查者等媒體再度將基頓和凱瑟琳·赫本相提並論1970年代她演繹的角色都有她自己的影子緊張而不自信如今的她象凱瑟琳·赫本那
樣富有母性的光輝她是一個偉大而聰明的女演員她不需要靠頑固和急躁來爭取男女平等
1990年基頓在教父3中再度出演凱·亞當斯劇情背景設置為教父221年後凱成為邁克爾·柯里昂分居的妻子輿論界再次認為基頓的角色在片中無足輕重華盛頓郵報評論道雖然基頓為角色傾注了心血但是在片中除了譴責邁克爾以前的罪行之外沒有別的作用1993年基頓出演曼哈頓神秘謀殺案Manhattan Murder Mystery也是她和艾倫自1979年以來再度合作這個角色原定米婭·法羅出演但是法羅在和艾倫分手後退出了劇組
1995年基頓導演了真情赤子心Unstrung Heroes也是她導演的第一部在影院上映的故事片故事根據弗朗茲·利茲的回憶錄改編講一個名叫內森·瓦特的男孩的母親患了癌症而父親逐漸疏遠他們男孩被送到兩個古怪的舅舅身邊基頓將故事的背景從小說中的紐約搬到了自己的家鄉加利福尼亞州南部雖然這部影片指是小範圍發行並且票房收入一般但是影片和導演受到評論界的好評
這個時期基頓最成功的影片莫過於大老婆俱樂部她和戈爾迪·霍恩貝蒂·米勒攜手演繹了三個大老婆中年婦女丈夫因為喜新厭舊與她們離婚基頓宣稱這部影片的拍攝挽救了她的生活該片在北美市場票房收入高達1.05億美金並且受到中年婦女的熱捧基頓和她的同伴的表演也受到了肯定舊金山調查者認為基頓可能是當今最好的喜劇女演員
1996年基頓還主演了影片馬文的房間在片中扮演一個患白血病的女性梅麗爾·斯特里普飾演她感情疏遠的姐姐基頓也獲得了她的第三次奧斯卡獎提名雖然評論不錯但是影片沒有大範圍公映可能也是基頓最終沒有獲得奧斯卡獎的原因基頓認為扮演該片最大的難度在於理解一個得了絕症的人的心理狀態
基頓在影片來電傳情中
2000年基頓的第一部影片是和梅格·瑞安麗莎·庫卓一起主演的來電傳情Hanging Up基頓還擔任了該片的導演儘管在1996年的一次採訪時她曾經宣稱不再導演自己主演的影片作為導演就會有不同的目標當我表演的時候就不會考慮導演的工作 影片講述了三姐妹和她們年邁的父親一起生活的趣事片子反響一般在北美票房收入為3600萬美金
2001年基頓和沃倫·比蒂再度攜手出演新片城裡城外Town & Country評論和票房雙雙失利影片預算為9000萬美金而北美票房只有 700萬美金滾石雜誌評論城裡城外比訃告還不值得評論...毀壞了演員的名譽包括沃倫·比蒂和黛安·基頓2001年和2002年基頓參演了四部低成本的電視電影
基頓和傑克·尼科爾森在影片愛是妥協中
2003年影片愛是妥協成為基頓一個新的高峰該片由南希·邁耶斯執導男主角為傑克·尼科爾森尼科爾森和基頓當時分別是66歲和57歲擔當了這部浪漫喜劇的主演二十世紀福斯影片公司認為主演的年紀太大而不願意投資該影片基頓在接受婦女家庭雜誌的採訪時說象我和傑克年齡的人愛得更深更充滿熱情因為他們已經經歷了太多他們有很多的激情和希望為什麼他們不能戀愛為什麼電影不能表現這些在片中基頓扮演一個中年女子愛上了她女兒的老男友該片在北美票房收入為1.25億美金美國著名影評人羅傑·埃伯特撰文寫道尼科爾森和基頓給他們的角色帶入了自己的感受知識和幽默這是我們從未希望能在銀幕上看到的該片為基頓帶來了第四個奧斯卡提名
2005年基頓和莎拉·傑西卡·帕克一起出演喜劇斯通家族The Family Stone2007年她和曼迪·摩爾一起主演愛得過火Because I Said So上映同時基頓還作為製片人製作了一系列電影和連續劇如福克斯廣播公司系列劇新豪門恩怨Pasadena她還製作了格斯·范·桑特導演的關於校園槍殺案的電影大象Elephant基頓製作該影片的原因是我覺得這是我作為一個成人的責任去理解年輕人怎麼了
除了電影外基頓還在攝影方面顯示了強烈的興趣作為一個收藏家她接受浮華世界雜誌採訪的時候說我已經收集了大量的圖片-電影中的接吻照片我喜歡生動的東西她還舉辦過一些她自己拍攝的作品展覽並且作為編輯出版了一系列攝影書籍基頓還是一個不動產投資商她在加利福尼亞州南部買入房產在重新設計裝修後出售2003年麥當娜花費650萬美金向基頓購買了貝佛利山莊的一座宅第
2007年基頓獲得林肯中心電影協會的表彰
生活經歷
黛安·基頓於1946年1月5日出生於美國加州她天資聰穎而又多才多藝早在70年代便已在美國影壇嶄露頭角1972年黛安·基頓主演了影片再來一次沙姆她那率真自然的演技博得了觀眾們的交口稱讚此後她又在愛情與死亡安妮· 霍爾Looking For Mr.Goodbar曼哈頓等諸多影
片中扮演角色在Looking For Mr.Goodbar一片中黛安·基頓飾演了一位70年代的受壓抑後又重新獲得解放的女教師而在安妮·霍爾中她更是盡情展露了其表演才華她也因此而捧走了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美國影壇70年代的代表性女星她的知性與感性頗能反映嬉皮風尚流行的那個時代
黛安·基頓出生在加利福尼亞曾在Santa Ana大學學習戲劇19歲輟學去紐約學習表演性格叛逆的她還參加了搖滾樂團表演不久獲得機會演出轟動一時的百老匯搖滾音樂劇毛髮(Hair)並由配角升為主角
70年代初與伍迪·艾倫結識參演了他導演的影片呆頭鵝(Play It Again)安妮·霍爾等片並與之有過一段婚史
1979年演完曼哈頓之後兩人宣告分手黛安投入沃倫·比蒂Warren Beatty的懷抱兩人合作了烽火赤焰萬里情赤色分子再獲奧斯卡金像獎提名黛安主演的代表作還有教父系列以及新岳父大人上下集此外她也導演過幾部小片2001年主演的喜劇片城裡城外非常受四海歡迎
多年來作品不斷屬實力派多產性格女星
個人作品
演員作品
盛大婚禮The Big Wedding2012
愛是妥協 Something's Gotta Give 2003
失失慌殺人事件Plan B 2002
Sister Mary Explains It All 2001
城裡城外 Town & Country 2001
掛線情緣 Hanging Up 2000)
戀愛高飛 The Other Sister 1999
真命天子 Only Thrill,The 1998
前妻俱樂部 First Wives Club,The 1996
馬文的房間 Marvin's Room 1996
新娘的父親2 Father of the Bride Part II 1995
最後的飛行 Amelia Earhart: The Final Flight 1994
導演作品
掛線情緣 Hanging Up 2000)
真情赤子心 Unstrung Heroes 1995
世外桃源歷險記 Wildflower 1991
個人生活
親情和孩子
1970年代基頓和導演伍迪·艾倫共譜了一段著名的羅曼史他們相識於呆頭鵝的試戲直到一次深夜排練後的晚餐才互相開始了解艾倫說基頓的幽默感吸引了他他們很快同居但是1972年關係轉淡1971年到1993年他們一起合作了8部影片1979年基頓開始和赤色分子男主角沃倫·比蒂約會在影片拍攝結束後他們的關係也到了盡頭分手的主要原因是影片製作過程中太多的壓力分歧以及不斷出現的財務和檔期問題基頓與艾倫和比蒂一直保持着聯繫但是稱艾倫是她最好的朋友之一在教父系列的攝製過程中基頓和艾爾·帕西諾也傳出戀情時斷時續的關係在教父3完成後也畫上了句號基頓如此評價他們的關係艾爾是最使人愉快的人...對我來說他有一張最漂亮的臉孔我認為沃倫十分英俊而艾爾則迷人得致命
黛安·基頓於1996年收養了女孩德克斯特Dexter2001年又收養了男孩杜克Duke
她和男演員邁克爾·基頓沒有血緣關係和黛安一樣邁克爾也是修改了自己的姓而不至於和另一位著名的男演員邁克爾·道格拉斯相混淆實際上邁克爾是在1979年讀了一篇介紹黛安的文章後將自己姓改成基頓的
婚姻觀
我不會把結婚排除在我的人生規劃之外只是目前為止並沒有看到什麼可能性
提到黛安·基頓大部分人都會聯想到伍迪·艾倫他們是上世紀70年代才子佳人組合伍迪·艾倫自編自導自演的安妮·霍爾將黛安·基頓捧上奧斯卡影后安妮·霍爾成為當代文藝女青年的象徵中性的領帶褲裝打扮更成為經典黛安·基頓的形象也從此被建立聰明友善說起話來有點無厘頭的文藝女生
黛安·基頓常與合作的男演員假戲真做除了伍迪·艾倫之外她與華倫·比堤因演出Reds而相戀甚至論及婚嫁在演出新岳父大人時也與史提夫·馬丁短暫交往與一般好萊塢女星動不動就有多次離婚紀錄相比她不輕言婚姻一直都是未婚狀態
我相信我有遇過不少好男人但我想是他們好我不好我還沒有準備好要當一個規矩又講道理的人我不會把結婚排除在我的人生規劃之外只是目前為止並沒有看到什麼可能性畢竟女人在生物性上還是會被異性吸引你還是會不由自主地愛男人想男人只是我現在還沒有戀愛的感覺但其實我對婚姻持開放的態度也信仰愛情
宗教信仰
1987年在天堂的紀錄片裡基頓說我從小就信仰宗教...我對宗教感興趣是因為我希望能去天堂但是她同時又覺得自己是不可知論者
伍迪·艾倫說她相信上帝但是她同時相信收音機工作的原理是有小人在裡面
人物經歷
上個星期黛安娜·基頓打電話給我說她怯場了那是她準備在林肯中心接受致敬的前四個小時她說她對那個晚上感到最可怕的是你要怎麼表達你的感激之情呢對我來說這似乎是最困難的事
這是一個演員的真實的想法並不是暴露在陌生人前這件
事讓她感到害怕而是因為那些來表揚她為她助威的人全都是德高望重的明星實際上黛安娜·基頓通常隱藏在眾人背後但是那一晚她必須摘取她的帽子和墨鏡誇張地笑毫無保留地接受別人的讚美
二十年前為了給滾石雜誌寫稿我和她一起待過一段時間她好像是一個啦啦隊長活力十足開朗大方但是沒有什麼內涵我沒有問她關於伍迪·艾倫和沃倫·比蒂的問題我專注於作品但她對兩者都不上心我們的談話就停留在這種水準啊是的索非爾太太我要親吻梅爾·吉布森不會太用力讓我告訴你我最後提到電影ShoottheMoon說我非常喜歡它這是一次突破她突然像變了一個人似的她說哦是的太可惜了沒人看過它看來她實在是不曉得如何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