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
第一 |
第一 (1) 排在最前的、最好的、最棒的。[我the first ;firstly;primarily;at the head;in the first place]
如:排名第一
(2)首要的,最重要的。[first;most important]
如:質量第一
(3).姓氏。第一資源_中國人力資源媒體
(4)地名。語見《資治通鑑》卷四十二"初,隗囂將安定高峻擁兵據高 平第一,……恂奉璽書至第一"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第一
外文名稱 No.1
拼音 dì-yī
英文 firstly
解釋 等第次序居首位或首位的
別稱 桂冠等
文獻記載 《史記·呂太后本紀》
近義詞 最強,首屈一指
詞語
讀音
dì yī
解釋 1.等第次序居首位或首位的
《史記·呂太后本紀》:"太傅產、丞相平等言,武信侯呂祿上侯,位次第一,請立為趙王。"
[宋]蘇軾《與梁左藏會飲傅國博家》詩:"將軍破賊自草檄,論詩說劍俱第一。"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杜子春三入長安》:"子春見說原與他銀子,又像一個跳虎撥着關捩子直豎起來。急松松跟着老者徑到西廊下第一間房內,開了壁廚,取出銀子,一剗都是五十兩一個元寶大錠,整整的六百個,便是三萬兩,擺在子春面前,精光耀目。"
《東周列國志》第六回:"莊公大喜,稱讚不絕口,命幕府填上第一功。殺牛饗士,安歇三日,然後分兵進取。"
《紅樓夢》第六十二回:"晴雯道: '惟有我是第一個要去,又懶又笨,性子又不好,又沒用。'"
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報告》:"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
2.形容程度最深;最重要
[北魏]賈思勰 《齊民要術·養羊》:"常以正月、二月預收乾牛羊矢,煎乳第一好:草既灰汁,柴又喜焦;乾糞火軟,無此二患。"
[唐]濟既濟《枕中記》:"性頗奢盪,甚好佚樂,後庭聲色,皆第一綺麗。"
[宋]王觀《木蘭花令·柳》"銅駝陌上新正後,第一風流除是柳。"
[明]李贄《復士龍悲二母吟書》:"幸公虛心以聽,務以翰峰先生為念,翰峰在日,與公第一相愛,如仆旁人耳,仆知公必念之極矣。"
魯迅《且介亭雜文·憶韋素園君》:"他是樓下的一塊石材,園中的一撮泥土,在中國第一要他多。"
3.姓氏
複姓,出自田姓。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後,為了消滅各地豪強的殘餘勢力,曾經把戰國時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國國王的後裔和豪族名門共十萬多人都遷徙到關中房陵(今湖北房縣)一帶定居。在遷徙原齊國田姓貴族時,因族大人眾,故改變了原來的姓氏,以次第相區別,分列為第一氏到第八氏。首遷者往第一門,為第一氏;田廣之孫田登遷往第二門,為第二氏;田廣之孫田癸為第三氏,依次類推,田廣的田英最後遷徙,住在第八門,為第八氏。第一氏就是其中的一支。第一至第八等姓,後來都改為單姓"第",保留複姓的很少。郡望為隴西郡(戰國時秦國置郡)。
雅稱
桂冠:古希臘常用月桂樹葉編織成的帽子授予傑出的詩人或競技比賽的優勝者,象徵光榮。後借"桂冠"代替"第一"。
鰲頭:鰲是傳說中海里的大龜,"鰲頭"是最首要的部分。"獨占鰲頭"意為占據"第一"。
問鼎:鼎是古代國家的象徵。敢於"問鼎"者,即說明力量強大,有能力掌管大事,指"第一"者。
榜首:古代科舉考試後,列名張榜,"榜首"即列於全榜之上的第一名。
奪魁:魁指為首者、領頭者。"奪魁"就是"奪取第一"。
奪標:"標"指給優勝者發的獎品。"奪標"就是奪取第一的意思。
執牛耳:古代諸侯訂立盟約時,主盟者要親手宰割牛耳取血,讓每人嘗一點血。後來便以"執牛耳"象徵在某一方面居領導地位,意為"第一"
領銜:"銜"是指在文件上簽署的名字,"領銜"既署在眾人之前的名字,也就是第一者。
冠軍: 在比賽中獲第一名的人,稱為"冠軍"。這個稱號的由來是這 樣的:秦末復辟的楚國君主楚懷王熊心因賞識宋義的才學(戰前料定項梁會敗亡),而封他為"卿子冠軍",位在項羽(擔任次將)上,節制北上救趙的楚軍。從魏晉到南北朝, 冠軍又成為將軍的一種官銜,叫"冠軍將軍"。後來人們就稱比賽的第一名為冠軍。
肇舉:開創之舉,亦含第一之意。"據可查歷史文獻資料,函信會議最早見於始於1995年12月1日舉行的"同暉學社理事(擴大)函信會議"。該次函信會議由同暉學社策劃並主持舉行,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江西、廣東、河南、湖南、湖北、寧夏、甘肅等多省(自治區、直轄市)學人(專家、學者等)參與。至12月中旬,會議如期完成所定任務,收到預期效果。 此後,同暉學社還建立了《同暉學社函信會議制度》,多年主持成功運用函信會議。由於該會議形式受事半徑長,經濟、便利且易保真(非即逝性),可聚焦施置組織監督,具備分散、集中、決議、部署等中心功能,肇舉後很快在中國近現代史史料學學會、中國楹聯學會、浙江省詩詞與楹聯學會等各地社會團體、事務機構及人際組織中推廣使用。是電話會議、電視會議外有效發揮社會作用的又一種遠程間接會議。"(同暉學社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