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立春偶成》是南宋初期文學家張栻所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是一首節令詩。作者描寫了一派生機勃勃的春日圖景,表現出對欣欣向榮之景的渴望。首句寫立春時刻冰雪消融,次句以擬人手法寫樹木感覺到春天的氣息。後兩句是詩人的想象,詩人仿佛看到眼前處處春風明媚,碧波蕩漾。這首詩語句活潑,富有動感。

《立春偶成》
南宋初期文學家張栻所作的一首七言絕句

詩人是四川人,立春之時,北方仍是冰天雪地,南方已是冰霜稀少,草木發青,略見春意了,風也暖了,水也綠了。這首詩是詩人在立春日無限興奮喜悅時所作。

目錄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立春偶成》[1]

創作年代;南宋

作品出處;《千家詩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作者;張栻

作品原文

立春偶成

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

便覺眼前生意滿,東風吹水綠參差。

詞句注釋

①立春:陽氣回蘇的開頭,也是一年的最後月份。代表着春季的開始。偶成,即偶有所感而成。

②律回:陽氣回生。古人以音樂上的十二音律來比擬一年的十二個月。春夏六個月屬陽,稱為"律"。秋冬六個月歸陰,稱為"呂"。歲晚:年終。

③草木:泛指一切能受到季節變化影響的事物,如動植物、水、山等等。

④生意:生機、生氣。滿:遍布,充滿。

⑤參差:高低不齊。形容水面波紋起伏的樣子。

白話譯文

時近年終冰霜漸漸減少,春回大地草木最先知曉。

眼前只覺一片生機盎然,東風吹來水面綠波盪搖。

作品鑑賞

這首詩的前二句"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寫立春節氣到來時的景象:冰霜漸漸融化,暖氣漸漸回生,冬眠的小動物蠢蠢欲動,花草樹木都感覺到了春的信息,萬物仿佛從沉睡中睜開了朦朧的眼睛,看着時令的更新,考慮着迎接新春的到來。"冰霜少",透露出立春以後天氣逐漸暖和。"草木知",透露出冬眠的蟄蟲將要甦醒,草木將要萌發抽芽。以擬人筆法寫草木發綠,以代替具體的描寫,最先告知了春天到來的消息。

後兩句"便覺眼前生意滿,東風吹水綠參差。"寫詩人的悠然遐想:詩人不再有殘冬寒冷瑟縮的感覺,走出室外,滿目清新,似乎看見了萋萋芳草,灼灼紅桃,碧煙輕浮,鶯歌燕舞,鵝鴨戲水,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的景致。回到眼前,只見寬廣的湖面上,東風輕拂,波紋粼粼,水天一色,遠帆點點。啟迪人們要善於發現事物的發展趨勢,注意事物發展的內在聯繫,融情入景,十分形象。"生意滿",讓讀者從中隱現看到茸茸芳草,碧煙輕浮,千紅孕苞,鵝鴨戲于晴江,好鳥翔於佳木,春意盎然,處處生機勃勃的景致。一個"滿"字,使全詩增色不少,讀來如沐春風,有身臨其境之感。

詩人從立春這個節日"陰極陽生"的特點,命意也不過說"一陽復始,萬象更新"。"春到人間草木知",以擬人化的手法,開春草木最先發芽。頗含韻外之致,與蘇軾"春江水暖鴨先知"的名句,有異曲同工之妙。結句"東風吹水綠參差",亦是狀物準確生動的好句。以綠波蕩漾,把視野引入水天相接的境界,以景結,餘味無窮,使人默默地意會到,詩人所熱情歌頌的是:只要有積極的因素,便會有積極的反應。

這首詩形象地描繪了立春時節的所見所感,語言樸質清新,以景句結尾,意味無窮。感情豐富,比喻形象,給讀者以生機盎然的感覺。詩人捕捉大地回春景象,眼光敏銳,詩語生動,表達的是一種欣喜的心情。在寫法上,對仗工整,用詞傳神,而又不露斧鑿痕跡。

名家點評

中國茅盾研究會常務理事、碩士生導師翟德耀:張栻的這首詩,可算作上乘之作。詩人以平靜的心態出之,認為冬去春來,四時更替,是自然規律;立春節氣一到,放眼望去,便有春意融融的感受,表達的是一種欣喜的心情。在寫法上,對仗工整,用詞傳神,而又不露斧鑿痕跡。一個"滿"字,把春意寫盡,也進而折射出了詩人欣慰的心態。"春到人間草木知",堪稱千古名句。

作者簡介

張栻(1133年9月15日--1180年3月22日)字敬夫,後避諱改字欽夫,又字樂齋,號南軒,學者稱南軒先生,諡曰宣,後世又稱張宣公。南宋漢州綿竹(今四川綿竹市)人,右相張浚之子。南宋初期學者、教育家。[2]

生於南宋高宗紹興三年(公元1133年),南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主管嶽麓書院教事,從學者達數千人,初步奠定了湖湘學派規模,成為一代學宗。南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遷右文殿修撰,提舉武夷山沖佑觀。其學自成一派,與朱熹、呂祖謙齊名,時稱"東南三賢"。孝宗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去世,享年四十八歲。

南宋理宗淳佑初年(1241年)從祀孔廟,後與李寬韓愈、李士真、周敦頤、朱熹、黃干同祀石鼓書院七賢祠,世稱石鼓七賢。

張栻出生在一個官宦世家,其一世祖張九皋,是唐朝宰相張九齡之弟,曾任唐嶺南節度使,由韶州曲江(今屬廣東)遷長安。傳至八世祖張璘,任國子祭酒,隨唐僖宗入蜀,由長安徙成都。十世祖張文矩,封沂國公,即為張栻高祖,早逝,夫人楊氏攜子由成都徙綿竹,張家遂為綿竹人。曾祖張弦,封冀國公,至和元年(1054)知雷州。祖張咸,封雍國公,任宣德郎僉書劍南西川節度判官。父張浚。傳至張栻為十四代。

宋高宗紹興三年(1133年),張栻出生於四川閬中。時張浚在紹興元年(1131年)率吳玠、吳璘大敗金軍於和尚原之後,於第二年(1132年)奏迎太夫人即張浚母由綿竹家鄉來閬中軍中奉養,其妻也隨太夫人前往,紹興三年(1133年)張栻即降生於閬中。

紹興七年(1137年)張浚落職,以朝奉大夫秘書少監分司西京永州居住,紹興八年(1138年)二月,張栻六歲,隨父至永州(今湖南零陵)居住。張栻在答友人陳平甫的信中自述說:"我從小跟着父親來南方,輾轉三十多年,因此雖然是蜀人但沒有與蜀地的人相處過"(《南軒文集》卷二十六)。張栻從小在家庭受到張浚親自教授孔子儒家忠孝仁義的教育。

紹興十六(1146年),張栻十四歲,張浚謫居連州(今廣東連縣),張栻隨父居連州,從王大寶遊學。王大寶,字元龜,潮州海陽(今廣東潮安)人,曾知連州,後召為禮部尚書。張浚貶官至連州居住時,即令張栻從之學。此時,張浚又親自教授張栻《周易》。

紹興二十年(1150年)至紹興三十年(1160年),張栻十八至二十八歲,隨父移居永州。這段時間,張栻主要是從父學習儒家仁義之道,並受到二程理學思想的薰陶。其間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張栻祖母逝世,張栻隨張浚護喪歸葬於四川綿竹故里。後返永州。

視頻

今日綿竹-張浚張栻學術思想研究會成立

參考資料

  1. 《立春偶成》 古詩文網
  2. 張栻簡介 詩詞名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