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空间天文学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空间天文学是中国科技名词。

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字系统,一是5500年前两河流域苏米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1],二是5000多年前尼罗河流域古埃及人创造的圣书字[2],三是3300年前中国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四是1500年前起源于中美洲的玛雅文字。其它文字都早已消亡,只有中国文字的发展未曾断裂,从商代一直传承至今,汉字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文字,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目录

名词解释

空间天文学是在高层大气和大气外层空间进行天文观测和研究的学科。就观测波段而言,空间天文学可分成多个分支:红外天文学、紫外天文学、X射线天文学、γ射线天文学等。空间天文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空间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给空间天文研究开辟了十分广阔的前景。空间天文观测可以克服地面天文观测中存在的地面紫外光谱观测无法进行,地球大气的非选择性消光作用,红外波段部分缺失等的缺陷,扩宽了天文观测波段。

诞生和发展

在人造卫星未上天以前,气球和火箭作为空间探测的先驱被用于天文学研究。

人造卫星和各种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对许多学科和技术领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推动作用,其中就包括天文学这门古老的学科。

由于地面天文观测要受到地球大气的各种效应和复杂的地球运动等因素的严重影响,因此,其观测精度和观测对象受到了许多限制,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天文研究的要求。为了从根本上克服上述不利因素的影响,天文学的一门新分支学科,空间天文学伴随着航天技术的迅速发展而诞生。

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标志着人类科学进入了空间时代。美国于1960年发射了第一颗天文卫星“太阳辐射监测卫星1号”,对太阳进行紫外线和X射线观测。此后,世界各国又相继发射了许多天文卫星和用于天文研究的各种星际飞船,大大丰富和扩展了人类对宇宙和各类天文现象的认识。

空间天文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初阶段致力于探明地球的辐射环境和地球外层空间的静态结构,这个时期的主要工作是发展空间科学工程技术;第二阶段开始探索太阳、行星和星际空间;第三阶段是从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探索银河辐射源,并向河外源过渡。

研究进展

上世纪60年代前苏联和美国都研制和发射了专门探测太阳的卫星和探测器,上世纪70年代国际合作进行太阳探测达到高潮,对太阳的认识取得了巨大成就。

1964年7月28日美国发射的“徘徊者”7号到达月球表面,发回了4300张清晰的月面照片,人们对月球的认识达到一个新阶段。

美国1962年发射的“水手”2号发现金星没有磁场和辐射带。美国发射的“麦哲伦”号金星探测器于1990年对金星表面进行了详细的测绘,测绘之细甚至超过了地球。

对火星的探测活动始于上世纪60年代前期,至上世纪70年代达到了高峰。美国“水手”9号成为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获得了大量关于火星的资料,发回7000多张火星和其他卫星的照片。各种资料表明,火星上不存在任何生命,也不具备生命发育和生长的基本条件。

美国于1973年发射的“水手”10号是一颗水星探测器,对水星进行了几次观测。水星离太阳最近,表面环境十分恶劣,上面的温度最高达510℃,背日面低达-210℃。

木星、土星、海王星和天王星的观测,在空间天文学上也取得了很多的研究成果。“旅行者”1号和2号探测器观测到:木星有厚约30km、宽度约5800km的光环,共有16颗卫星;土星有光环数以千计,可谓环中有环,多达18颗卫星。“旅行者”2号发现天王星拥有15颗卫星,发现海王星有5条光环,6颗卫星等。

空间天文学对宇宙的观测研究进行得也相当广泛。探测对象包括宇宙星系、各种射电源、类星体、新星和超新星、黑洞、星际分子、宇宙背景辐射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