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稀果杜鹃

稀果杜鹃

稀果杜鹃(学名:Rhododendron oligocarpum Fang et X. S. Zhang):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6米;幼枝圆柱形,疏被白色微柔毛,叶革质,上面暗绿色,无毛,下面淡黄绿色,叶柄疏被褐色粗伏毛。顶生短总状伞形花序,花梗密被淡黄色短柔毛;花萼小,裂齿三角形;花冠钟形,紫红色至粉红色,内面基部有深紫红色斑块,花丝下部有白色微柔毛,花药倒卵形,子房卵状椭圆形,蒴果长圆柱形,深褐色,4-5月开花,9-10月结果。

中国广西东北部贵州东北部。生于海拔1800-2500米的山顶灌丛森林中。

花为紫红色至粉红色,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概述图片参考资料来源: [1] ]] )

目录

形态特征

灌木或小乔木,高4-6米;幼枝圆柱形,疏被白色微柔毛,老枝灰褐色,无毛,在花序下的小枝直径3-4毫米。冬芽腋生,卵圆形,长5毫米,近于无毛。

叶革质,长圆状椭圆形,稀倒卵状椭圆形,长4-63厘米,宽2-3厘米,先端钝圆,有突尖头,基部圆形,稀近浅心形,边缘反卷,幼时有褐色纤毛,上面暗绿色,无毛,下面淡黄绿色,中脉在上面稍凹下,下面凸出,在近基部被褐色柔毛,侧脉13-15对,细脉网状,在下面侧脉和细脉均不发育;叶柄长8-15毫米,疏被褐色粗伏毛。

顶生短总状伞形花序,有花3-4朵;总轴长5-6毫米,被稀疏的微柔毛;苞片近于匙形,长1.2厘米,宽约5毫米,先端有小突尖头,外面密被灰白色柔毛,内面无毛;花梗长1-2厘米,密被淡黄色短柔毛;花萼小,长约1.7毫米,外面被淡黄色短柔毛,裂齿5,三角形;花冠钟形,长3.5厘米,直径4.3厘米,紫红色至粉红色,内面基部有深紫红色斑块,裂片5,扁圆形,长1.5厘米,宽约2厘米,顶端有缺刻;雄蕊10,不等长,长1.3-2.6厘米,花丝下部有白色微柔毛,花药倒卵形,长1.6-2毫米,棕色;子房卵状椭圆形,长4-5毫米,直径3毫米,密被白色(后变为黄褐色)长毛,花柱长2.5厘米,无毛,柱头头状,黄色,宽约2.2毫米。

蒴果长圆柱形,长2-2.5厘米,直径7毫米,深褐色,有明显的肋纹和毛被残迹。花期4-5月,果期9-10月。 [2]

近种区别

改种与麻花杜鹃 R. maculiferum Franch. 相近,但叶较小,坚硬,长4-6.3厘米,宽仅2-3厘米,侧脉不发育;花序上仅有花3-4朵;花萼和花梗密被淡黄色短柔毛,极易区别。

产地生境

中国广西东北部贵州东北部。生于海拔1800-2500米的山顶灌丛或森林中。模式标本采自贵州印江梵净山[3]

繁殖方式

扦插

扦插繁殖是杜鹃花栽培中应用最多的繁殖方法,一般在5-6月份剪取健壮的半木质化的新枝,长约5-8厘米,剪除下部叶片,保留顶叶2-3片作插穗,然后扦插在疏松透气、富含腐植质的酸性土壤中,温度保持在20-25℃,遮阴并经常喷雾保湿,以促进萌发新根。

嫩枝

嫩枝繁殖是用劈接对于难以成活的名贵品种如西鹃等,先剪去嫩枝约3-4厘米作接穗,将基部用利刀削成楔形,用毛鹃作砧木,采用嫩枝劈接,然后置阴棚下用塑料薄膜绑扎,并用塑料袋将接穗和砧木一起罩住保湿。 [4]

主要价值

稀果杜鹃花为紫红色至粉红色,极易引人注目,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可以植于庭园内的花坛中、假山上或松林中,当盛花季节,花色迷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