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科创中国北京交通大学智能机器人与系统专业科技服务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科创中国北京交通大学智能机器人与系统专业科技服务团“科创中国”北京交通大学智能机器人与系统专业科技服务团,“科创中国”北京交通大学智能机器人与系统专业科技服务团是学校围绕地方产业创新需求牵头组建的跨学科、跨领域、跨区域专业科技服务组织。由百余名专家参与,围绕战略新兴、高新技术和国民经济等机器人[1]与智能装备产业创新需求,在安徽芜湖市等“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园区)开展服务。主要服务内容有: 一是开展转化对接。

目录

主要工作

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攻关、技术转移转化、技术推广应用、成果评价、标准研制与推介、项目投融资合作等服务。 二是推动建设协同组织。凝聚“政产学研金服用”等创新主体,建立或完善产业联盟、学会企业联合体、产业研究院、联合实验室等产学协同组织。 三是打造产学融合品牌活动。举办涵盖高端研讨、政产学研对接、政策宣讲、成果展示、人才和项目引进等多样化服务内容的产学融合会议,打造特色系列品牌活动。 四是服务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开展人才培训、人才引进等服务,为创新创业企业、投资人决策提供技术咨询服务,营造服务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 科技服务团将持续按照中国科协“科创中国”工作部署,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西部大开发[2]等国家重大战略区域,为地方科技经济融合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相关资讯

北京交大学生打造“外骨骼机器人”,已开展临床试验

“外骨骼机器人”是什么?它是一种可穿戴的机械结构,也称“可穿戴机器人”,融合动力控制、传感、信息、移动计算为一体,对使用者的肢体动作进行辅助或增强。近年来,针对老年人和运动功能部分丧失的病人的康复型外骨骼机器人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

3月19日,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决赛上,北京交通大学“Bixo——世界首创的双向线驱动下肢康复外骨骼机器人”团队获得了银奖。这是该团队继去年获得2022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一等奖后,再次获得“挑战杯”大奖。同时,北京交通大学参赛团队在该项赛事中获得银奖4项,铜奖2项!首次捧得全国“优胜杯”,取得该校参赛以来历史最好成绩。

和很多人一样,这个团队的负责人王天乐最初接触“外骨骼机器人”技术,是被帅气而充满科技感的金属结构所吸引。但他并不满足于观赏,而是想要亲手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外骨骼”。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一位朋友因意外事故导致脊髓损伤,失去了行走能力,这件事改变了他的研究方向,他开始思考能不能把外骨骼技术应用到医疗康复领域,让科技更好地帮助人类。

有了目标,王天乐和几位同学一拍即合,组成了团队,由侯涛刚、唐涛、冯麟淞三位老师担任导师,开始了项目的研发。研发过程困难重重,需要横跨多个学科领域:机械设计、电路设计、人体工程学、材料力学、康复治疗学、人工智能、控制理论、传感器技术、软件工程等等。对三位本科生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漫长的研发中,有时候我也想糊弄了事。”王天乐说,“我也会想这个功能总做不好,要不就不做了,但对梦想的执着让我最终坚持下来。团队成员互相打气,各自揽下艰难的任务,利用一切时间去学习、去尝试,日拱一卒。”

经过3年的方案验证,历经2代原型机迭代,他们终于打造出了一款双向线驱动外骨骼机器人,并成功申请了发明专利。机器人可帮助下肢运动障碍的患者具备更好的行走能力,其助力效果较业内顶尖的两款哈佛大学样机提升近60%,成本较市面产品降低9成;还更易穿戴和使用,为外骨骼在医疗领域的使用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解决方案。

目前,这一项目已开展了临床试验,未来还将开发配套APP客户端和云端康复数据中心,取得第二类创新型医疗器械资格证,与更多科研机构和医院诊所取得合作。团队指导老师侯涛刚老师说:“目前中国社会面临老龄化的趋势,未来医疗机器人市场前景广阔。因此我相信学生们的作品和项目,在未来一定能够实现较高的社会价值,造福更多的下肢运动障碍患者。”

参考文献

  1. 机器人史上最全分类和明细 ,搜狐,2016-09-29
  2. 【党史专栏】西部大开发战略,2021-05-21 搜狐,2021-05-21 1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