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種群調節是生態學一個名詞術語。

關於漢字的起源[1],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2]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目錄

名詞解釋

種群調節是指種群自身及其所處環境對種群數量的影響,使種群數量表現有一定的動態變化和穩定性。種群調節是理論生態學中關鍵的問題,它是解決群落與生態系統學中許多問題的核心。多年來,生態學工作者提出了許多有關種群調節的理論,如氣候學說、捕食和食物作用學說、社會性交互作用學說、病理效應學說、遺傳調節學說等。

在自然界中。絕大部分種群處於一個相對穩定狀態。生態因子的作用使種群在生物群落中,與其他生物成比例地維持在某一特定密度水平上的現象稱為種群的自然平衡,這個密度水平叫作平衡密度。由於各種因素對自然種群的制約,種群不可能無限制地增長,最終趨向於相對平衡。而密度因素是調節其平衡的重要因素。種群離開其平衡密度後又返回到這一平衡密度的過程則稱為調節,而能使種群回到原來平衡密度的因素稱為調節因素。

種群數量變動是由矛盾着的兩組過程(出生和死亡、遷入和遷出)相互作用決定的。因此所有影響出生率、死亡率和遷移的物理和生物因子都對種群的數量起着調節作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