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秋遊龍崗寺(龔保彥)

秋遊龍崗寺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秋遊龍崗寺》中國當代作家龔保彥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秋遊龍崗寺

綿綿秋雨淅淅瀝瀝連續下了一個多星期,使得國慶長假意欲外出旅行的許多人美好夢想化為泡影。好在冒雨從安康回到漢中南鄭老家度假的我和妻子,於十月三日上午九、十點鐘過後,幸運地碰上半天雨霽天晴、雲開日出的好天氣。於是我們就欣然走出家門,抓住這秋意濃郁的大好時節,驅車趕赴離家約五六公里地的大名鼎鼎的龍崗寺,對這個有着1500多年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積澱的陝南名剎,做平生第一次秋日游。

龍崗寺全名「龍崗寺遺址」。位於陝西歷史文化名城漢中市南鄭區境內。北依高聳入雲的中梁山,南眺清漪脈脈的濂水河,東臨蜿蜒南去的漢江,西接蒼林茂盛的候子嶺,高踞漢江和濂水河共同形成的沖積扇平原西北邊一座孤零零凸起的山崗之巔,距漢江河床約50公尺,與崇樓傑閣林立的漢中市隔江相望,還同近年來迅速成為網紅景點,並終日吸引着東南西北四面八方遊客的「天漢濕地公園」襟帶相連。

它得天地之靈秀,積日月之精華,是一個風光優美的寶地,也是千百年來人們嚮往的一處佛教勝地。其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澱,足以證明漢水流域也是中國古代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

龍崗,顧名思義,就是臥龍之崗。地名就昭示了這是一個吉祥的地方,一個不同凡響的地方,更是一個氣勢雄宏、人傑地靈的地方。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和象徵。它寄託着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崛起的夢想,騰飛的夢想,富強的夢想……來到這個巨龍安臥的山崗上的寺廟一游,不僅能沾上福氣和好運,還能強烈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龍崗寺遺址豐富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主要包括舊石器文化,新石器文化,漢代墓葬群,寺院建築和近現代革命舊址等5部分。

舊石器文化,1943年,西北聯大歷史系教授陸懋德在此考察發現舊石器遺址,此後多年來又相繼在這裡發現數以千計的古舊器物,類型有砍砸,石球,尖狀器,刮削器等,與大熊貓,劍齒象,羚羊等第四紀哺乳動物化石伴生。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2013至2014年對龍崗寺遺址舊石器時代進行了勘探研究,判定龍崗寺舊石器時代遺址距今60萬年。舊石器時代遺址的地質年代為中更新世早期,絕對地質年代距今120萬年以上,早於陝西早已聞名遐邇的藍田猿人遺址地質年代。其產生的時間為中國第二,存在的規模是亞洲三大舊石器遺址之一,是迄今發現的陝西境內最早的舊石器文化。

新石器文化,1983年10月至1984年底,陝西省考古所對該遺址進行了部分挖掘,清理了430座墓葬,出土了人面壺,彩陶罐,船形壺,獸頭尖底瓶,人頭彩陶壺等文物三千餘件。該遺址的發掘,為研究我國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淵源、分期和發展脈絡等提供了寶貴資料,也證明了7500年前居住在龍崗寺的聰明智慧的漢水土著先民們,就已經培育出了豆科植物。

漢代墓葬群,分布在龍崗寺以東50米處,陝西省考古所清理了四座,其中西漢文景時期一座,東漢中期一座,東漢晚期二座,出土了青銅鼎,青銅劍,玉鳥,鎏金帶勾,陶俑等彌足珍貴的文物90餘件。

寺院建築,龍崗寺始建於南北朝梁天監年間,即公元502一519年,唐宋時期臻於鼎盛,並成為漢中乘船遊覽佳地,歷史上曾有房舍百間,雙重山門,殿堂樓閣星羅棋布,數百尊雕像栩栩如生。北魏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來此觀覽後,在其名垂千古的文學地理名著《水經注》中記載:「漢水又東經萬石城下,城在高原上,原高十餘丈,四面臨平,形若覆翁。南遏水為阻,西北並帶漢水。」常璩所著《華陽國志》亦載:「龍崗北臨漢水,南帶廉津。」酈道元文中所書「萬石城」即為龍崗寺。

歷代這裡佛徒朝會,流雜聚居,每年約有10萬佛門弟子來此焚香禮拜,終日香火不斷,鍾罄不絕。五代時即有新羅(韓國)僧人來此求法修習,不但盛況空前,亦在全國享有盛名。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岑參來龍崗寺參訪後,靈感突來,詩興大發,當即揮毫賦《梁州陪趙行軍龍崗北庭泛舟宴王侍御》詩一首:「誰宴雙台使,行軍粉署郎。唱歌江鳥沒,吹笛岸花香。酒影搖新月,灘聲聒夕陽。江鍾聞已暮,歸棹綠川長。」詩中表明,當時的龍崗寺古松翠柏參天,山水相依,鳥鳴雀叫,遊人如織。明朝末年,由於宦官專權,天下大亂,戰事紛起,殃及九州,龍崗寺也因慘遭兵燹而損壞衰破,清代嘉慶、道光年間曾作復修,現存古廟宇三大院48間,總面積11685平方米。

革命舊址,1927年10月,中共陝西省委根據革命形勢發展需要,決定成立中共陝南特別委員會。1930年11月,藉助宗教場所掩護,中共陝南特委秘密在龍崗寺內召開第一次代表大會。會議選舉產生了中共陝南特別委員會,梁益堂任書記,委員有周彬如、趙德娥、楊紹秀等12人。中共陝南特委成立後,以學校為據點,建立黨的地下組織,廣泛發動群眾開展鬥爭,對鞏固和擴大川陝革命根據地發揮重要作用,在中國革命鬥爭史上譜寫光輝的篇章。

龍崗寺古人類遺址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資源,不僅在國內影響深巨,在國際上也聲名遠播。

1988年,美國俄勒岡大學著名考古學家阿金斯教授訪問考察龍崗寺遺址時感慨地說:「我從這裡看到了中國文化的根源」。

隨着時光的流逝和各位專家對龍崗寺遺址的不斷發掘考證,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它重要的歷史、科學、文化、宗教、藝術、經濟等多重價值。為此,1992年陝西省人民政府將之確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國務院將其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遺址名錄。2011年國家又把龍崗寺列入全國「十二五」期間重大遺址名單。

因為此時是久雨初晴的間隙,再加之今年初以來世界性新冠肺炎疫情泛濫肆虐的影響,寺廟內各古文物陳列館和各佛堂大店都關門閉室,謝絕遊客入室參觀,遊客只能在寺院內道路、廣場、甬道上流連徜徉,瀏覽觀瞻,故而整個寺廟今天遊客稀少,到處一片寂靜冷清氛圍。 [1]

作者簡介

龔保彥,男,作家,陝西省漢中市南鄭區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