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偶成
《秋日偶成》是北宋詩人程顥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是作者用詩歌的形式總結自己的治學心得,宣揚其理學思想的作品。詩的首聯從日常起居入手,寫貶官後閒適生活,其餘三聯均圍繞說理展開,中間二聯體現的是作者的自然觀,尾聯則是作者的人生觀,這些都十分典型地體現了宋代理學知天命、樂大道的通達態度。這首詩注重歸納推理,缺乏形象,枯燥乏味,情理及藝術方面都不甚可取。
目錄
秋日偶成
閒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
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態中。
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
詞句注釋
⑴從容:不慌不忙。
⑵覺:醒。
⑶靜觀:仔細觀察。自得:安逸舒適的樣子。
⑷四時:指春、夏、秋、冬四季。佳興:好興致。
⑸道:引申為規律、原理、準則。通:通達。
⑹淫:放縱。
⑺豪雄:英雄豪傑。
白話譯文
閒暇之時事事皆能從容,睡覺醒來東窗日照霞紅。
冷靜觀察萬物都有自得,四季興致感受與人相同。
道理通達天地形體以外,深思進入風雲變化之中。
富貴不惑貧賤亦是安樂,男人做到此境便是英雄。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作者反對王安石變法後,被貶謫回到洛陽後所作的。作為一名道德修養已經達到很高境界的理學家,作者所思考的並不是個人的得失與榮辱。他的安閒來自於內心的強大以及對天道至理的準確把握。換言之,即安閒是果,得道是因。這首詩即是體現這一心態的作品。
作品鑑賞
《偶成》詩是作者用詩歌的形式總結自己的治學心得,宣揚其理學思想的作品。歸納推理,缺乏形象,枯燥乏味,情理及藝術方面都不甚可取。
首聯說自己心境清閒,事事從容,睡醒之時,紅日高照。此處的"閒",是佛、道兩家宣揚的"心氣和平"、"收心忍性",從心靈中清除七情六慾,是謂"無生"。這均是修身養性的結果,是清靜無為的化境。按照二程理學修養的程序:"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就是首句"閒"的內涵,只有如此,才能"無事不從容",即事事從容。從容的表現就是第二句描繪的"睡覺東窗日已紅"。一覺睡醒,紅日高照,滿窗紅亮。一、二兩句可看作因果關係。
以下進一步申述事事從容的結果,宣講理學哲理。頷聯說世間萬事萬物,雖然紛紜變幻,千奇百態,但只要靜靜地觀察,就能窮極物理、格物致知。程顥說的"格物"當然不是今人所說的科學研究自然和人類社會。程顥說"一物之理即萬物之理",所謂"格物"就是"理與心,而人不能會之於一",因此要去"私意"(存天理,去人慾),從內心大作文章。他們認為萬物都有一個絕對不變的理。只有這樣,春夏秋冬,四季佳景,才能和別人一樣地同享共待。頸聯進一步解釋"自得"之境界。程顥所謂的"道"是同"形"一起來講的,"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上",即抽象概括,概括出的抽象原則叫"道"。"形而下",指具體的事物,即"器",而道與器的關係是道藏於器,即具體的器離不開抽象的道。道體之大,天地萬物,風雲變態,自然社會,無所不重,莫有不通。"思"就是思考,抽象、概括,亦即頷聯所謂的"靜觀"。"思鶩八極,心游萬仞"的結果,就可以抽象出道。這種"格物致知"的功夫,指導人立身處世的最高準則,就是尾聯講的"富貴不淫貧踐樂"。按照二程的理學思想"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他們認為,天之生物有貴賤等級的區別,有大小,有長短,君子是大,小人是小,就是"天理",因此程顥要求處富貴而不淫,安貧賤而自樂。男子漢若能修養到這一步,就是英雄豪傑,就是偉丈夫。
前人曾說,宋詩好發議論,味同嚼蠟。其實不能一概而論。有些哲理詩,是詩人對社會、對人生、宇宙自然的深刻觀察,而且有鮮明的形象伴和,給人以啟迪智慧的理趣。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等等,就能給人以啟迪智慧的理趣。《偶成》詩,議論缺乏形象,加之其思想和今人相去較遠,確給人有味同嚼蠟之感。至於今人說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和程詩中的"富貴不淫貧賤樂",雖有相通處,但其內涵和實質已有較大的不同,這是應當注意的。
名家點評
清·王相《千家詩新校》:言清閒無事而從容,臥起之時,東方之日已紅矣。靜觀萬物而思得於心。佳景四時而興與人同。適道體之大,天地形影,風雲變態,無所不至,莫有不通。處富貴而不淫,安貧賤而自樂,男兒於此處立得定,豈不豪雄之丈夫乎?
作者簡介
程顥(1032-1085),字伯淳,世稱明道先生,洛陽人。嘉佑二年(1057)進士,調鄂鄠縣主簿。熙寧初,任太子中允、監察御史里行,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貶為鎮寧軍簽判,知扶溝縣。哲宗立,召為宗正丞,未行而卒。他是有名的理學家,北宋理學五子之一,與其弟程頤合稱"二程"。二人創立的學說,世稱"洛學",是理學中的重要派別。曾在洛陽講學十餘年。著作有後人所輯《二程遺書》。[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