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福陵位於瀋陽東郊的東陵公園內,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陵墓,因地處瀋陽東郊,故又稱東陵。 為盛京三陵之一。另有努爾哈赤的后妃葉赫那拉氏博爾濟吉特氏等人葬於此處。天聰三年(1629年)選定在盛京的東北郊外營建陵墓。同年將皇太極生母葉赫那拉氏的墓從東京尼亞滿山遷來此處。 初建時,只稱作"先汗陵"或"太祖陵",崇德元年(1636年)定名為"福陵",寓意大清江山福運長久。陵墓到順治八年(1651年)基本建成,後來在康熙和乾隆年間又續有增建。

整個陵園背靠山巒,氣勢宏偉,風景優美。福陵的布局嚴謹,規模宏大,總面積約19.48萬平方米。 形制為外城內郭,由前院、方城和寶城三部分構成,自南而北漸次升高。這既不同於明朝的陵墓,也不同於清朝入關後建造的陵寢。福陵自1929年起被代奉天省政府闢作公園,因其位於市區的東部而得名東陵,目前除方城明樓曾毀於雷火後又修復外,其餘皆保存完好。 陵園周邊為青松古林環抱,稱"天柱排青",是盛京勝景之一。

1988年,福陵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2004年,包括福陵在內的盛京三陵作為明清皇家陵寢的拓展項目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目錄

簡介

福陵後倚天柱山,前臨渾河,萬松聳翠,大殿凌雲,占地19.48萬平方米。福陵中利用地形修築的"一百零八蹬"(108級台階),象徵着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是福陵的重要標誌。

福陵公園又稱"東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及其孝慈高皇后葉赫納喇氏的陵墓。與瀋陽市的昭陵、新賓縣永陵合稱"關外三陵"、"盛京三陵"。東陵公園始建於公元1629年 (天聰三年),到公元1651年基本建成。後經清朝順治、康熙、乾隆年間的多次修建,形成了規模宏大、設施完備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築群。距今已有三百六十餘年歷史。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大清建國,定陵號為"福陵",1929年被當時奉天當局辟福陵為東陵公園,1963年被列為遼寧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國務院將其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陵公園地處於瀋陽市東郊二十里的天柱山上,整個占地面積為557.3公頃,其中陵寢占地為19公頃,整座陵墓背倚天柱山,前臨渾河,自南而北地勢漸高,山形迤邐、萬松參天、眾山腑伏、百水迴環、層樓朱壁、金瓦生輝、建築宏偉、氣勢威嚴、幽靜肅穆、古色蒼然,其優美獨特的自然風光和深邃人文景觀早已為歷代文人雅士所垂青。福陵建築格局因山勢形成前低後高之勢,南北狹長,從南向北可劃分為三部分:大紅門外區、神道區、方城、寶城區。陵寢建築規制完備,禮制設施齊全,主要建築規模宏偉,陵寢建築群保存較為完整。

2004年7月1日,在中國蘇州召開的第2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批准中國的瀋陽福陵作為明清皇家陵寢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歷史

始建

清福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及其皇后葉赫那拉氏陵寢,因坐落在瀋陽市東北11公里處。故又稱東陵,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努爾哈赤是滿族人,姓愛新覺羅,受明冊封為女真族(滿族前身)建州部首領,後來統一了女真族各部,建立了金(史稱後金)政權。他精通漢蒙文字,不僅在軍事上頗有建樹,而且創立了八旗制度和滿族文字,在政治上和文化上也頗有建樹,為滿族的初期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成為滿族的民族英雄,死後葬於福陵。[1]

其子皇太極建立清政權後,他被追尊為清太祖。

福陵始建於後金天聰三年(1629年).竣工於清順治八年(1651年),經康熙、乾隆兩帝增建,方具今日規模。

擴建公園

1929年,奉天省政府將福陵開闢成公園,因位於市區東部,故得此名。福陵是瀋陽名勝古蹟之一,具有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傳統和滿族文化風格。道路兩側聳立着成對的華表、駱駝、獅子、馬、虎等石雕。蹬上一百零八級台階,有一座形似城堡的"方城",這是陵園的主體,方城後面為月牙形寶城,寶城正中是突起的寶頂,下面是埋葬努爾哈赤和葉赫那拉氏的地宮。氣勢宏偉,古樸典雅,清幽肅穆,東陵依山傍水,令人流連忘返。

陵園坐北朝南,四周圍以紅牆,南面中央為單檐歇山式正紅門三楹,拱門三道。門內參道兩側成對排列着石獅、石馬、石駝、石虎等石雕。平地盡頭,利用天然山勢修築了一百零八蹬石階,以象徵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過了石橋,正中為碑樓,重檐歇山式,四面券門,下為須彌座式台基,內立清聖祖玄燁親撰的"大清福陵神功聖德碑",碑文用滿、漢兩種文字書刻,記載着努爾哈赤的功績。再北的城堡式建築叫方城,四角建有角樓。方城南面正中建有隆恩門,門楣上用漢、滿、蒙三種文字刻成"隆恩門"三字。進門迎面為隆恩殿,是祭祀用的享殿,殿後洞門之上設明樓,內立"太祖高皇帝之陵"石碑。方城後為圓形寶城,兩城間呈月牙狀,因而也叫月牙城。寶城正中有一突起的寶頂,下為埋置靈柩的地宮。福陵建築群是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它將我國傳統建築形式與滿族建築形式融為一體,形成了異於關內各陵的獨特風格。

陵園依山而建,南面正是正紅門。一條名曰"一眼望不斷"的神道直通山頂。神道兩側有很多石雕刻。像石獅、石馬、石駱駝、石虎這和關內的陵墓有些相像。

過橋是108磴石階,寓天罡36星和地煞72星數之和,表示天地宇宙,象徵帝王對社稷的主宰。過108磴,是碑樓,碑樓後面的城堡式建築為方城,是陵園的主體建築部分。

文化遺產

方城北面是寶城,也稱月牙城,正中突起的土堆即是寶頂,其下的地宮埋藏着努爾哈赤和葉赫納喇氏的棺木及骨灰.福陵規模儘管比昭陵小,然而由於它有上列兩大特點,再加之環境優美,仍獨具魅力。所以,人們游罷昭陵,依然能興致勃勃地繼游福陵,而且不會產生雷同感。2004年7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批准了中國的瀋陽福陵作為明清皇宮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

內部景觀

清福陵始建於1629年(天聰三年),1636年(崇德元年)四月十二日正式定陵號為"福陵"。清福陵是清朝皇室命名的第一座祖陵。1636年至 1820年間多次重建和改建,最後形成 陵寢規制。陵寢建築群由下馬碑、石牌坊、正紅門、神道、石像生、一百零八磴台階、神功聖德碑樓、滌器房、果房、茶膳房、朝房、隆恩門、隆恩殿、東配殿、西配殿、焚帛爐、二柱門、石五供、大明樓、寶城等組成,其中依山勢所建的神道上的一百零八磴台階形式匠心獨具。石牌坊雕造精細,反映了清早期滿族建築技術的水平。

清福陵的修建以及後來的重建、改建都是在古代勘輿家的指導下進行,從選址到規劃設計,考慮了陵寢建築與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諧統一,追求自然環境與陵寢建築的和諧統一,體現了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在有清一代的二百多年間,清福陵是皇室從事禮制活動的主要場所。因此,無論是建築遺存,還是其所包涵的歷史史實,都是研究清朝陵寢制度、喪葬禮儀乃至清初的殉葬制度、祭祀制度、職官體制、以及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實物資料,記錄着明末、清朝及民國年間的歷史。 清福陵不僅是中國帝陵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最好見證。

建築風格

福陵的南向四周圍以紅牆,正中是正紅門,自南而北地勢逐漸升高,門外的兩旁對立着石獅、華表、石牌坊和刻有滿、蒙、漢、回、藏五種文字的下馬碑。正紅門是很長的一段神路,路的兩側有坐獅、立馬、臥駝、坐虎等四對石獸。盡頭是利用天然山勢修築的一百零八級磚階,以象徵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磚階之上是碑樓,樓重檐歇山式,黃琉璃瓦頂,內立康熙帝用漢、滿兩種文字書寫的"大清福陵神功聖德碑"。再向北便是城堡式的方城,南面的正中是隆恩門,上建三層歇山式的門樓建築。方城的四角各有一座角樓,城內正中是坐落在須彌座式大台基上的隆恩殿,是單檐歇山式,殿內供奉着木主神牌,殿前有焚帛樓,殿的東西兩側各有配殿五楹。殿的後邊有洞門,洞門之上建有重檐歇山式的大明樓,中間立有"太祖高皇帝之陵"的石碑。方城內的建築,屋頂都鋪有黃琉璃瓦,廊柱是朱紅地仗,梁枋間都是"和璽"壁畫。福陵的周圍,河流環繞,山崗拱衛,望去氣勢宏偉,景色幽雅,風景優勝。清人高士奇曾有詩云:"回瞻蒼靄合,俯瞰曲流通。地是排雲上,天因列柱崇。"正是這裡風光的具體寫照。"天柱排青"也是著名的瀋陽八景之一。

明清陵寢地表建築,基本上是紫禁城建築的變例,而紫禁城建築的前身就是瀋陽的故宮和昭陵、福陵。其主導思想在於宣傳皇權至上,其等級、使用材料均與紫禁城宮殿一樣,不同的是陵寢是皇帝死後居住之所,不僅要威嚴,還要適應陵寢這一特殊要求,故明樓寶頂成為其最具代表性的建築。清代陵墓地表建築與周圍環境十分協調,紅牆、黃瓦、高聳的明樓與蜿蜒的青山、流淌的河水非常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幅顏色搭配及其協調的畫卷,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相互映襯,相映成輝。明樓高聳,顯然是設計者依據陵墓地表建築坐落在群山之中這一特定環境,為強調其陵墓主體標誌性建築而有意設計的。它避免了陵墓建築低卑、與帝王身份不相符這一難題。

明清兩代建造許多規模宏大的宮苑、陵寢,無論在數量上或質量上都很出色,在裝飾風格的表現上沉雄深遠,映透了明清全盛時期皇權的聲威。建築的整體氣勢上大大不同於洛可可風格對莊嚴崇高,宏偉氣派的拒絕,卻與巴羅克着意追求空間及視野容量的闊大,追求體積表現力的雄健不謀而合。到了清代中葉以後,政治上保守腐朽,在建築和藝術上也表現出一種追求繁瑣綺麗的風氣,工藝品上堆砌玉石珍寶,金銀琺瑯,連建築裝修上也鑲嵌上琺瑯玉石,藝術之高低仿佛與金銀財寶的多少成了簡單的正比。這似乎與巴羅克,洛可可兩種風格皆有共通之處,前者也是一味採用昂貴的材料--金、銀、銅和大量繡花錦緞的裝飾來表達豪華富麗和榮耀,以炫耀財富為美,以表現奢侈為美。後者更多的追求纖巧與精緻,細膩到無以復加,繁瑣到眼花繚亂,充分表現出沒落貴族的頹喪侈糜而又精於鑑賞。清代建築藝術的細節處理似乎就是這二者風格的集合,既有堆砌的富貴,也有推敲的雅致,各得其彰。

陵寢葬三人

以往,人們一直以為,福陵里埋葬的是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和皇后葉赫那拉·孟古哲哲。其實,陵寢中的主人不是兩人,而是三人: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孝慈高皇后葉赫那拉·孟古哲哲、孝烈武皇后(大妃)烏喇那拉·阿巴亥。

努爾哈赤

愛新覺羅氏,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出生於遼東蘇子河流域的建州左衛,父"塔克世",明朝建州左衛指揮使;祖父"覺昌安",建州左衛都指揮。努爾哈赤10歲時,母親喜塔喇氏病故後,受繼母納喇氏虐待。他時常上山採集山貨,到撫順交易售賣。此後,他投身明朝總兵李成梁帳下,作戰勇猛、屢立戰功,18歲時與佟佳氏·哈哈納札青成婚。經過艱苦奮戰,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在新賓赫圖阿拉城建立大金國,年號"天命"。天命三年(1618年),努爾哈赤以"七大恨"為口實起兵反明,連續占領撫順、清河等城堡。著名的"薩爾滸大戰"後,努爾哈赤先後占領開原、鐵嶺、瀋陽、遼陽、北寧等地。天命十三年(1628年)3月,努爾哈赤率軍攻打寧遠,結果失敗;同年8月11日,努爾哈赤死於現今于洪區翟家鄉大埃金堡渾河水域,終年68歲;8月12日,葬於瀋陽城內西北角;天聰三年,正式安葬於福陵。努爾哈赤一生有后妃14人、16子、8女。

皇后葉赫納拉氏

名"孟古哲哲",生於明朝萬曆三年(1575年),卒於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9月27日,享世僅29歲。葉赫納拉氏父親楊吉砮,為海西葉赫部首領。葉赫部位於現今吉林省梨樹縣境內葉赫鄉。葉赫部與建州關係較好。明萬曆三十一年,楊吉砮見努爾哈赤英姿勃勃、相貌非常,又出身建州貴族,便將女兒孟古哲哲許諾努爾哈赤"堪為君配",待長成後,親自送往與君"締姻"。

孟古哲哲14歲時,努爾哈赤與孟古哲哲大宴成婚。孟古哲哲"面如滿月、丰姿妍麗",而且"器量寬洪、端重恭儉、聰穎柔順",深得努爾哈赤鍾愛。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10月25日,孟古哲哲生皇八子,取名"皇太極"。從此,努爾哈赤對孟古哲哲的感情更加深厚。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孟古哲哲病故。努爾哈赤舉行盛大祭禮。然後將孟古哲哲葬在自家院內3年,第4年才遷葬於尼亞滿山崗,在那為她建陵,派覺爾察氏一戶看守。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繼承"汗位",孟古哲哲因此成為"皇太后"。天聰三年,皇太極在瀋陽城東石咀頭山營造福陵,將太祖努爾哈赤與孟古哲哲"合葬"。

大妃烏喇納拉氏

名阿巴亥,生於明萬曆十七年(1589年),出身於烏喇部貴族之家;其父滿泰,為海西烏喇部酋長。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當時年僅12歲的阿巴亥,就嫁給努爾哈赤為側福晉。

天命五年(1620年),阿巴亥升為大妃,支持家政。阿巴亥生有三子:長子阿濟格、次子多爾袞、三子多鐸。努爾哈赤晚年,將鑲黃旗牛錄分給大妃阿巴亥之子所有。努爾哈赤去世後,諸王強迫阿巴亥殉葬。阿巴亥無奈,只好服從,於努爾哈赤去世後第二天早晨自盡,與努爾哈赤同槨而殮,葬於瀋陽城內西北角。隨同大妃阿巴亥一道殉葬的,還有二庶妃德因澤、阿濟根。皇太極營造福陵後,將皇后孟古哲哲、大妃阿巴亥,一道與努爾哈赤合葬。

地理位置

陵墓組成

位於瀋陽東郊的丘陵上,俗稱東陵。前臨渾河,後倚天柱山,是清太祖努而哈赤和孝慈高皇后葉赫納喇氏的陵墓。福陵基本建成於清順治八年(1651年),康熙、乾隆時期又有部分增建。陵寢占地19.48萬平方米自南向北地勢逐漸增高。南面正中有個正紅門,門東西兩側牆上鑲嵌有蟠龍五彩琉璃壁。門前有華表、石獅、石坊、下馬碑等。進入正紅門內,一條參道垂直北上。參道兩側,排列着彝族石象生。其中有石獅、石馬、石駱駝、石虎等。據說石馬是仿當年努而哈赤乘坐的蒙古馬形象雕成。過橋拾級而上的是108蹬石階,寓天罡36星和地煞72星數之和,表示天地宇宙,象徵帝王對社稷的主宰。過108蹬,是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增建的碑樓,內立有龜趺座的康熙皇帝親撰的《大清福陵神功聖德碑》文,碑重50多噸。碑樓東西有茶果房、滌器房、省牲亭和齋房等。碑樓後面的城堡式建築為方城,是陵園的主題建築部分。圍牆上有角樓四座,每座二層。北面是明樓,內有石碑一座。門外石案上設五供方城正中是隆恩門,方城內正中台基上坐落着隆恩殿。隆恩殿東西兩側還有配殿、焚帛樓等建築。方城北面是寶城,也稱月牙城,正中突起的土堆即是寶頂,其下的地宮埋葬着努爾哈赤和葉赫納喇氏的骨灰罈.

努爾哈赤介紹

努爾哈赤,愛新覺羅氏。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出生於建州左衛蘇克素護部赫圖阿拉城。後金政權的建立者,清朝的奠基人和主要締造者。成為滿族的民族英雄,死後葬於福陵。其子皇太極建立清政權後,他被追尊為清太祖。努爾哈赤為女真貴族出身,世襲建州左衛指揮使,是明朝所屬的北地方官。因他"忠於大明","保塞有功",升至都督,晉號龍虎將軍(正二品)。十七世紀初,明朝政治腐敗,無力維持東北一隅的統治,努爾哈赤起兵反明。經過幾十年征戰,統一了女真各部,在1616年於圖阿喇即汗位。其後遷都東京(遼寧省遼陽縣),再遷都瀋陽。十年後,圍攻明寧遠城(遼寧省興城縣),受炮傷退回瀋陽死於途中。經歷了幾個世紀的洗禮 這位民族英雄一直安靜的躺在蒼松環繞的清福陵里。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