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會寺
介紹
包括积善生乐寺、咸应寺(活佛宫)、广慧寺、延庆寺等附属寺庙,以福会寺为主体,是喀喇沁旗的旗庙和喀喇沁亲王府的家庙。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总占地面积19000平方米,中轴线上有山门、天王殿、前殿、经堂、大雄宝殿、后罩楼及耳屋等建筑。[1]
福會寺,始建於清康熙年間,全盛時期住寺喇嘛曾達450多人,原為喀喇沁王的召廟,是清代喀喇沁旗大喇嘛寺廟之一。2001年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特色
福會寺具有古樸典雅的清代早期建築風格,體現了中國北方官式建築嚴謹、莊重的構造特點。大木式做法,高級屋頂,和璽、磚雕、木雕裝飾,極具特色。
福會寺內共五進院落,分別為天王殿、大殿、三殿、四殿、五殿和東西對稱的鐘鼓樓。寺院坐北朝南,在建築風格上以藏傳佛的建築風格為主。整體雕龍佛龕、福會寺古井為福會寺之寶。
- 福會寺古井:寺內有一口古井,距今近千年,常年不枯、井水清澈甘甜。
- 整體雕龍佛龕:大雄寶殿內有兩米見方的雕龍佛龕,兩條倉龍順左右兩側立拄盤旋而上,龍頭對視,栩栩如生,護衛龕中佛,此龕國內罕見。
福會寺主要的遊覽專案有逢初一、十五誦大經,七月十五至十八趕廟會、跳查瑪等。
建築結構
福會寺院呈長方形,佔地面積6 136平方公尺,坐北朝南,中軸對稱式布局,磚瓦木石結構屋體。現存各式古建築15幢,總面積 2063.06平方米。
中軸線依次布列山門、前殿、經堂、大殿、後殿及其東、西翼殿等5進建築,東西兩廂置前配殿、鐘鼓樓、中配殿、後廂房等4組建築。除後廂房外,皆大式大木屋架結構,磨磚對縫牆體,筒瓦覆頂屋面。
福會寺具有古樸、典雅的清代早期建築風格,具備中國北方官式建築嚴謹、莊重的構造特點。豐富的大式大木作法,少見的高級頂樣式,絢麗的和璽、磚雕、木雕飾件,造就了一座神秘輝煌而的工藝美術寶庫。
寺內設施
福會寺,主廟分5層殿。月臺上建有天王殿,內塑手持蛇、寶幢、琵琶、寶劍,腳踏八大怪的四大天王像。神像栩栩如生,威猛異常,令人悚然。
二層殿 5間,供奉著無量長壽佛。東西各有3間配殿為客房。院內設有鐘鼓樓,遊人至此,聽晨鐘暮鼓,踏清幽之地,可無限引發遐思。
三殿分為上下兩層,飛簷鬥拱計49間。殿內供奉宗喀巴,稱「大雄寶殿」。寶殿內雕樑畫棟,神像側襯以精刻細鏤的立柱,神奇無比。此殿東西配殿各3間。內塑有神態各異的數座神像,擺插刀、槍、劍、戟、斧、黃色幡旗,供桌下擺木製犬、虎、豹、狼、雀。
四層殿是 3間召廟,供奉釋迦牟尼像。
五層殿亦分上下兩層,主殿3間,彌勒佛像居中,兩邊排列十八羅漢像。東殿供有燃燈、彌勒、宗喀巴等塑像,西殿為藥師、如來諸佛。 四層殿至五層殿之間有東西廂房各 8間,均為喇嘛居所。
參考文獻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至第五批·第Ⅰ卷. 文物出版社. 2004: 466. ISBN 7-5010-15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