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神学(英语:Theology),广泛指称所有对神(上帝)这个主题展开的研究或学说。神学一词的希腊文Θεολογια是由Θεος(即“神”)和λογος(即“逻各斯/话语/学说”)两个字组合,字面上便有建立人类对上帝正确认识的学说之意。为宗教研究的一个领域。

  • 罗马君士坦丁狄奥多西崇信基督教以后,在欧洲,神学多被用以指称基督教神学,但在基督教神学之外,还有伊斯兰教神学、犹太教神学等神学体系。
  • 有些科学理论家和人文主义代表由于神学受到认信传统所规限而拒绝神学,并且主张公立大学不应该有神学系的设置。
  • 例如基督教神学(英语:Christian theology),对于基督教信仰及实践的教义研究,是神学的一种。
    • 它的基础是旧约、新约,以及基督教传统。
    • 基督教神学家通过对于圣经的注释,理性分析与思辨,以推进基督教信仰,为基督教信仰提供辩论与批评。
    • 基督教神学可以理解为以科学与哲学的方式阐明基督教信仰之根源(圣经神学与历史神学),以系统的方式分析和阐述信仰(系统神学,尤其是基础神学和教义学),以及信仰之实践(实践神学)。
  • 神学一般来说总是与某个特定宗教或教派有关。就此而言,不但其所阐述的内容,而且还有其思维方式和应用方法,都受到那一特定宗教或教派所决定。
    • 在以科学的方式和态度进行的基督教神学研究中,这种受规定的事实本身尤其变得成问题,需要得到反思。

神学的理念

  • 谈到神学,一般人都会有两种极端的看法:不是消极性鄙视的嫌避;便是积极性过份的推崇。
    • 神学和一般学问同样神圣。神学研究的内容和对象常被误解为"神"或有关"神的"事,因而神学常给人一种特殊的神秘和神圣感,或厌弃和畏惧感。
  • 神学教育乃是信众将历代的神学知识传承教导和培育,增扩出来;包括圣经和圣经神学,历史和历史神学,教义和哲理神学,教牧和教牧神学,人文和伦理神学五个要位和焦点。
    • 圣经是神学教育的第一要位。神学的首要题材是圣经,其次才是历代以来教会对圣经和神启示的理解和反省成果。
    • 熟读圣经未必需要念神学,神学研究的焦点乃由圣经知识转到圣经神学上了。
    • 圣经神学乃指以系统性的方法来了解圣经启示中的信仰和真理体系,对圣经启示也可因此有系统性的理解,以免有见树不见林之弊。
  • 教义和教义神学俗称系统神学。乃是指教会信徒信仰基础的认识论命题。
    • 其要点乃是肯定信仰教义的系统性,贯连性和一致性,使信徒的信仰命题有自识性根基。
  • 哲理神学的范畴更为广泛,乃是以哲学性的方法来分析和理解信仰的基础和内含,这自然包括了宗教哲学和道学的研究,其目的无非是希望藉著理性的应用,让人了解学识中信仰层面的含义和运作,也让人可以以学者的姿态和胸襟来陈述和引证信仰的内含,以发挥信仰的交代性功能和说服性权威。
  • 教牧和教牧神学,教会是神学研究和神学教育的必然处境。离了教会,神学就成了道学(Divinity)或神哲学(theosophy);
    • 个人的宗教体会和宗教经验,直觉性的真理体验(intuitive consciousness)就会取代群体性和圣约社体(covenant community)的真理性体验。
  • 神学教育是教会的特权,是神所赋予教会真理教导的权能。
    • 神学教育虽与教牧教育相辅,但神学教育的焦点不单是在于实用性而在于实践性(applicability)。
    • 神学教育的成果不单是造就一个教牧来牧养教会,更是要造就出一些教牧型的学者或学者型的教牧。
  • 神学知识和理念的传承是神学教育的外举事务,信仰和生命的传承才是神学教育的内含事工。
    • 信仰和生命是不能教出来的,它是神的恩典在神的恩器仲介的运作中塑成神合用的器皿,神学院应该追溯到旧约时代的先知学校。
  • 基督徒,传道人的生活是十字架的信心的道路。诚如保罗所说,我如今活著是因信神的儿子而活。
  • 神的呼召绝不是个人也不是个体性的。神学教育应该注重群体生活的焦点。神
    • 学院的生活让学员体悟到神的仆人绝非孤单,更不是孤独。
    • 团队精神,相互共存的体悟,正常的社交生活和共同的交付都是神学教育的必须。
    • 神的工人不但可以独当一面,一夫当关,更应与团队同心合体。神学院不但要训练出一些能人,更应该培育出一些组织人(organizational man)。[1]

台湾耶稣基督神学的发展

  • 社会变迁具有值得我们去探索的神学意义。在全球化潮流的冲击下,台湾,作为地球村的住民,深受世界思潮的影响。**我们必须从台湾本土的实况来作神学、宣教,我们也不能不注意全球的趋势走向。
    • 社会、文化都是动态的,各地的思想一直在交流互动、相互形塑中。
    • 亚洲的独特性是亚洲教会作神学所必须考量的处境和出发点,台湾教会作神学的社会、文化处境是甚么?台湾教会是否也应该提出类似“批判性的亚洲原则”?
  • 基督教会在台湾宣教已有 140 年之历史,基督徒仍然是极少数,约占台湾总人口的百分之三。
    • 台湾社会、人民近年来受到多元思想的影响,基督教不再像以前那样遭受敌视,年轻人并不排斥基督教,甚至也有中年人、老年人归信耶稣基督,加入基督教会。
    • 佛教在“慈济人间佛教”的带动下,有著显著的进展,不只是教势扩大,社会服务也获得人民肯定。
    • 民间信仰或传统信仰(如汉人的妈祖信仰、八家将,和原住民的丰年祭、打耳祭等)
  • 从独裁统治迈向民主,威权思想的馀毒仍存留在许多人的日常生活和制度的运作中,议会政治未能真正落实,立法院反而成为台湾政治乱象的根源。
  • 不包括天主教会和真耶稣教会,基督新教的会员约占台湾总人口的 2.5%,参看http://blog.sina.com/archive.php?blog_id=8277&md=entry&id=4647,2005/6/12。泛基督徒的总数则占总人口的 5.11%,参看www.ccea.org.tw/NPBT/reback9-1.htm,2005/6/12。
  • 当前教会实况:传统主流教会人数锐减,大都失去影响力(如根据 2001 年的数据,主日礼拜人数,台湾圣公会全台湾为 820 人,台湾基督教信义会为 888 人,中华卫理公会也只是 2225 人),独立教派兴起且趋向“自主”,与普世教会缺乏联系。
  • 敬拜赞美的风潮遍及所有的教派。庄重的敬拜被活泼的带动唱所取代,敬拜中某些因素受到强化的同时,某些因素也相对弱化,甚至消失了。礼拜仪式倾向综艺节目化。
  • 行销、经营理念在教会组织和事工中的应用愈来愈普遍。
    • 传福音强调技巧、气氛,福音的本质似乎给忽略了。
  • 大教会(Mega Church)的迷思所带来的影响。基督教“魅力”领袖所带来的领导风格和教会文化,对存活在台湾社会和文化情境中台湾教会的冲击,显示正反两面的影响。
  • 整全的宣教观未能落实,耶稣基督的福音给窄化、弱化了,基督教信仰被个人化、魔术化。
  • 只偏重某些特质(如讲灵语、医病、赶鬼等)之灵恩运动带给教会的冲击,诸如反智、教会分裂、抨击别人不属灵等。
  • 教派间的合作,表象多于实质。[2]

目录

参考来源

  1. 唐崇怀. 神学和神学教育的理念和理想. 信望爱. 2000-11-12 [2021-02-28] (中文). 
  2. 陈南州. 变迁社会中的台湾本土神学和宣教 (PDF). 台湾神学教育学刊. 2004-08-x [2021-02-28]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