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化的山岭(李长春)
作品欣赏
神化的山岭
几年前,我到浙江慈溪旅游。走出火车站的瞬间,仿佛一下子回到了蒋家王朝。
蒋家饭店,蒋家旅馆,蒋家老屋,蒋家陵园,蒋氏旧物陈设,蒋氏生平展览……小小的弹丸之地,竟有两、三对装扮成蒋氏夫妻模样的人,时不时地拉着你合影留念。据说,其中还有一位著名的特型演员。
讲解员在长达一两个小时的讲解中,对蒋氏也是褒多贬少,甚至不乏溢美之词。听得游客或是目瞪口呆、或是交头接耳、或是窃窃私语。有个七八岁的小男孩,陡地来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儿,冲着讲解员高声谴责道,你说的不对,蒋介石是个大坏蛋。
当时,不少游客都为那个小男孩报以了热烈的掌声。
现在想来,那个小男孩真是天真得可爱。据报载,连文学作品里臭名昭著的西门庆都有人在争,连口碑不怎么佳的曹操墓都有人在抢。争来抢去的目的,无非就是吸引游客眼球赚取游客钱财。而要想达到此目的,他们也定会给这些人的一生描绘得色彩斑斓。
按这个逻辑推理,在蒋氏脸上涂点金抹点彩不是正常现象嘛!
然而,让我至今也无法想通的是,参观接近尾声的时候,讲解员给我们出的那个谜。
她指着前面一座海拔不高也没什么名气的山峰,让我们猜猜它酷似什么?
我们绞尽脑汁也没猜出来。
最后,她洋洋得意地自揭了谜底,你们看某某地方像不像一个人的额头?某某地方像不像一个人的眉眼?某某地方像不像一个人的嘴巴,某某地方像不像一个人的长衫?这不简直就是一个活脱脱的仰躺着的蒋氏吗?继而,她又补充道,这座山绝非普通的山,它就是真龙天子的化身,倘若某个地方不被挖掘,那条龙脉不被破坏……她刚想继续说,张了张嘴终于有了些许顾忌,把下面的话咽了回去。
其实,她不说游客们也心知肚明。
把一座山视为一个人的化身,就够胡说八道了;又将一座山的完好与否,扯到一个政权的存亡上,更是无稽之谈!作为文化使者的讲解员,如此弘扬地方文化,不管出自什么用心,至少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实际,如此神化祖国山峰的事情,在当今旅游业绝不仅此。
随着一阵阴森怪异的音乐响起,屏幕上缓缓走来了一座巍峨挺拔的雪山。不知是因为山上的积雪终年不化,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总之,这座雪山被当地百姓尊为神山。千万年来他们一直像神一样供奉朝拜,不但自己不敢涉足,也决不允许外地人攀爬。
历史的车轮旋转到了二十一世纪的某一天,突然从东瀛来了几个登山爱好者,非要征服这座山不可,本地登山协会的一个职业运动员,出于外交上的礼节也决定随之前往。他们突破了当地居民的围追阻截,义无反顾地开始了行程。结果,还没等爬到峰顶,就来了一场昏天暗地的雪崩,所有人都不幸遇难了。
这是我们在云南的一辆旅游车上看到的一个宣传片。
该片的真实性不容置疑。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完全具备新闻的三要素。
错就错在导向上。
错误之一:极力宣扬中国那位队员出发后,其子种种不祥的预感。意思是,神山已经事先提出了警告;
错误之二:遇难者逝世一周年之际,他们的家属来到雪山下祭奠亡灵,一开始乌云密布雾气缭绕,待他们开始呼唤自己亲人的名字时,突然云开雾散,雪山像劈开一样放射出万道霞光。给观众的感觉就是神山显灵了,在阴阳之间开辟了一条金色大道,让他们见最后一面。
尽管直系亲属间的心灵感应,科学一时还无法解释;雪山瞬间的阴晴,普通百姓也很难理解,但是人为地涂上一层迷信的色彩,甚至极力渲染为神的旨意,绝对荒唐至极。
我国有数不尽的高山峻岭,它们或千姿百态妩媚动人,或雄奇壮观充满阳刚。这造物主的鬼斧神工,不仅让我们对这片神奇的土地更加热爱,也世世代代流传着很多美丽的神话。
远的不说,与这座雪山遥遥相望的格姆山,因其形状酷似婀娜多姿的睡美人,就流传下来几个美丽的神话。
其中,最脍炙人口也最深得民心的是:传说泸沽湖一带早年并没有山,而住在北方的格姆女仙经常和几个男山神,在夜幕的掩护下,到泸沽湖里边游泳嬉戏边谈情说爱。待雄鸡报晓之时,就又飞回了北方。有一天晚上,众山神等了许久,格姆女仙才姗姗而来。他们正要像往常一样欢欢乐乐地玩耍,不料雄鸡已唱东方已白,这就意味着他们谁也飞不回去了。于是,格姆就落户在泸沽湖畔,变成了格姆山。众山神也紧密地簇拥在她的周围,变成了哈瓦男山、则支男山、阿沙男山等雄性的山峰。格姆女仙非常善良,此后经常骑着一匹白鹿四处云游,不但保佑了这一带人畜兴旺五谷丰登,还让女儿国里的女人们各个体壮貌美婚姻美满。在赐给人类幸福的同时,她自己也获得了幸福,众山神都成了她名副其实的阿注(即伴侣),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农历的7月25日是格姆女神的生日,每到这个时候,众山神都会集聚到她身边为其祈福。
你瞧,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神话。
神话和神化,虽然仅有一字之差,甚至只是音同字不同,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给人的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让人善良向上;后者,给人的是一种恐怖的感觉,让人愚昧无知。
旅游车上那个宣传片放完之后,有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就神情紧张地问她妈妈,世界上真有神吗?
她妈妈一愣,继而回答道,这都是人编造出来的,目的是让我们敬畏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那女孩虽未出声,脸上却明显流露出半信半疑。
我很感谢这位母亲的聪明和机智。可是,她这简短的一句话,就能抹去那个长达两个多小时的宣传片,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刻下的深深烙印吗?[1]
作者简介
李长春,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