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蓮教子
《碧蓮教子》,川劇《碧蓮教子》胡琴傳統戲單折。
川劇,俗稱川戲,主要流行於中國西南地區川渝雲貴四省市的漢族地區,是融匯高腔、崑曲、胡琴(即皮黃)、彈戲(即梆子)和四川民間燈戲五種聲腔藝術而成的傳統劇種。川劇分小生,鬚生,旦,花臉,丑角5個行當,各行當均有自成體系的功法程序,尤以「三小」,即小丑,小生,小旦的表演最具特色,在戲劇表現手法、表演技法方面多有卓越創造,能充分體現中國戲曲虛實相生、遺形寫意的美學特色。
目錄
劇目介紹
馮生上京赴考,不幸中途染病身亡,其妻大娘、二娘嫌家貧窮自主改嫁,唯三娘守節教子。一日馮雄放學歸家,三娘要其背誦詩文,馮以夜深疲倦為由,不願攻讀。碧娘望子成才心切,執家法將雄兒責打。馮雄不悅,道碧蓮不是自己親生母,才對他如此兇狠。三娘聞言萬分悲痛,決意入庵為尼。馮家老奴馮仁,跪求碧蓮擔起教子之責。三娘被老奴忠心所感,雄兒也向母認錯,母子言歸於好。
四川省川劇藝術研究院存南充專區文化局藏本。
中國戲曲
戲曲是我國傳統戲劇的一個獨特稱謂。歷史上最先使用戲曲這個名詞的是宋劉塤(1240-1319),他在《詞人吳用章傳》中提出「永嘉戲曲」,他所說的「永嘉戲曲」,就是後人所說的「南戲[1]」、「戲文」、「永嘉雜劇」。從近代王國維開始,才把「戲曲」用來作為中國傳統戲劇文化的通稱。戲曲最顯著、最獨特的藝術特點就是「曲」,「曲」主要由音樂和唱腔兩部分構成,辨別一個地方戲劇種主要依靠聲腔、音樂旋律和唱念上的地方性語言,如:四川的川劇、浙江的越劇、廣東的粵劇、河南的豫劇、陝西的秦腔、山東的呂劇[2]、福建的閩劇、湖北的漢劇、河北的評劇、江蘇的崑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