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碑格乡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市东部,处于北回归线附近,距市区81·5公里,离323国道13.5公里。东连文山州砚山县阿舍乡,南接本市羊街、大庄两个乡,西靠马者哨乡,北邻中和营乡。碑格乡地势自西南向东北方倾斜,地貌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特征,最低海拔1650米,最高海拔2775米,平均海拔2212米,年平均气温15摄氏度,年降雨量1450毫米,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岩溶特征,因地质结构差涉水严重,水资源极为匮乏,是资源性缺水的高寒山区乡。[1]

中文名称: 碑格乡

行政区类别: 乡

所属地区: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市

电话区号: 0873

邮政区码: 661606

地理位置: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市东部

面 积: 229.6平方千米

人 口: 15741人(2017年)

机 场: 红河蒙自机场(在建)

火车站: 开远火车站

车牌代码: 云G

目录

概况

碑格乡位于开远市东部,东连砚山县阿舍乡,南接羊街乡、大庄乡,西靠中和营镇马者哨,北邻中和营镇。东西跨距20.8千米,南北纵距17.4千米,面积229.6平方千米。

常住人口15741人(2017年)。辖碑格、鲁姑母、落坡洞、架吉、下米者、小寨6个行政村,41个自然村,44个村民小组。乡政府驻碑格,距市区81.5千米。

地处山区,地势自西南向东北方倾斜,最低海拔1650米,最高海拔2775米,平均海拔2212米。地貌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特征,山高谷深、气候寒冷。特产年头。有锑矿资源。距323国道13.5千米,有公路接323国道。

沿革

1950年属开远县第五区,1958年属中和营公社,1961年设吉德区,后改公社。1984年改碑格区,1987年改乡。1997年,面积234平方千米,人口1.5万,其中彝族占93%,乡政府驻碑格村,辖碑格、小寨、下米者、架吉、鲁姑母、落坡洞6个行政村。2017年,常住人口229.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5741人。

乡镇概况

碑格乡位于云南省红河开远市东部,距市区80公里,东连砚山县阿舍乡,南接羊街、大庄两乡,西靠马者哨乡,北邻中和营乡;全乡东西跨距20.8公里,南北纵距17.4公里,最低海拔1650米,最高海拔2700米,年最低气温6℃,最高气温24℃,年降雨量1300-1600毫米。辖6个村委会,有资料显示,人口14517人。主体民族是彝族,占总人口的97.3%。

全乡有耕地24800亩,农作物二年三熟,粮食作物以包谷、麦子、荞为主。经济作物有藠头、烤烟、洋芋等,养殖业主要以山、绵羊养殖,经济林果是花椒、冬梨、冬桃。以碑格藠头为原料生产的“开远甜藠头”远销日本、韩国等国家,碑格乡被誉为“藠头之乡”,获得了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碑格是建设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理想场所。

农村经济

2007年,全乡经济总收入2703万元,比2006年增加245万元,增长10%;全乡财政收入完成151万元,比2006年增收11.66万元,增长.3%,实现人均纯收入1380元,比2006年增收125元,增长10%;粮食总产量达692万公斤,比2006年增收51.7万公斤,增长8%,人均有粮480公斤,比2006年增36公斤,增长8%;全乡大牲畜出栏252头,山绵羊出栏5510只,肥猪出栏7561头,肉类总产740.66吨,实现畜牧业收入1322.3万元;输出长期外出务工人员833人,农闲时节外出务工人员达1400人,外出务工人员人均年劳务收入为4600元,劳务经济收入达300多万元。全乡大牲畜存栏7454头,出栏252头,山绵羊存栏15490只,出栏5510只,肥猪存栏9505只,出栏7561头,肉类总产740.66吨,实现畜牧业收入1322.3万元,畜牧产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经济作物、畜牧业、林产业和及劳务输出等成为碑格贫困山区广大群众的主要增长点。

资源条件

碑格乡主要以土地、矿藏和人力资源为主,土地资源上有独特的气候冷凉优势,有上万亩天然草场,宜发展上万只商品羊;宜种植上千亩藠头洋芋、冬梨、大草乌、臭参等再生资源。

据勘探论证仅落坡洞村委会就有无烟煤1800万吨,还有下米者、架吉两村委会都有丰富的煤矿,境内还储藏丰富的铁、锑、铜等矿产资源。有充足的人力资源,全乡有9359个劳力,其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有2018人,已外出打工450人,有3000个剩余劳力。

碑格乡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据勘探,有1.2亿吨储量的无烟煤。该乡出产的珍珠藠头出口韩国、日本等国家,年销售3000多吨。市场前景广阔的还有臭参、草乌、花椒等经济作物。

民族节日众多,其中,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的火把节最为隆重,全乡各族人民以舞蹈、山歌对唱、摔跤、斗牛等形式庆祝节日,形成了具有浓郁特色的民族文化氛围,吸引了不少外地采风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