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河
石門河 |
石門河,是一條在建始境內流域並不寬廣的小河,它已經在歷史的長河中打磨出了美麗的詩篇,而隱藏在其峽谷中的驚世駭俗的自然風景,更是一段妙趣橫生的山水畫廊!走近石門河,穿行在歷史的厚重和現實的旖旎山水風光之中,慢慢咂摸,細細品味,竟勝過人間仙境!
目錄
基本信息
古道
自高坪集鎮向東北2千米,來到古施宜大道石門河要隘,你一定要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它在連綿不斷的山巒中劈開一條深谷,於是,七里石梯下谷底,七里石梯上高山,這條掛在兩面峽壁的險峻道路便成了宜昌通往恩施的重要驛道。古往今來描石門 施南第一佳要,即石門,位於建始縣高坪鎮高店子石門河山腰。石門河兩岸懸崖中架有一單孔石拱橋,古稱"石曼橋",又稱"石睘橋"。傳說此橋為"八大王"(明末農民起義將領張獻忠)洗川時,為擺脫追兵,傳令將士各帶石頭一塊,一夜功夫將橋修起,還將身佩寶劍懸於橋下。也有傳說"石曼橋"為仙人所造。這些,都僅僅是傳說而已。不過,石曼橋周圍並無採石場的痕跡,因而,石曼橋的建造始終是一個謎。
石門橋南行二華里,石級千迴百折而上石門。石門上有絕壁,下有深淵,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步入石門,門中有洞,形如覆盆,階旁野草青蔥,洞壁光滑如洗。對面的白虎山,形似伏虎,雄偉奇特。
清嘉慶、道光版《建始縣誌》均於"勝跡"中對石門進行了記載,其內容基本相同。嘉慶志記載說:
石門,在縣治東一百二十里。巨若碖硱,下臨絕澗,人穿石中。右壁若,左柱若,上楣若,儼然圓扉焉。出門,右石壁穹隆上覆,如屋垂溜。乾隆三十九年,撫憲陳公因石壁作寺,塑佛像,前裝欞槅,莊嚴幽奧,疑自靈鷲飛來。立寺外,望隔岸白石如虎伏,諺謂"石門對石虎"也。兩岸側聳若相趁,可超而越。由西百折千回而下,逾澗復百折千回而上,約七八里而遙。澗底有石橋,橋上有亭,旁有石欄。憩坐其中,望兩岸懸崖萬仞,煙霧迷漫,林木陰翳,仰視天光。一縷泉虢虢亂石間,令人骨悚魂驚,殆"別有天地非人間"矣。東岸上有廟,名"對佛寺"四十三年王制台創修供佛觀。制宏廣,與西岸寺俱稱勝境雲。
傳說
沿古道下至河底,一座古老的石門河橋(又名石漫橋)連通北岸,這是建始境內最早的橋,建於清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距今已有兩個多世紀。橋北岸邊有一棵比橋齡更長的古樹,俗稱"馬靈光"樹,挺拔高大,樹皮紅灰相間,光滑照人,被人們傳頌為"神樹",傳說這棵樹巔有一株靈芝仙草,一農夫聽說仙草有起死回生之神效,便用斧頭欲砍倒樹身摘取仙草,豈料頓時烏雲密布,雷聲大作,一道閃電劈來,農夫被擊昏於地,次日,農夫砍樹震怒上蒼的消息傳揚出去,當地百姓說,這是一棵神樹,再也沒有人敢動它一枝一葉了,反之,人們把當年農夫斧鑿的缺口當香台,路過此地必為神樹上香,祈求他消災賜福。
文繪
深澗幽谷中,這條古道寫下了一段段美麗的神話,往昔人歡馬嘶的情景仿佛還在眼前浮現。如今,道路依舊,只是零星的青草已覆蓋去先人的足跡,山谷因清脆婉轉的鳥鳴顯得異常靜謐,沿石級古道,賞河谷兩岸翠峰,觀壁岩天然圖畫,叫人思緒飛揚,絕壁上,萬千圖畫中一幅"美女蒙紗",那憂鬱的神態,讓人讀懂相思的內涵。沿南岸石級下到半山腰,穿過一個如門的山洞,這就是名揚四方的"石門"了,在天然石洞中,還依稀可見人工用石條修過一道門的痕跡,可惜如今只剩下一道石門檻了。在石門旁邊的岩壁上,一人高處刻有"施南第一佳要",字跡蒼勁,顏色已與岩石融為一體,成灰黑色,傳說古施南府有一讀書人,好遊山玩水,路經石門河,見山奇路險,欣然揮毫,傳世百年。"石門對石虎,金銀二萬五"在石門的對岸,有金、銀兩菩薩伴着一隻靜臥的石虎,如今,菩薩已去,唯虎長守。
古石橋下,瑩瑩河水滋養了這峽谷與古道的靈性,橋下游是開闊的淺灘,開闊得象一張舒坦的大床,夢幻不絕;橋上游是狹窄的深潭,狹窄得象一條古老的街巷,沒有盡頭。河水在稀疏的陽光照耀下,溫馨可人,透出一種清爽的情致來。
北岸的古道直上雲天,道邊古廟已不復存在,倒有兩個山洞神秘莫測,一曰犀牛洞,洞內積水冰涼,天雨不漲,天旱不干。一曰閻王洞,陰森恐怖,乾燥異常,但洞容寬闊,可集數千人自由活動。
詩繪
明代御史黃襄曾到石門,作《過石門》詩曰:磴道崎嶇澗水分,動行俯仰悸如焚。
崖懸走馬春愁雨,谷邃飛花日看雲。
古洞藤蘿皆鳥跡,新碑墨刻半龜文。
猙獰石虎山頭見,更有猿啼兩岸聞。
黃襄,字國著,為明代南安(今江西大余)人。嘉靖進士,官終太僕寺少卿。黃襄任御史時,曾到恩施、建始。明正德七年的夔州府志的"關梁津渡"中沒有石門的記載,但從明代御史黃襄路過石門並留下詩篇,說明石門在清代以前就是江漢到施南及蜀地必經之地。
因為石門為古代楚蜀咽喉,清乾隆元年改土歸流,建始縣由四川夔州府改隸湖北施南府,石門為省、府出入要衝,故號稱"石門關",並設有鋪司、塘汛、接官亭。
清嘉慶末乾隆初,浙江嘉善進士、宜都縣知縣柯煜受朝廷委派到恩施散毛土司勘田,路過建始石門,曾作《施州石門》詩一首,描述石門的自然景觀:
石門連石屋,結構自天成。
豈獨堪招隱,端宜習養生。
涼逾松作蔭,光似月添明。
鱗次余岩洞,誰同枕漱情。
乾隆三十九年,撫憲陳輝祖於石門之右建佛寺一座,琢如來佛與伽藍尊者兩尊神像於寺內,並勒《石門佛寺碑記》:
乾隆三十七年夏四月之上浣,余以新築施南府城,道經建始之石門。石門者,山石中洞如門,往來人出入門以為路。人從巴東傍石虎山東北下,趨而南三里許,至石寰橋。橋稍西南,上行而北五里許,至石門。穿門出,稍北,列垂如檐,土人依岩結茅屋,檐下市酒飯以待行人小憩。崖下林木排立,自石寰橋望之,歷歷可數。西東相對,可呼應,而崎嶇上下,經時乃達。當是時,余未至石寰橋,即望是石門高處有金身螺髻,狀世間所塑如來佛者一,又有白髯公冠巾而侍者一,其林木枝葉間放光如金丸累累。指示從者,曰:"無見也。"至橋,下馬熟視,猶在上。而至石門,無有矣。夜宿施南,二僧見夢,曰:"衣敝,願舍新。"許之而覺。此其日之所見幻而入夢者耶。既歸鄂城,述異於我母太夫人。太夫人曰:"是當作寺。"即寺於石門崖。屋之右琢石為像,如所見。一為如來佛,一為伽藍尊者。其旁為小廳,事官人過客謁寺可歇息。落成,當勒石。余惟素不善事佛,佛乃為我現丈六身,枝枝葉葉放大光明,倘如佛氏言有所謂因緣者也;石之為門,幾千百年不有佛,佛今乃得寺,石門倘亦有所謂因緣者也。夫使余不視城,無由至石門,不至石門,無由見佛光明,即無由作寺。子不語神怪,而曰"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今余所見,非直惝恍窈冥如之也夫,豈狂言以惑世?要亦歸之於因緣也云爾。乃作頌曰:"不生不滅是生生,無住無去必有住。佛在人心亦在眼,光明在眼卻在樹。石門石虎相對出,澗水中流無休息。如來也惜草鞋錢,伽藍到此腳一歇。說與路人無失迷,千秋摩挲此碑碣。
陳輝祖,湖南祁陽人。以蔭生授戶部員外郎,遷郎中。外授河南陳州知府。累遷閩浙總督,兼領浙江巡撫。乾隆三十七年兼署湖廣總督,四十四年調陳輝祖為河南巡撫。乾隆四十八年二月因貪污被乾隆帝下旨"令其自盡"。陳輝祖於乾隆三十七年兼任湖廣總督期間,路過建始石門河,並於三十九年建佛寺,勒碑銘記。陳輝祖為朝廷重臣,在他的影響下,過往官員紛紛在石門河吟詩作賦。
上海南匯進士、乾隆年間左都御史吳省欽在恩施詩文作品較多,他的《清江為禹貢荊之沱辨》一文,對清江的發源地、流經地以及支流作了較詳細的描述。他在路過建始石門時,作《石門》詩一首:
前過石門灘,昨飯石門洞。
千峰接萬峰,骨立寒天空。
相對面兩崖,無路許攜從。
偶從發浩呼,四谷響交哅。
歷亂如堆蓬,突兀累桂棟。
混沌誰鑿開,萬象歸飾弄。
莊嚴示佛法,金碧暈鞭鞚。
沿緣度雙磴,出門快飛羾。
從詩的內容不難看出,該詩作於乾隆三十九年以後,當時,陳輝祖已經在這裡建起了石門佛寺。
乾隆四十年,四川銅梁舉人賈思謨出任宣恩縣知縣,途經石門,於石門右側崖壁上題刻"施南第一佳要",成為千古奇境。
大約於同一時期,一位至今生平不詳的官員史銘桂途經建始石門,作詩兩首,一首題為《將近石門》:
將進石門道,數峰高插雲。
卓立猿猱窮,孤寺青若分。
豈是夸父鐺,將毋盤古墳。
野人喚石鼓,象形吾亦云。
碑詞詩語別,石虎傳紛紛。
詩人自注曰:"石門山背數峰,土人稱石鼓。及觀碑誌,皆稱石虎,不如石鼓之切也。"史銘桂所說的"碑誌",可能就是陳輝祖的《石門佛寺碑記》。史銘桂的另一首詩是《游石門》,對石門的奇景作了較為詳細的描述:
寒澗響淙淙,流出石門麓。
石門對岸呼,七里才一曲。
舍輿下仙橋,彳亍行縮縮。
小憩移片時,神凝氣仍足。
下下又高高,扶持戒童僕。
凹處一線微,頂覆檐牙啄。
仰視蔽青天,俯瞰惴深谷。
幾謂好奇心,後殆不可復。
呀然石竇開,神靈此修築。
幽閟蟄龍蛇,陰森飛蝙蝠。
步步引入勝,毗連列華屋。
末路奇之奇,通明走山腹。
麻姑春散懷,三游秋寓目。
得一已自奇,未若奇相屬。
徘徊日向西,好景看不足。
痴心訂歸路,三日石門宿。
乾隆年間,建始舉人、江夏縣(今湖北武昌)訓導范述之也曾作《石門感舊》詩一首:
石門千仞郁崔嵬,五色霓旌映上台。
太守自行督屬吏,中丞親說見如來。
固知虛妄無常理,轉盼繁華已劫灰。
剩得匡廬真面目,依然山秀水瀠洄。
范述之認為,陳輝祖所謂在夢中見到如來顯然是虛妄而違背常理的。同時,從范述之的詩可以看出,當時的石門佛寺已被戰火摧毀,再無昔日的繁華,只剩下石門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觀。嘉慶志與道光志關於石門佛寺的記載,恐怕只是依據陳輝祖的碑記了。
清嘉慶嘉慶七年至十三年之間,安徽進士、工部右侍郎鮑桂星作為學使校士施南,主持施州選拔複試。他路過建始石門時作《石門歌》一詩。其序對石門的描繪生動具體。其詩仿樂府體,運用神話,馳騁想象,同時採用多種藝術手法,遣詞奇絕,讀之朗朗上口。序與詩曰:
入建始境由龍潭坪西南行四十里,有地曰"石門"。萬峰盤迴,峭壁巉絕。兩崖門徑才里許,而磴道紆折五千餘級。度石橋,涉潨澗,扳蘿拾級而上。有三洞,奇奧類鬼工。洞石下垂,如雲物,如鍾乳,譎詭不可名狀;第二洞垂瀑如珠箔,尤可賞悅;再上一洞即石門也。洞口壘石為二門,有一夫據關之險。人馬過者,皆穿洞出入,望若飛仙。四面峭峰危岫,紫斑翠駁,飄緲天際。平生涉歷南北,見奇境如此者不多得也。來時猝爾經過,目未周賞。歸途攜唐甥朴甫,*瓢挈榼,共往游焉。作建始石門歌。
楚山四出無拘束,捷若猿猱亂升木。
走向南天不肯停,飢鼯暝鳥空相逐。
- 蛇之神可奈何,上訢閶闔排嵯峨。
帝遣夸娥氏二子,取石東海填山阿。
山為邃古未開闢,石是媧皇昔拋擲。
五色曾經鍛煉余,雙丸竟塞風雲際。
自是矹硉屹兩門,萬山到此不敢奔。
虬龍縮頸虎豹狀,一一堆垛齊尻肩。
丹岩黛壑相回抱,奇奧無如三洞好。
盤雲倒裊石髮捲,膩乳雜結寒蛟涎。
翠箔亂灑真珠泉,冰浸玉樹珊瑚鞭。
覆盂綻裂一線天,行人皆僂馬足穿,
破空而出如飛仙。
寒靈吐怪億萬狀,使我愕立神矍然。
回顧兩崖中斷處,碧靄青林懸瀑注。
五千磴道繞旋螺,中有飛梁架煙霧。
乍聆琴築惜匆匆,回日攜尊孝綽同。
石闌浮拍夕陽下,猶恨亭吏催歸驄。
平生足半九州地,快絕荊南覽瑰異。
設險從占大易爻,探奇待補名山志。
清道光三年,江蘇長洲縣監生顧羹梅任建始縣大岩嶺縣丞署縣丞,途經石門,作《道經石門用香山游石門磵韻》詩一首。此詩為五言古詩,描寫石門的自然風光。此時,不僅石門佛寺已經不存在,連碑碣也無法尋覓了。
路絕通石門,幽深駭仙跡。
經傳古無稽,遺聞訪曩昔。
俯監萬丈溪,對峙千尋壁。
車馬少經臨,碑碣難尋覓。
殘雪冱高嶺,新曦照瘦石。
藤蘿蔓垂垂,松杉樹歷歷。
探奇縱大觀,紫翠嵐光夕。
石門河有文獻記載的最後一首詩《石門懷古》作於清道光二十一年左右,為河南光山縣舉人、建始縣知縣袁景暉作。
夾岸瑤峰暈綠新,石門小立證前因。
儒家自喜開湯網,佛老曾聞駐**。
邃洞苔紋封古隸,曼橋流水送余春。
便從此結煙霞憑,未了蒼生系望身。
袁景暉作詩的風格喜歡加注,他在"儒家自喜開湯網"一句後面注釋說:"前鮑侍郎學使校士施南,返旆石門,開尊命酌,時有野人獻彌猴,靈捷善舞。公令縱之還山。猴回視,如作膜拜狀。"在"佛老曾聞駐**"一句後面注釋說:"事見前藝文陳大中丞石門記。"在"曼橋"後面注釋為"一名石曼橋"。袁景暉的詩主要是懷古,並採用注釋的方法記載了鮑桂星校士施南途經石門時放獼猴歸山和陳輝祖修建石門佛寺的故事,詩中充滿儒家的仁德和佛家的因果觀念。
隨着時光的流逝,社會的變遷,石門河再也不是楚蜀咽喉了,但是,石門的美景依然故我,"施南第一佳要"的摩崖題刻依然高懸於石門的懸崖峭壁。
更多資料,敬請期待。
by Nov Zo
石門河景區
湖北一直居於國內旅遊省份的前列。享有"靈秀湖北"的盛譽,文化底蘊厚重悠遠。依託湖北恩施山區獨特的喀斯特地貌概況,"施南第一佳要"的石門河景區 應運而生,石門河地處湖北省建始縣龍坪鎮與高坪鎮接駁處,自古以來承載着厚重的歷史文化。集幽、險、奇、秀、古之特徵,與自然文化水乳交融於一體。石門古道是巴蜀古鹽道、商道、官道,石門古寺承載着厚重的佛教文化,石門河這條並不寬廣的流域蘊藏着千古神話!無數先賢雅士置身此處,寫下了絕美佳作相傳至今。
石門河景區地理位置
石門河位於建始高坪,北通豫陝,西襟巴蜀,東臨江漢,南極瀟湘,肩擔重慶、武漢,比鄰長江三峽,是"兩大火爐"之間的避暑山莊。如果你乘車來石門河,滬蓉西高速公路是必經之道,汽車穿行于山環水繞的群山之間,有一種超凡脫俗的快感。你會覺得此時地位更高、心境更廣、眼界更寬!再沒有平日大都市裡水泥叢林的擠壓、交通擁堵的厭倦、霧霾廢氣的憋悶、日常瑣事的煩惱。在這裡,迎接你的是漫山遍野的香花、悅耳動聽的流泉,自由飄灑的雲霧,沁人心脾的空氣,樸素耿直的鄉民。這時才領悟到真正的人生,真正的富有,真正的高貴。
石門河景區景點介紹
石門河景區享有"世界第一古人,中國第一古河,巴楚第一古道,施南第一佳要"的美譽。有"直立人起源,石門河藏寶,石佛寺發光,紫薇王顯靈"四大千古之謎。有"石臼,石門,石眼、石書"四大地質傳奇。即將開放的石門河景區分為:一個中心(高店子旅遊接待中心);兩大景區(直立人謎窟景區,石門天塹景區);三段峽谷(問心谷、洗心谷、舒心谷),四個驛站(直立人驛站,石門河大橋驛站,巴岩洞驛站,擦耳河驛站);五個景觀密集區(石佛寺景觀密集區,石蔓橋景觀密集區,洗心潭景觀密集區,喊歌台景觀密集區,佳音亭景觀密集區);六大文化特徵(人類文明進程文化,古道官商兵驛文化,地質科考文化,氣候生態文化,佛寺宗教文化,民間傳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