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爬鮡
石爬鮡 |
中文學名:石爬鮡 拉丁學名:Euchiloglanis spp. 別 稱:石爬子、青石爬子、 黃石爬子、火箭魚 池巴子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硬骨魚綱 亞 綱:輻鰭亞綱 目:鯰形目 科:鮡科 屬:石爬鮡屬 分布區域:四川雪域高原 |
石爬鮡(zhào)屬鯰形目鮡科石爬鮡屬的一屬魚類的統稱。俗稱:石爬子、青石爬子、黃石爬子、爬爬魚、火箭魚。體扁平,頭大尾小,頭部特別扁平,背鰭起點之前隆起,體後部側扁。口寬大,下位,稍呈弧形。上下頜具呈帶狀排列的細齒,分布在整個口蓋骨上。唇厚,肉質,有多數乳突和皺褶,稍成吸盤狀。須4對,口角須最粗。鰓孔小,位於胸鰭基部上方。眼小,位於頭頂,有皮膜覆蓋。背鰭不發達,脂鰭長而低,胸鰭大而闊,呈圓形,吸盤狀,富肉質。胸、腹鰭第一根軟鰭條很發達,變得十分肥大。臀鰭短小,尾鰭截形;體無鱗。背部和尾部黑褐色,腹部白色。 [1]
目錄
石爬鮡形態特徵
體扁平,頭大尾小,頭部特別扁平,背鰭起點之前隆起,體後部側扁。口寬大,下位,稍呈弧形。上下頜具呈帶狀排列的細齒,分布在整個口蓋骨上。唇厚,肉質,有多數乳突和皺褶,稍成吸盤狀。須4對,口角須最粗。
鰓孔小,位於胸鰭基部上方。眼小,位於頭頂,有皮膜覆蓋。背鰭不發達,脂鰭長而低,胸鰭大而闊,呈圓形,吸盤狀,富肉質。胸、腹鰭第一根軟鰭條很發達,變得十分肥大。臀鰭短小,尾鰭截形;體無鱗。背部和尾部黑褐色,腹部白色。
石爬鮡生活習性
為一種流水性底棲魚類,活動範圍很狹,無洄游現象。常棲息于山澗溪河多礫石的急流灘上,以扁平的腹部和口胸的腹面附貼於石上,用匍匐的方式移動。屬於動物性食物為主的雜食性魚類,食物中以水生昆蟲及其幼蟲為主,如蜉蝣幼蟲、蜻蜓幼蟲、石蠅、石蠶、水蚯蚓等,其次為水生植物的碎片及有機腐屑。
雌性的卵巢和雄性的精巢均只有1個,而且很小。產卵期一般在9-10月,卵多產於流速湍急的河道亂石縫穴中,受精卵粘附在石塊和砂粒上。雌雄個體的外形區別在於非生殖期雄性肛門後面具有生殖乳突,生殖期雌體腹部突出較高。
石爬鮡種類
石爬鮡分為兩種:青石爬鮡(E.davidi)的腹鰭起點至臀鰭起點的距離大於至鰓孔下角的距離,上頜須的須狀延長部分較短,僅及鰓孔,胸鰭較長,達到或接近腹鰭起點。它分布於四川青衣江上游。黃石爬鮡(E .kishinouyei)的腹鰭起點至臀鰭起點的距離小於至鰓孔下角的距離,上頜須的須狀延長部分較長,超過鰓孔,胸鰭較短,顯著不及腹鰭起點 。
石爬鮡價值
個體一般不太大,常見個體長為140-170毫米,據說最大可達1公斤左右。天然產量很少,不易捕撈。其肉質鮮美,且具有藥用價值,不亞於長吻鮠,是產區的主要經濟魚類,尤其在四川岷江地區,被視為珍貴魚品。
石爬鮡地理分布
產於陝西省嵐皋縣嵐河、青海玉樹和班瑪等地。分布於長江上游金沙江、岷江、大渡河等干支流及四川灌縣、汶川、阿壩等地,漢江支流嵐河上游嵐皋等地 。